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做足了工作,费尽了口舌,才统一作战方案,赢得第一次胜利

不灭历史 2024-03-15 03:15:48

第一次反“围剿”,毛泽东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案,但很多指战员受“左倾路线”的影响,并不接受毛泽东的作战方案。他们认为,按现在的红军能力,可以和国民党军队正面作战,没有必要躲躲藏藏,没有必要退却防守。

还有些红军指战员认为,好不容易发展壮大的革命根据地,就这样拱手让给国民党,我们做出的努力岂不是付之东流?他们不忍心就这样放弃革命根据地,对毛泽东的“诱敌深入”作战方案,持怀疑态度。

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第一次“围剿”革命根据地,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毛泽东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案,目的就是保存实力。当强大的敌人猛扑过来时,红军先退到革命根据地内,等待时机,在运动中发现敌人,集中兵力,先打击敌人薄弱军队,待机破敌。

为什么毛泽东的作战方案这么胸有成竹?当时的革命根据地,已经发展到三十四个县,人口200多万。在县、乡、村建立自己的赤卫队、赤卫军、赤卫纵队,在革命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红军在广阔的革命根据地有回旋的余地。首先,敌人进入革命根据地,不但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他们在深山老林里没有向导,就像瞎子一样到处乱窜,并占不到什么便宜,只有失败的结局。

毛泽东为打赢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为统一指挥,统一思想,统一作战方案,他真是做足了工作,费劲了口舌,费劲了心思。

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以“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大举进攻。毛泽东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在罗坊会议期间,毛泽东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案,但很多红军指战员并不同意他的作战方案。

毛泽东在会议上,为说服红军指战员和地方干部,真是做足了工作,大会讲、小会讲,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怎样躲避敌人,怎样打败敌人,怎样以弱军战胜强军等。毛泽东还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说服红军指战员,最终在毛泽东的反复说服和教育下,毛泽东的“诱敌深入”作战方案被红军指战员接受。

最后,毛泽东打赢反“围剿”的胜利,为让广大军民能战胜敌人的信心,毛泽东还写了一副对联:“敌进我退、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中歼灭敌人。”

毛泽东对这次反“围剿”十分慎重,一定要有充分的把握才能打,毛泽东目标就是先消灭国民党谭道源师,但谭道源太狡猾,没有进入红军的埋伏圈,谭道源侥幸逃脱。

一向骄横的国民党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率领全师孤军深入向龙冈进发,当张辉瓒刚到龙冈时,连休息都没有休息,已经成瓮中之鳖了。

毛泽东趁张辉瓒师立足未稳,立即下达作战命令,红军在占有有利地形,向张辉瓒师发起猛烈打击,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张辉瓒第十八师师部和两个旅近一万人,并活捉张辉瓒。

为消灭谭道源师,毛泽东向红一方面军发布作战命令,挥师向东消灭谭道源第十师。红一方面军军到达东邵后,向谭道源第五十师发起攻击,经过激烈战斗,共歼灭该师三千余人,最后其他国民党军队也无力再找,仓皇逃窜。

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五天内,红一方面军连续打龙冈、东邵两个大胜仗,歼灭国民党军队一万五千余人,缴获枪支一万二千余支,胜利地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围剿”。

如果毛泽东没有说服红军指战员和地方干部,没有正确的作战方案,红军内部意见不统一,只认为自己强大,只一未的进攻,第一次“围剿”能不能胜利还未知?

毛泽东的“诱敌深入”作战方案是绝对正确的,他利用敌人孤军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一个一个消灭敌人,打破了第一次“围剿”的胜利。

第一次“围剿”的胜利,首先和革命根据地群众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再加上革命根据地的山高茂密,敌人进入里面就像瞎子一样到处乱串,要吃没吃要喝没喝的,把敌人搞得精疲力尽,更不要说打胜仗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