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6日 星期四 晴
我小时候没读过幼儿园,四岁就读学前班,读了整整三年学前班才读一年级,太小了读书真不是好事儿,我那时候非常调皮捣蛋,也不爱学习,天天不做作业,上课也在开小差,还常常逃课,跑到学校附近的露天灯光篮球场的看台上晒着太阳睡大觉,或者在附近的山洞里探险。那个时候好多老师都不喜欢我,在学校几乎天天都在罚站,每天回家就跟奶奶汇报自己今天站在哪个方向的。同学们也在课间休息时在我背后大声地叫着我的绰号。老师怕我影响好同学的学习成绩,给我安排同桌不是脑瘫患者就是智力障碍儿童,因此,那会儿我也挺自卑的。
直到有一天我的语文姚老师在全班声情并茂地念我写的作文,并狠狠地表扬了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每天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作文也越写越好,每天学习也很认真,小学三年级开始我从班上的倒数一二名进入正数的前三名,小升初的时候全校前二十名。
我的阅读开始是比较局限的,最开始读的全是金庸、梁羽生、琼瑶、张小娴等作者的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初中有段时间特别喜欢三毛,还记得读三毛的那种感觉:身处异乡,你的世界是无尽且广袤的,可以在广阔且未知的空间里流浪。这让我拥有面向广阔天地的自由灵魂,用脚丈量大地,用笔记录见闻,有一颗真诚、情感真挚且纯真的内心。
读了这些流行的散文、小说,接着就读唐诗宋词,中国的四大名著,再接着看世界名著,比如雨果的《悲惨世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等等,完全沉浸在文学著作中。当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量上去了,作文也就越写越好了。这让我的文学梦越来越丰富。
工作二十多年了,业余时间我不打麻将,除了读书、写作,我没有什么其他爱好。记得三年疫情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居家隔离,我则全身心地去读《史记》、老子、庄子、王阳明等哲人的著作,以及中国的四大名剧,有机会去静静感受中国古典文学带来的震撼。文字就是这样,可以跨越时空,带着滚烫的热气,像是滚滚浓云中的那抹耀眼的闪电,让千年后的我们仿佛看见眼前那一道强烈的闪光!
文学使得我在少年时代就感受到像《诗经》中描述的“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的深情,相信世界上有永恒的情感。文学使我养成了纯粹的心灵,在青年时期就无视庸俗、豪华、奢侈,无忌流言和蜚语,勇于追寻自己的文学梦、从不后悔。文学使我能立志,志在千里、壮心不已,希望在有生之年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从青年到中年,甚至到老年,我会一直去往森林、海洋、高山、天空与远方!
我常常在想如果不是小学时候姚老师激发了我的文学梦,我也不可能一直坚持读书和写作的,也就不可能找到自信,会一直自卑下去,可能这辈子就一事无成。因此,我一直非常感谢姚老师,是她让我从文学中找到了自信,让我从一个差生变成了刻苦努力学习的好生,让我有了一个文学梦,终身坚持读书和写作。姚老师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女人,她是全国特级老师,是小学校长,事业有成的她家庭也很幸福,她挚爱的丈夫瘫痪后她一直独自照顾,不离不弃,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庭,现在七八十岁了,还在写回忆录,我们这些学生都出现在她的书里。
其实,古时候,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很多女性胸怀有趣的理念,践行哲学与文学思想,撰写诗词、著作,观察星象与大自然,进行文学、艺术、医学、数学、物理、天文等方面的研究,以及撰写与这些主题有关的书籍。比如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妇好、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历史上第一才女李清照等杰出女性为中华文明增添了女性的光辉。
然而,千百年来,绝大多数女性都是被排除在男性主导的文学、艺术、科学实践之外,女性公开追求学问的做法,经常被视为冒犯了传统价值和性别角色。特别是很多女性从小就失去了学习知识的权利,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一生就在愚昧、混沌中度过。即使有少部分女性习得了知识,但是社会将照顾家庭和孩子的责任指定给妻子,这就限制了她们把时间投入学习和研究。套住女性的身体、灵魂、头脑,以便“服侍”家庭、丈夫等,这往往是男权社会不可或缺的。
古时候,即便是在夹缝中,许多女性仍然设法在各个领域获得知识,并从事创作、研究。不过,她们把事业与好妻子、好母亲的角色都兼顾到的确非常艰难。在古代作为一个才女或者杰出女性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她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背离,她们的命运结局也是注定悲惨的。
所幸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女性和男性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地位,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了,拥有了学习知识、进行文学创作和科学研究的权利,在以往全部由男性掌控的领域里做出杰出的贡献。现代女性不需要依附男人就能成就一番事业,就能在许多领域里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只要有能力,有才华,不分性别终将会得到社会的赏识和重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9fe6c56b1f84ceda093b99c4b21b5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