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朋友圈被张五毛张国臣张老师的《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刷屏,但据说在阅读量超过500万后就消失不见了。社长想说,嗯,删的挺好的!有媒体认为,“文章的内容其可用一句话即可概括:在北京,根本就没有生活,有的只有少数人的梦想和多数人的工作。换而言之,张五毛认为北京是一座冷漠的城市,2000万人中的大多数在此生存而非生活。”
北京真的冷漠吗?那2000万人真的在假装生活?
北京,首先它是首都,它有首都的包容,也有首都的温度;其次,它是北京,它是一座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交融的城市,它有自己的格调,也有自己的热情,更有自己的梦想!
社长写这篇文章,并不想蹭热度,只是想表达对北京的一种特殊情感。你问我凭啥子写北京?额,社长也就在北京读了4年大学,然后工作了5年,认识了一群京片子,也认识了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小伙伴,然后觉着自己混不下去了,就逃跑了。社长代表不了北京人,也代表不了全部北漂,社长只代表自己!
2005年的9月份,社长和爹妈拉着大包小包地登上了去往北京的卧铺大巴,那是社长第一次离开大温州,第一次出大浙江,一切都觉得很新鲜。经过20多个小时的颠簸,社长终于到达了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当时车子停在南城一个叫沙子口的地方,下车后四周看了一圈儿,哦,原来这就是北京,有点破的嘛。然后,就听到有人在喊爸爸的名字,原来是小叔,还有姑姑的儿子,来接我们,作为远房亲戚,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们。小叔是二舅公的孩子,哥哥是二舅公女儿的孩子,这里不多赘述了,反正就是有一群舅婆叔叔伯伯姑姑哥哥姐姐在就是了,但是都从来没见过,爸爸是见过他们的。
他们开车带我们去住的地方,行车的过程中,特地走了一下长安街,当看到天安门时,心中压抑不住的激动,北京,我来了,这里将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每一年,有多少人来北京逐梦,又有多少人逃离,应该有很多北漂都跟社长有过一样的感触吧。下面就说几个有着北京温度的事儿吧,北京真的不冷,即便冬天,也没有南方冷,因为有暖气啊!
本想聊聊亲戚们是怎么照顾我这个来自遥远南方的亲戚的,但不免要遭人口舌,你们是亲戚,沾亲带故的,人照顾你不是很正常么,你还觉得有温度了。得得,那咱就不提这茬儿。我们就说说那些个非亲非故的事儿。
大学报到第一天,依然是小叔和哥哥开车送我们一家去的学校,我们对学校不熟啊,他们对学校也不熟,小叔就各种帮我问去哪报到,去哪缴费,去哪领东西,宿舍怎么走。学校其实有派人在火车站接新生的,但我们提前几天到了,一来一家人刚好玩一玩,二来就是碰碰亲戚,所以很多事情就自理了。一切手续办完后,就提着大包小包去宿舍,当时我们是8个人一个宿舍,当时心里特别怕,这7个人,会是怎样的人呢,千万别有抽烟的。找到宿舍后,已经有室友在了,一个北京孩子,大高个,已经开始归置宿舍了,一看就是个爱干净的孩子,以后宿舍卫生有望了。原谅我,我真的不记得当时几个室友来的顺序,这里只讲北京的。然后又来了一个北京孩子,挺胖的,第一眼看过去,卧槽,有点痞啊,完蛋完蛋,得保持距离,现在想想,这丫还有点老炮儿的样儿,孰不知后来我们关系还挺铁,能把淡扯到天边。再后来,我出去一趟回来,屋里有多了一个北京孩子,我刚进门,那手就握了过来,自报家门,特别热情的那种,作为第一次出门在外的孩子,你能想象那种暖暖的感觉吗?再后来,又来了一个北京孩子,我上铺,我们都叫他老大,因为从年龄上来讲,他是不折不扣的老大,有点闷,轻易不开口,开口就让你无言以对。就这样,四个北京孩子,加四川、辽宁、江西和我这个浙江来的孩子,我们就这么住下了。
后来开始军训了,社长从小体质不太行,外加第一次来北方,水土不服,几个姑姑和小叔叮嘱很多次,一定要多喝水,为此我还特地买了一个超大号的水壶,然而还是没扛住,离军训结束还有3天,社长倒在了血泊中,对,社长没输给太阳,输给了流鼻血,那血哗哗的,止都止不住的那种。一个北京孩子,不是我们班的,把社长送去了医务室,医生给处理了一下,然后那孩子又送把社长送回了营房,你以为这就完了?其实,我当时也以为就应该了吧。哪里知道,大半夜的,那鼻血又开始了,这回是哗哗的往喉咙里灌了,又是一个北京孩子,这是我们班的,一直守在社长床边,最后社长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睡过去了。最后身体一直欠佳,也没参加最后的阅兵。
这两段,一直在说北京孩子,远的我不知道,我只能写我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你可能会觉得这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不够温度,但至少不冷漠吧?作为一个外地来的孩子,就一个人,周围有一群素未谋面的小伙伴照应你,真的感觉不到冷,反而很暖心。当时真心觉得,北京人的热情,不是表面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这跟北京是否是首都无关。
再说说问路,2005年的时候,智能手机还不发达,没那么多地图应用让你查,所以,路就在嘴上。当时没来北京前,姑父就叮嘱,北京人爱听人叫他师傅,所以,我每次问路,年纪稍大点的,我一般都叫师傅,哪哪怎么走。人一开口,你很容易就能听出是不是北京人,那一嘴京腔,辨识度太高了!师傅说完一堆往东往南后,见你一脸茫然,人会恨不得直接带你过去。或许并不是每一个北京人都能这么帮你指路,或许我遇到的都是特别好的老好人。当你身处一个陌生的城市,找不到自己要去的地方,能遇到一个不给你指歪路的人,这就够了。但这些年,其实都不太问题了,基本都问XX地图了。
再往后,想聊聊北京的胡同,很早就听闻北京的胡同很有特色,而社长第一次去逛胡同,是在2007年的暑假,当时刚结束“好运北京”的沙排比赛,社长是赛会志愿者,那个暑假没有回家,就约了北京同学去逛胡同。当时迷萧亚轩,ELVA去了一个叫南锣鼓巷的地方,然后我就跟圣地巡游似的要去那个地方。当时找的我们寝室老大,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孩子,结果呢,这丫也不知道那地儿在哪,只知道大概是在鼓楼那边,然后我们寻寻觅觅,一直沿着鼓楼东大街走,第一眼看到的是北锣鼓巷,然后把头转向另一边,那边,南锣鼓巷!我们穿过马路,走入南锣鼓巷。那个时候的南锣,你已经无法体验到了,那时整条巷子就没几家店,过客和文宇是有的,那块水准点石碑还没有被玻璃罩罩着,那个时候的南锣,可以看到北京的市井百态。从南锣鼓巷出来,绕着去了烟袋斜街,出来就是后海,又可以绕一圈,周边很多胡同,有些稍显破败,有些也翻新过。一整天逛下来,发出了一声感叹,卧槽,这才是老北京啊!这条线一度成了我在北京最喜欢的一条游玩路线,另一处是奥森,有朋友来玩,我也时常带他们走这条线,直到某年长假,看到南锣鼓巷的水泄不通,便不再去了。
先前的就不说了,但如今北京确实是在保护胡同的。张老师的文中提及北京对 “开墙打洞”进行的整治工作正在令许多逐梦者逃离北京,整治它们就像拆除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这使得北京“离宜居和包容开放越来越远”。社长傻眼了,这观点,未免太狭隘了吧,正常的整治都被上纲上线了?好的当然要保留并加以保护啊,那不好的部分,不该好好整治一下,该拆就拆吗?事物皆有两面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很正常吗?一栋楼,明知是危房,你不拆不修,非要等塌了出了事了,才做补救?胡同要保护,但在保护的同时,如何保持起其原有的风貌和生活气息,这是主管部门需要深思熟虑的。
城市整治势必会伤害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跟改革一样,改是会伤害少部分人的利益,但是不改,伤害的就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不改就是等死。老鹰“拔毛断喙”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吧,社长觉得这跟城市的治理是一样一样的,说什么跟宜居越来越远,简直瞎扯淡呀,你愿意住破屋里,住在危楼里,这就宜居了?
至于包容开放,如果北京还不包容开放,那我实在无法在大陆找到第二个如北京般包容开放的城市了。如果它不包容,不开放,会引得这么多人去北京逐梦吗?你可能连一点机会都没有!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大自然如此,社会也是如此。北京机会多,人也多,竞争自然就大,但机会不可能多到满足所有人,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北京孩子是有先天优势,因为他们足不出户就坐拥了很多优质资源,但是,他们如果不努力就能考上北大清华?他们如果不努力就能养家糊口?他们如果不努力就能登上人生巅峰?
北京,首先是首都,其次才是北京,北京人生活过的最初的北京肯定是回不去要不回了,但首都人的首都,是你真的想要的样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