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这座位于川滇交界的城市,不仅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矿产资源闻名,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下辖的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在岁月的洗礼下,都曾拥有独特的古称,这些古称犹如一把把钥匙,开启了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探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与变迁。

东区:无明确单一古称,历史上地域分属多地
东区虽无明确单一古称,但它的历史同样悠久。其江南辖地原属云南省永仁县仁和区,在两汉及唐初属蜻蛉县。江北辖地原属四川省盐边县,两汉时隶属越嶲郡,蜀汉至隋置定笮县,北周置定笮镇。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东区的地域归属不断变化。1950年解放后,江北辖地改属西康省西昌专区;1955年10月,西康省撤销,改隶四川省西昌专区;1965年,西昌专区盐边县的银江公社划归渡口市金江区;同年,永仁县仁和区划归四川省渡口市改称大河区;1973年,渡口市将大河区的前进公社和金江区的银江公社以及城市占地合置渡口市东区;1987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东区随之更名为“攀枝花市东区” 。
尽管没有统一的古称,但东区各个部分在历史上的名称,见证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从蜻蛉县到定笮县,再到后来的行政区划调整,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以及历代王朝对这片区域的管理和开发。
西区:历史沿革丰富,曾为多个政权属地
西区历史悠久,《帝王世纪》载有黄帝次子昌意“降居若水(雅砻江)”以“蜀山氏女”为正妃而生颛顼的传说,其产生地含区境。夏禹时,区辖地属梁州。
春秋时期,蜀国领有区境。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区境一带属益州越嶲(王莽名集雟)郡姑复县辖地。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年),区辖地转隶云南郡姑复县。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前后,区境为汉州云南郡姑复县辖地。南北朝刘宋时期,区辖地隶汉州云南郡东姑复县,后在南梁、西魏、北周、隋朝领有蜀的117年中,区辖地均为爨氏所据。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区境随之改属。天保九年(750年),区境始归南诏国成偈赕,后属剑川节度善巨郡管辖。昭宗天复二年(902年)至五代末,区境先后为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和大理国所有。元代建朝后,区境归北胜州管辖,隶云南行中书省丽江路军民宣慰司,为高土司领地。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辖地属云南鹤庆军民府北胜州境域;正统六年(1441年),属云南北胜直隶州境域。清顺治三年(1646年)至康熙四年(1665年),区境隶属关系如明末;康熙五年(1666年),区辖境隶大理府北胜州;雍正六年(1728年),区境新庄地隶宁远府会理州盐源县;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区境大水井以西地,为云南省永北直隶厅境土;道光五年(1825年),云南省永北府在大水井置把总衙门,管辖区境一带。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新庄地为宁远府会理州盐边县境土,大水井以西地隶属关系如清末。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1日,西康省成立,新庄地隶该省第三行政督察区盐边县同德乡。1952年,新庄地设乡,隶西康省西昌专区盐边县同德区;1955年10月1日,西康省撤销,新庄地隶四川省西昌专区盐边县第五区民政乡。1973年3月1日,渡口市西区筹备处正式办公,标志西区成立 。
西区的历史沿革,是一部多民族融合、多政权交替的历史。从古代的梁州到南诏、大理,再到元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这里见证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也反映了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不断探索和巩固。
仁和区:寓意深远,历史上曾有“人河”之说
仁和区寓意为“仁义道德、和衷共济” 。其境域在秦汉时由中央政权所设郡县管辖;两晋、隋唐、五代十国到宋,除属中央政权所设州县治理外,曾长期为南诏、大理等地方政权割据;明朝,分属四川省会川卫、盐井卫和云南省姚州、北胜州;清朝,仍跨四川和云南两省,分属四川宁远府、云南楚雄府所辖州县;民国废州、府,属四川省会理、盐边县和云南省大姚县(后析出永仁县)、华坪县 。
关于仁和区的名称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如今的仁和城区所在地在过去叫作“橄榄坝”,从东南方平地镇流淌出的大河和西南方中坝乡流淌出的小河在这里交汇,两条河汇成一个绵长的“人”字,再蜿蜒流进金沙江。当时人们因势象形,把此地叫作“人河”。后来,有人认为这里的人们认识到了和睦相处的重要性,所以改名为“仁和”。而根据攀枝花市历史记载,仁和区的命名是在1981年,当时将原渡口市的郊区取仁义道德和衷共济之意,更名为仁和区 。
仁和区的历史,不仅是一部政治变迁史,更是一部文化融合史。从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到南诏、大理的地方割据,再到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调整,这里的文化在不同民族和政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米易县:古称迷易,历史悠久
米易县古称迷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时代。清乾隆二十六年改迷易千户所置迷易巡检司,明洪武十五年置迷易千户所。1952年改迷易县为米易县,以会理县的平谷、河高、莲溪、昔宁等地以及德昌县迷易区、麻陇区及龙窝区一部合置迷易县 。
在历史上,迷易地区是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这里曾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商贾往来,文化交融。迷易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如彝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阔时节等,都体现了当地独特的文化魅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迷易县逐渐发展壮大。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农业方面,米易县利用其优越的自然条件,种植了多种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在手工业方面,当地的陶瓷、纺织等行业也颇具规模;在商业方面,迷易县作为交通要道,吸引了众多的商人前来交易,形成了繁荣的商业景象。
盐边县:因盐而兴,历史上为盐源县边地
盐边县历史上因位于盐源县边而得名。民国二年改盐边厅置盐边县,清宣统元年改阿所拉场巡司置盐边厅 。
盐边县的盐业历史悠久,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早在古代,这里的盐矿就被人们发现并开采。盐边县的盐品质优良,远销各地,为当地带来了繁荣。
除了盐业,盐边县的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它位于川滇交界处,是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地。在历史上,盐边县曾多次成为不同政权争夺的对象。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的文化也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滇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盐边文化。
攀枝花及其下辖县区的古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是这片土地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也是多民族融合、交流的历史印记。通过对这些古称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攀枝花的历史,感受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