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伊朗对以色列发动的导弹突袭事件震惊了世界。这场军事行动不仅让以色列遭受了重大损失,也在国际军事舞台上掀起了一阵波澜。而对于美国来说,这一事件更是如同警钟一般,让他们在与中国解放军的对比中,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军事力量的“深不可测”。
伊朗的导弹突袭行动展示出了其导弹部队的一定实力。在此次袭击中,大量的导弹如雨点般落在以色列的土地上,特拉维夫周边的军事基地、空军和雷达基地以及部分居民区均遭到轰炸。尽管伊朗的导弹在技术性能上可能并非顶尖,但如此大规模的导弹攻击,足以让以色列的防空反导系统应接不暇,也让美国看到了导弹攻击在现代战争中的巨大威力。
然而,美国《商业内幕》网站的一篇文章却指出,伊朗的这次打击行动与中国的导弹能力相比,不过是冰山一角。这并非是无端的猜测,而是基于一系列客观事实的分析。首先,从导弹数量上看,外界普遍认为中国拥有数千枚导弹,其中至少一半可以覆盖第一岛链,另有四分之一能够打到作为第二岛链核心的关岛。如此庞大的导弹库存,是中国强大军事威慑力的重要体现。相比之下,伊朗此次发射的一百多枚导弹虽然数量不少,但与中国的导弹储备相比,确实相形见绌。
其次,在导弹技术方面,中国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的导弹技术涵盖了多种类型,包括东风系列等在内的弹道导弹,不仅射程远、精度高,而且具备强大的突防能力。例如东风 - 31AG 等洲际弹道导弹,其先进的性能让美国都为之忌惮。这些导弹在末端变轨等技术的加持下,能够有效地突破敌方的反导系统,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而伊朗的导弹在突防设计和精度方面则相对较弱,更多地是依靠数量优势来突破敌方的防御。
再者,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工业体量,这为导弹的生产和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战争时期,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能够确保导弹的快速补给和更新换代,使中国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相比之下,美国的反导系统虽然先进,但在面对大规模导弹攻击时,其拦截弹的数量和产能却显得捉襟见肘。美国海军的标准 - 3 拦截弹一年的产能区区 12 枚,截至 2018 年的总采购量也只有 336 枚。陆军的萨德系统拦截弹数量也有限,实际可用的数量在经过各种试射后更是不容乐观。
在过去几年,五角大楼以及各家智库组织的兵棋推演中,常常设定解放军导弹不足,难以重创西太美军,从而将推演局势引导向美军赢得胜利的结局。但这种有明显偏向性的推演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伊朗对以色列的导弹攻击已经让美国意识到,即使是美以联手,想要防御住大规模的导弹袭击都并非易事。而面对拥有更先进导弹技术和庞大导弹库存的中国,美国在西太地区的军事优势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总之,伊朗导弹突袭以色列事件,让美国对中国解放军的导弹实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国凭借着庞大的导弹库存、先进的导弹技术以及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国际军事舞台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中国国防力量的体现,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保障。而美国在面对中国不断发展的军事力量时,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布局和军事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