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日理万机,他在日常政务事务处理中也离不开秘书的协助。毛主席一生也用过许多秘书,其中最出名的是胡乔木、陈伯达、田家英三人。那么,毛主席选用秘书的标准是什么?他又是如何挑选秘书的呢?

1962年春,毛主席的秘书林克下基层锻炼,他身边就缺少了一位替他看国际资料的工作人员,于是毛主席就写信给邓小平,要求再选一位秘书来。
林克是1954年来到主席身边的,他在广州越秀山的游泳池畔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对林克说:“过去我做过教书先生,现在要做学生了,你来做我的老师,教教英语好不好?”
从这里可以看出,毛主席对秘书不仅仅是一种支配、使用的姿态,而是虚心向有特殊技能的秘书学习,这也是毛主席用人的一大准则,认为三人行必有其师。
在给邓小平的信中,毛主席提出了委婉的用人建议,他说:“我这里的两位秘书,文化、政治水平都低,不能很好地替我阅选内部文件,更不能向我提意见,我需要有一位文化、政治水平较高的同志来帮助我”。

这是毛主席对其秘书提出的名明确工作要求,首先就是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这也是身为一名中央领导人秘书的基本素养了,没有一定的学识和内涵,是无法很好的为首长做好辅助任务的。
毛主席还提出了一条很重要的标准,要求能够向他提意见,这就非常难了。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知识深度都是极为深厚的,他也是一位从实战中走出来的卓越统帅。所以,要能够给毛主席提意见,本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毛主席最欣赏的还是有思想、有学问的才子,胡乔木就是因此被毛主席发掘并选用的。
胡乔木曾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过一篇纪念五四运动二十一周年的文章,毛主席通过此文发现了胡乔木,认为他是一个人才,后来还点名让他去做自己的秘书。

而陈伯达能够成为毛主席的秘书,则是在延安的一次座谈会上进行了比较有特色的发言,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当时的座谈会是在对孙中山的思想进行辩论,陈伯达发言后,毛主席就站起来对其发言做了总结和表扬,认为他的发言很好,比较恰当地分析了孙中山思想的阶级属性问题。之后,陈伯达就进入到了毛主席的视野,并逐渐成为主席的一支笔。
田家英也是如此,通过《从侯方域说起》一文引起毛主席的关注,进而成为主席的秘书。
从三位秘书的被发掘可以看出,主席选用秘书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才,要能够跟上主席的思想和节拍。
不过,有了真才实学后,毛主席最看重的还是人品,如果没有过硬的人品,也得不到重用。在主席身边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人品足够端正,不能狐假虎威,不能爱出风头和投机钻营。

曾经有一个卫士在主席身边工作,他甚至嚣张的怠慢周总理,毛主席知道后就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还将他给打发走了。
陈伯达跟随毛主席出访苏联时,因为斯大林对他的问话而忘乎所以,表现欲十足,却把毛泽东撂在一边,形成喧宾夺主的局面,这就很不合适。不仅如此,他后来还不打招呼,私自搬到外面去住,让毛主席十分恼火。
相比较起来,胡乔木就要踏实的多,毛主席对他评价是一个老实人,说他“乔木跟了我二十年,总归也还是一个书生”。这就说明毛主席对人品的看重。
另外,作为毛主席的秘书,还要有高雅的兴趣,要博览群书。
在使用秘书时,毛主席在 《工作方法六十条》 中提出:“ 不可以一切依赖秘书”。毛主席也不是做甩手掌柜的人,什么事情都交给秘书去做。他认为革命工作还是要自己去做,要是一切都依赖秘书,这是革命意志衰退的一种表现。

这一点去起草各种文件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毛主席常常亲自修改秘书的稿件,有时候甚至是自己操刀重新写,他亲自起草文稿,也为全党树立了典范。
另外,主席经常派秘书搞社会调研,他一生都对调查研究十分重视,这也是毛主席能够领导革命成功的关键,他始终相信实践出真知,相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在秘书的使用上,毛主席主张他们也要多调研,要深入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