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无现金社会”还有多远?或许,它已伴你左右!

悉言社 2017-08-05 16:16:19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启了无现金的生活模式。社长生活在杭州,就是干爹总部所在地的那个杭州,这么描述一个杭州人一天的生活吧:早上出门,用打车APP打个车去公司,或者刷公交卡、银行卡、支付宝坐公交;中午,跟同事聚个小餐,用支付宝或者微信扫码点单买单;傍晚下班,重复早上的那一套;回到家附近的菜市场或者超市,买点菜回家做饭,卖菜阿姨告诉你多少钱,直接刷二维码转账;吃完饭,时间尚早,去看场电影,用电影票APP买票;看完电影回家路过便利店,有点口渴,买了瓶饮料,拿出手机亮出支付二维码,店员扫码买单;有点饿,买点夜宵吧,路边摊炒个饭,依然用支付宝买单。一整天过下来,你会发现你花不出去一毛钱现金。

嗯,这就是现在的杭州,一个基本用不到现金的杭州,其实不只是杭州,社长在写这篇之前,也问过很多其他地方的小伙伴,北京、上海、武汉、成都等城市,基本也是这个状态。

8月1日,支付宝启动“无现金城市周”活动,8月1日至8月8日,“扫码立减最高4888元”,“支付宝扫码坐公交3天免费”。面对支付宝的强势阵仗,隔壁微信支付自不甘寂寞,推出对标的“无现金日”活动,8月1日至8月8日,用户使用微信支付买买买可获得鼓励金等优惠。可见,两家支付巨头都在不遗余力得推动“无现金社会”。社长最近上班坐公交,总能在公交站看到支付宝的地推人员,目标受众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人,他们在教大爷大妈使用支付宝的同时,还会送上一把扇子,毕竟杭州最近真的热啊,还算贴心!

现在中国的“无现金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在推动“无现金社会”的过程中,存在那些问题和不足?“无现金社会”是否伤害了一部分人?社长最近参加了一个关于“无现金社会”的线上论坛,下面,就跟亲们分享一些论坛上的观点吧。

手机支付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首先来看看与会的几位嘉宾,在消费时是怎么买单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程华说:“只要商家不拒收、不存在手机信号问题,我打车、吃饭、超市、百货商店都使用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而且尽量使用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这样的类似信用卡的支付工具。”浙江理工大学金融系副主任钱一鹤表示,自己最常用的无现金支付就是打车了,到哪里可以事先在打车软件里预约好,不耽误时间。上海尚房科技创始人段永嘉也表示,自己出门基本不带现金,只要能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地方,都用手机支付。比如去便利店,去餐厅,去医院,充交通卡,甚至去菜市场买菜都用支付宝。可以说手机支付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无现金”给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谈及“无现金社会”会带来哪些影响这个问题时,程华认为,支付工具形式的变迁,归根到底是降低了交易成本,例如无现金支付节省了现金的处理成本、人们来往于物理网点的“皮鞋成本”等。程华还从国家层面、金融行业、消费者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解读。在国家层面,无现金支付下,所有交易留痕,因此可以防止企业逃税、有利于打击洗钱、黑社会交易等。此外,国民经济核算的数据质量可以提高,经济运行的预测能力也能得到加强。对于金融行业,支付清算效率大大提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与支付宝账户、微信支付账户的出现,居民消费理财习惯的变化都有密切关系。对于商家来说,无现金支付不仅是一种支付工具,也是进行用户数据分析、精准市场营销、提高消费者忠诚度的有力工具。对于消费者,把许多低净值、缺乏信用记录的个体纳入到现代金融体系中,提供了个人征信服务、消费金融服务等等,提高了金融的包容性。

钱一鹤认为,“无现金”形式给社会带来的方便是显而易见的,但反过来也给金融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对监管层来说,“无现金社会”金融风险表现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过去整套风险管理制度可能变得不适应。比如过去防范假币问题,在无现金情况下,假币可能不再是一个严重问题,而黑客的风险会更高,如“敲诈病毒”。对个人来说,有了手机就有了一切,的确方便,然而丢掉手机就像丢掉了整个世界,这是一种风险集中。对金融业来说,同样存在风险管理的适应过程。

“对金融行业来说,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新支付工具的出现,冲击最大的应该是银行。一方面,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正在分割银行原有的POS收单业务,使得银行的这部分收入减少了;另一方面,大家去银行办理业务的次数在逐渐减少,以前需要去银行取现转账,现在通过支付宝或者微信转账,这些都是对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当然,整个移动支付的业务最终还是要通过银行的接口。”段永嘉如是说。

支付宝和微信功不可没

由微信支付在2015年首倡并持续推动的“无现金社会”,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今年的2月28日,支付宝提出要用5年时间推动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4月18日,支付宝一手牵着黄焖鸡米饭,一手牵着联合国环境署,在杭州成立了首个“无现金联盟”。两家支付巨头在推动“无现今社会”的进程中,真可谓不遗余力。

程华认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商业拓展上的努力和宣传是目前中国无现金支付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对于中国移动支付领先于世界的格局,是功不可没的。

“从两会代表讨论到实现“无现金社会”需要一个落实的过程,而支付宝和微信更多的是一种企业层面的商业活动,作为“副产品”或者一种正的外部效应,无疑也促进了无现金支付。”钱一鹤说,不过站在金融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其对“无现金社会”的推动作用的大小还是要看风险管理方式是否同步跟上,而风险管理方法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段永嘉认为,支付宝跟微信在推动无现金社会的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在技术研发和安全保障上,还花费了很大的成本用来补贴用户,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这背后当然有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做的努力,但最终方便了大家。最近支付宝和微信又在推“无现金支付”的活动,力度是相当的大,可以说没有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无现金社会”的进程不会这么快。

“无现金社会”伤害了一部分人?

前几天社长读了一篇文章,《“无现金社会”伤害了谁?》,文中的观点认为,虽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给很多人带来了便利,但仍有一部分人即使你天天做五折优惠的活动,也未必就能转换多少有效活跃用户,他们是老年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数字鸿沟'现象,在所有数字经济领域都有体现,例如线上购物、滴滴打车等等都存在老年人被排斥的情况。就支付而言,现金目前是国家法律层面规定商家要接受的支付工具,因此大部分情况下,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交易并不会出现困难。”程华表示,习惯可以慢慢培养,很多老年人的学习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还是蛮强的。所以我不认为这是什么严重的、不可克服的问题。

钱一鹤认为,这种观点有点片面,毕竟国家没有取消现金支付方式嘛。商家的促销活动目的在于促进自己的销售,他们自然会以符合目标群体的方式进行,对老年人的活动会有适合老年人的促销方式。

“老年人不使用手机支付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担心移动支付不安全,年纪大了学不会使用,对手机没有太大依赖性等。但手机支付只是一种支付方式,对于不喜欢用现金的人来说多了一种选择,而且更加方便和卫生,不习惯用手机支付的老年人还是可以选择用现金支付,目前商家还不会拒收现金。”段永嘉说。

说到这里,还记得前年支付宝第一次推支付宝日活动的时候吗?当时杭州的很多超市和餐厅都是五折,当时社长刚好上完班,早上就去了趟超市,顺带发点报道,这一去不要紧,全都是大爷大妈,个个拿着手机,有些年纪还挺大,当时就真的很佩服马爸爸,硬生生的把一群年纪比较大的人培养成了支付宝用户。

我们离“无现金社会”还有多远?

程华表示,有些国家,为了推动节约社会成本,推动“无现金国家”的建设,在尝试取消这个法律规定,甚至可能禁止现金的使用。未来,这个法律规定上的变化才是最具有意义的“无现金社会”是否实现的象征,但即使那个时候,我想现金也不会彻底消失。

段永嘉认为,手机只是“无现金”的一个载体,未来可能有更多的可穿戴设备具备移动支付的功能。但无现金社会并不等于消灭现金,只是给不喜欢用现金的人多了一种选择。我不认为现金会被彻底消灭,只能是现金支付的比例会越来越低。而且各个国家的央行应该也不希望完全消灭现金,M0(流通中现金)的比例可能会越来越低,但不会为0。

社长觉得自己已经生活在“无现金社会”了,真的好久好久没有取过现金了,即便取了一两百,你会发现,过了好几个月,钱包里还是那么两张,为此,社长其实已经把钱包换成卡包了,就放放身份证、市民卡、信用卡,其实信用卡基本也不带刷的。“无现金社会”离我们还有多远?或许,它已经来了,而且已经陪伴我们一段时间了。

0 阅读:1

悉言社

简介: 关于ACG圈、互联网圈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