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灰色“草包泥”暗藏权力密码:33件玉琮揭开长三角最早权力更迭真相

船长卡戎 2025-04-14 12:35:29

1973年夏天,常州郑陆镇三皇庙村的村民扛着锄头走向村西头的土墩。连日暴雨将墩体南坡撕开一道裂缝,青灰色泥层中隐约泛着幽光。泥土里竟嵌着一块刻满神秘纹路的玉璧。他或许不知道,这一锄头掀开的不仅是泥土,更是一个沉睡五千年的“长三角文明密码” 。

历史的意外

这座被当地人称作“寺墩”的土丘,自此成为考古界的焦点。但谁也没想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它的地下仍藏着更惊人的秘密:40座等级森严的墓葬、300平方米的“竹制宫殿”、绘有神鸟的漆彩陶壶,甚至刻着疑似外星符号的陶缸……这些发现不仅颠覆了我们对良渚文明的认知,更暗示着一个比想象中更复杂的史前社会网络。

寺墩遗址面积大概 6 万平方米,高出地面约 20 米,形状是椭圆形。考古人员进去后,一个惊人的史前世界慢慢展现在他们眼前。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遗址,而是复杂有序的社会缩影。遗址中心有个祭坛,东西长 100 米,南北宽 80 米,这是古人跟神灵沟通的神圣地方。祭坛外面环绕着三圈河道,总面积大概 80 到 90 万平方米,就像一道坚固防线,守护着这片神秘土地 。

权力金字塔

寺墩遗址的布局很有讲究。它以椭圆形土墩为中心,周围有十多处小型台地。外面还有双重水系环绕,总面积大概 150 万平方米。这样的布局,看得出当时的人很会利用自然环境,也有规划意识。土墩底部是用青灰色 “草包泥” 堆起来的。北坡发现一处石砌遗迹,可能是用来排水或者护坡的。墩顶发现好多红烧土基槽,说明这儿以前有大型建筑。墩体北侧有不少良渚文化建筑基址,还有灶、水井等生活遗迹。墩东台地在内圈水系外侧,面积约 5000 平方米,分布着两处良渚文化贵族墓地,出土过大量玉器。从这些能知道,良渚文化时期的寺墩遗址,已经是功能完备、等级分明的聚落形态了。

专家根据地层堆积,还有清理的两座墓葬,把寺墩遗址明确分成了两个文化层。下层是崧泽文化,上层是良渚文化,距今大概 4500 年。崧泽文化时期,寺墩这儿已经有人类早期文明的迹象了。下层留下来的陶器,造型很特别。像豆的圈足上有圆形、三角形镂孔,还有折腹、球腹的罐子,花瓣足的壶,这些都显示出当时人制陶手艺很高超。后来,时间慢慢过去,寺墩到了良渚文化时期,文明变得更辉煌。墩东有良渚文化贵族墓地,寺墩三号墓最出名,出土了好多玉琮、玉璧。专家觉得寺墩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遗址之一。

寺墩遗址的布局很有讲究。它以椭圆形土墩为中心,周围有十多处小型台地。外面还有双重水系环绕,总面积大概 150 万平方米。这样的布局,看得出当时的人很会利用自然环境,也有规划意识。土墩底部是用青灰色 “草包泥” 堆起来的。北坡发现一处石砌遗迹,可能是用来排水或者护坡的。墩顶发现好多红烧土基槽,说明这儿以前有大型建筑。墩体北侧有不少良渚文化建筑基址,还有灶、水井等生活遗迹。墩东台地在内圈水系外侧,面积约 5000 平方米,分布着两处良渚文化贵族墓地,出土过大量玉器。从这些能知道,良渚文化时期的寺墩遗址,已经是功能完备、等级分明的聚落形态了。

史前长三角

以寺墩为中心,半径200公里内分布着良渚、凌家滩、福泉山等数十处遗址,共同构成直径400公里的“文明圈”。这个5000年前的“长三角联盟”,早有令人咋舌的“一体化”证据。双重水系不仅防洪,更可能是连接各聚落的水上通道,类似今天的“城际高速”。寺墩出土的玉琮与良渚玉器采用相同矿源,暗示着专业化生产的“跨区域分工”。无论是寺墩M3墓出土的33件玉琮,还是良渚反山遗址的“神徽”,都指向统一的天地祭祀制度。当我们在讨论现代长三角一体化时,寺墩遗址却在提醒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早在五千年前就已写好 。

寺墩有高度文明。可它跟良渚文明一样,在4300年前突然衰落了。文明兴衰,这是个永恒命题。是自然灾害?是外族入侵?还是内部权力崩塌?权力是怎么诞生的?联盟为啥瓦解?答案或许藏在玉琮纹路里,藏在陶壶色彩中。等着后人慢慢解读呢。

各位朋友

讨论一下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