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为了省几块钱,苦等一辆远在8公里外的网约车吗?这问题,搁谁都得掂量掂量。最近,重庆一位小姐姐就碰上了这事儿,打个车,结果平台给她派了个“长途奔袭”的司机,8公里外!这一下子,小姐姐不乐意了,直接网上吐槽。
说白了,这事儿背后,藏着网约车行业不少门道。
先说说这位接单的李师傅。他是个新手,刚跑了70单。你品,你细品,一个新手,为啥愿意接这么远的单?李师傅自己也说了,为了多跑几单,多挣点儿。网约车这行,竞争激烈,单价又低,新手想混口饭吃,只能“薄利多销”。要不是平台还有点儿补贴,这种单子,纯粹是“赔本赚吆喝”。这让我想到一句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用在这里似乎有点不太贴切。
那平台咋说呢?客服的回应,那叫一个官方:派单是综合考虑距离、司机在线时长、接单意愿等等因素。承认高峰期或者特定区域,可能会出现派单距离较远的情况。说白了,就是“系统算法,你别问,问就是优化中”。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儿耳熟?
这事儿,可不是个例。你以为换个时间,换个地点,就能躲过“远距离派单”的魔爪?Too young, too simple!今年3月,还是在重庆,有位赶时间的乘客,选择了“加价”功能,结果呢?依然被派到6公里外的车!加了钱,还是“人在囧途”,这网约车的加价机制,真让人有点儿摸不着头脑。
这背后,是整个网约车行业都面临的“低价困局”。平台为了抢市场,疯狂砸钱,乘客乐得享受低价,但司机呢?收入越来越少,怨气越来越大。
老司机们,那是身经百战,一看价格低,直接拒单。但新手呢?刚入行,啥也不懂,平台给啥接啥。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平台靠低价吸引乘客,低价逼着司机接远单,远单降低了乘客体验,乘客又要求更低的价格……
这事儿,甚至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表示,要加强对网约车平台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乘客和司机的权益。但这监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也不是那么容易控制的。
说白了,网约车平台、司机、乘客,谁都不容易。平台要生存,司机要养家,乘客要方便。但如果为了追求低价,牺牲了服务质量,甚至损害了司机的利益,那这种发展,注定走不远。
网约车低价竞争的局面何时才能改变?谁来为这场低价买单?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想想。这事儿啊,还真有点儿“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
没有网约车的时候,出租车有政府定价,不是一样的完美运输吗?
二逼吧?有什么吐槽的?自己不会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