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停战谈判时,美国派出了5名谈判高手,我方正不知该派谁去谈判时,伟人直接点名一人,并且说:吵架他可从来没吃过亏!那么,中方谈判高手又是何许人也?
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到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双方伤亡都很大。尽管志愿军在战场上打出了威风,但美军仍负隅顽抗。
僵持了一段时间后,美方态度有所松动,决定派出代表团与中朝方面谈判停战事宜。
美国不仅派出了四名久经沙场的外交官,还有身经百战的白善烨将军。他们还秘密组建了百人咨询团,随时为谈判提供各种情报和建议。可以说,美方这次谈判准备得相当充分。
得知这一消息后,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伟人和周总理多次讨论,研究派谁去谈判这个问题。
相比之下,我们这边虽然在战场上打了胜仗,但在外交斡旋方面经验不足。当时,彭总正率军在前线浴血奋战,除了军事指挥,还得分出精力来谈判,实在精力有限。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拿不定主意。
就在这时,伟人灵机一动,跟周总理开起了玩笑。只见他二人各自在手心里写了一个名字,然后同时伸出手来。
两人对视一眼,不禁相视一笑。只见掌心赫然写着"李克农"三个大字。
原来,李克农同志一直在中央工作,虽然没有直接参加这场战争,但他对朝鲜半岛局势了如指掌。
再者,他外交经验丰富,曾在国共谈判中担任重要角色,屡屡化险为夷。由他出面,再合适不过。
就这样,以邓华为首的志愿军代表团组建完毕,因朝鲜是此次谈判的主战场,团里还特意加入了三名朝方人员。
而李克农和乔冠华则化身幕后军师,随时为代表团出谋划策。
1951年7月,双方代表在开城碰头,正式开启停战谈判的大幕。谈判前的较量,已经暗潮汹涌。
双方都在酝酿着各自的谈判策略,期望在谈判桌上占得先机,为自己国家多争取一些利益。
谈判之路注定荆棘密布,但志在必得的中朝代表团,有信心迎难而上,为祖国和民族赢得尊严。
1951年7月10日,中朝代表团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代表团,在开城正式举行会谈。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各不相让。
首先发难的是美方首席代表乔伊少将,他态度傲慢,开门见山就提出了一系列过分的要求,包括三八线划界、战俘遣返等。
我方代表邓华不卑不亢,以娴熟的英语与之针锋相对。他机智应对,时而旁征博引,时而以理服人。
乔伊气极,拍案而起,大声嚷嚷道:"如果你们不接受我们的条件,我们就要继续打下去!"
邓华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说:"既然谈都谈了,就要体现诚意。如果打算打下去,当初又何必来谈?我看,还是把话说清楚比较好。"
乔伊被邓华说得哑口无言。僵持了几个回合后,双方只好各自休战,但谁都没有让步的意思。
第一天的谈判就这样不欢而散。我方代表回到驻地,立即向中央作了汇报。伟人和周总理从电报中获悉谈判细节,连夜召开会议,研究对策。
李克农作为特别顾问,提出了几点宝贵意见。他认为,美方虽然表面强硬,但内心急于求成。我们不妨以退为进,先按兵不动,等美方露出破绽再伺机出击。
这个建议得到了伟人的赞同。他当即回电指示邓华,在谈判中要运用"空城计",先佯装退让,迷惑敌人,然后再突然反击,出其不意。
第二天,谈判重新开始。我方代表一反常态,采取静默战术,任凭美方喋喋不休,就是不接话。美方代表起初还有点摸不着头脑,后来渐渐地没了耐心,最后竟率先提出休会。
就这样,在谈判桌上,中朝代表团经过反复较量,渐渐掌握了主动权。
虽然谈判进程跌宕起伏,几经波折,但在以伟人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以彭总为首的志愿军将士的英勇作战下,在以李克农为代表的幕后智囊团的精心谋划下,停战协议的签署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大势。
谈判进程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要最终达成协议,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从1951年下半年开始,李克农就长期驻扎在朝鲜,亲自指挥谈判工作。
白天,他与邓华等人一起与美方代表斡旋,晚上则与中央保持密切联系,随时请示汇报。他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经常通宵达旦。尽管身心俱疲,但为了祖国和平,李克农始终坚守在谈判一线。
让李克农没有想到的是,谈判竟然持续了两年之久。在这期间,他牺牲了大量的个人时间,很少能与家人团聚。
更让他痛心的是,1952年,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他却无法前往奔丧。
当李克农得知噩耗时,他强忍悲痛,一个人在室内默默垂泪。但理智很快战胜了情感,他深知肩负的使命有多重大。为了国家利益,再大的个人损失也必须承受。
就这样,李克农一边负责谈判,一边通过电报、信函等方式慰藉家人。他安慰母亲和妻子要坚强,要理解他所面临的特殊情况。
母亲和妻子虽然伤心不已,但也表示理解和支持,一定会把后方的家庭工作料理好,让他安心工作。
在漫长的谈判中,李克农和彭总形成了默契地配合。
1953年7月,在中朝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朝鲜停战协定》最终在板门店签署。虽然协议并非尽如人意,但它毕竟实现了停火,为半岛局势的缓和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