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北海公园崇椒室外的一副对联,通过对这副对联的学习,让我对汉语的理解又有了进步,我真的觉得学习是一辈子的事,特别是对于有关文化以及古典文学的学习,越学,就越觉得有趣;越学,也就想学得更多。
“月写个文疏映竹 山行之字曲通花”是清代乾隆年间进士钱大昕的自题对联——这个资料是我从网上找到的,但是网上有关这副对联的解释却让我哭笑不得——什么淡泊清高……,什么勇攀高峰……,钱大昕的博学多才自然不必多说,但是就其一生而言,最大的成就还是在于其对于学问学术的贡献——能够成为“会试同考官”,在我看来这是对一个人学问最大的认可与尊重。

在我的理解之中,以钱大昕的“治学严谨”,这副对联所应表达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境界。“月写个文”、“山行之字”,所说的都是一种自然现象,月并不识字,但是它把竹子的影子映射到地上,就像是“个”字一样;山也不识字,但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原因,大山里的山路并不是笔直向上的,而是蜿蜒曲折的。这两种自然现象一直就是如此,只要人们愿意去思考事物的本质,就会发现其中的真相。
想要“月写个文”,竹子就要稀疏一些才行,密实的竹林是不会映射出“个”字一般的影子的,因此,“竹疏”是因,“月写个文”是果;而想要看到最美的风景,就要走过“之”字形的山路,越是崎岖不平的山峦,风景也就越美丽,“山行”是因,“通花”是果。上下联两句都有非常完整的意思,而且作为自题对联,也写出了作者实事求是、踏踏实实的作风。

关于这副对联,让我最长学问的知识点,其实在于“个”字这个汉字。初看到这副对联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在思考对联内容并在网上查询资料的时候,发现网络上一些书法爱好者把这副对联中的“个”字写成“個”字——这真是一种让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现象,说这些写“個”字的人没文化吧?他们知道写对联用“繁体字”;说这些人有文化吧?他们不知道这里的“个”字是象形的概念,同时,早在《康熙字典》当中,“个”字就已经存在了——钱大昕是雍正年间生人,主要的生活经历在乾隆年间,因此,这副对联中的“个”,一定是“个”而不是“個”才符合对联想要表现的内容。严格一点来说,写这副对联的时候把“个”写成“個”,说明并没有弄懂对联的真正含义,而在不理解文字内容的情况去写书法,感觉多少有些“失去了灵魂”。
与这副对联有关的另一个知识点,就是悬挂对联的“崇椒室”。说实话,在第一次看到“崇椒室”名字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崇椒”这两个字在此到底作何解。即便是建筑物旁的介绍说“崇椒”的概念出自《楚辞》,我也没有找到直接的关联及解释,只能凭借自己的理解去推敲吧。在我看来,崇,在这里时“满”的意思;椒,则与《楚辞》当中“椒兰”的含义有关,所表达的应当是“美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