【散文】心语心愿

幸福港 2023-08-31 08:49:25

光阴的脚步跨过新年的门槛,我原本平静的心海,不由自主的泛起波澜。那些被挤压在心“旮旯”里的言语,仿佛一下获得了超强的能量,渐渐活跃起来。心灵亦似长了翅膀,一点不顾寒冬冷冽,漫游于浩瀚的天宇,恣意地轻舞飞扬。

一年前,我刚经受妈妈离世之痛。而之前不久,苦心经营30年的婚姻终归解体。尽管身边有老爸和女儿陪伴,尽管我学会了看开和放下,落寞和伤悲还是会不时乘虚而入。于是,我将记忆关上闸门,在工作和家务之余,让阅读、静听和锻炼填充许多空闲时光,周末又前往慧莲心理咨询工作室,体验和学习心理咨询实操技术。

弹指一挥间,岁去岁又来。一年的淬炼,那些记忆中曾不愿直视的画面,早已剥离伤痛的外衣,还原其真实的面孔。如今,溢满内心的爱、感恩和祝福,真正替代了曾有的愤怒和怨怼、悲伤和心痛。此刻,凝视摆在电暖桌上《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本书,突然联想起阅读过的台湾心理学家张德芬所著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身心灵三部曲。我没资格说活出了全新的、心想事成的自己,但我真有勇气坦言,我已遇到了一个更好的自己:快乐、平和,知足、感恩,自信、积极。

人应该追求什么?窃以为,无外乎“真爱、喜悦、和平”。要想拥有这些,就必须找到真正的自己,摆脱世俗名利和观念的束缚。于是,我开始在探寻“真我”的路上孑孑而行。曾熟诵《心经》和《大悲咒》,聆听《金刚经》和《六祖坛经》;涉览《故道白云》《次第花开》《透过佛法看世界》;阅读了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所著的《少有人走的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所著的《心流》、拜伦•凯蒂所著的《一念之转》、格雷姆•考恩所著的《我战胜了抑郁症》、维泰利所著的《零极限》、史蒂芬·史多兹所著的《一切都不是你的错》、以及萨提亚家庭治疗系列等心理学著作,参加过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久祥老师的抑郁症治疗工作坊,倾听了张久祥老师关于佛洛伊德、荣格精神分析研修班课程,并在“喜马拉雅”和“樊登读书会”听取了《特蕾莎修女:奇迹的故事》《活出生命的意义》《活法》《活好》……等50多部著作精华。

一部部充满哲理智慧的书籍,就像一盏盏明亮的心灯,伴我特立独行。年龄的关系,记忆力衰退,也许知识层面我收效甚微,亦无法让自己跨入更优秀的行列,但心灵层面却绝对的愈发丰盈。我甚至坦言:人生不再有任何风浪能将我击倒。虽然还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心境似乎已大不一样。真正体会了缘来缘去,都可以那般云淡风清,仿若日升日落一样自然;明白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件事,都是上苍精心打造的“礼物”,怀揣感恩接纳就好;懂得了每个人来到世界,都拥有不同的使命,需要的是彼此尊重和体谅;知晓了做好自己便可问心无愧,活好当下即是永恒。

想起去年“十一”,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出了这样的消息:“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微信公众号第218878位志者!”“这并非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举动,但我确实觉得,这是自己灵魂升华之后的具体表现。”不少朋友因此夸我拥有大爱。大爱?也算吧!而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为自己的心灵松绑,让其更轻盈更自由。只有当我们真正不被生前身后那些虚妄的信念束缚,才会赋予心灵一份完完全全的自由,才会享受到更多、更充分的人生乐趣。

生命本身就是一场虚无,无常又充斥整个人生。如何让这一段有限的生命过得无悔且快乐,才是活在世界的要义所在。看惯了生老病死,看淡了缘来缘去,唯爱与感恩弥足珍贵。漫漫人生中,自身已耗费了太多的资源,若能在临终前发挥“余热”,于己于人于社会于自然,也算一种感恩与回馈吧!

记得英国圣彼得联合教堂一块墓碑有这样一段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我早已进入人生秋季,明白不切实际的想法应该摒弃。我无法让世界和平,也做不到让自然和谐,但我还有机会可以从真正爱自己开始,秉持终身成长的理念,珍惜每一寸光阴,学习和积累业已涉及的心理学知识,再选择一条相对正确的途径予以分享,说不定真能在滋养自己的同时,又惠及他人,从而惠及世界。

“心是自己的殿堂,它既可以是地狱中的天堂,也可以是天堂中的地狱。”我亲身验证了约翰•弥尔顿此言真实不虚。期待有更多的有缘人,能够携手一起构筑自己心灵的天堂。

注:所有图片都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4 阅读: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