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男孩6岁被抛弃,吃野菜果腹,7年后一夜暴富获得500万巨款

荷言的阅微笔记 2024-12-11 15:24:35

广西男孩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不堪重负,带着弟弟改嫁他人,将男孩留给爷爷奶奶照料。

可世事无常,爷爷奶奶也相继离世,男孩彻底成为了孤儿。

为了果腹,男孩独自学会了挖野菜,下河捉小鱼,偶尔靠着村民接济。

谁曾想,7年后,男孩竟然一夜之间获得了500万的巨款!

男孩是如何获得这笔巨款的?

杨六斤的艰难生活

杨家祖祖辈辈,都是靠务农为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很多农村孩子都有些营养不良。

杨六斤出生时,母亲因身体虚弱无法哺乳,靠着米汤一口一口将儿子喂大。

没过两年,母亲再次怀孕,生下一个弟弟,可随之而来的,是陡然增大的经济压力。

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去地里忙活,可收入却是寥寥无几,无奈,父亲只能外出打工。

可幸福的日子没能持续太久,在杨六斤6岁时,父亲因常年辛劳和饮食不规律,病倒了。

回家休养没两天,就去世了,母亲面对家中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儿子,深感无力与绝望。

最终,不堪重负的她,带着小儿子选择了改嫁。

让杨六斤感到伤心的是,母亲离开的时候,跟他连一声招呼都没打,只留他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然而,本就年迈的爷爷奶奶,在承受丧子之痛后,身体日渐衰弱。

这天,爷爷在田间劳作时,不慎摔倒,后脑勺重重地磕在地上,当场便离开了人世。

奶奶也因为过度悲痛,不久后也便随爷爷离去。

7岁的杨六斤,彻底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

就在这时,堂哥杨取林见杨六斤如此可怜,便挺身而出,将他接到家中生活。

然而,杨取林也有自己的家庭,多一张嘴,就多一份开支,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外出打工。

堂哥将杨六斤安置在自家闲置的土坯房中,每个星期给他10块钱的生活费。

平均下来,杨六斤一天只有一块多钱,连温饱都难以维持,更别提其他开销了。

为了生存,杨六斤不得不学会自力更生,他开始尝试采摘野菜以填饱肚子

起初,杨六斤分不清哪些能吃、哪些有毒,经常采到一些让他拉肚子的野菜。

饥饿的煎熬让杨六斤咬牙坚持,渐渐地,他摸索出了规律,知道了哪些野菜可以吃,哪些要避开。

尽管如此,野菜充其量也就是果腹的东西,营养实在有限。

为了改善伙食,杨六斤想尽了办法,他在路边捡到几个矿泉水瓶,然后将它改造。

他会在瓶中放入几条蚯蚓作为诱饵,再在瓶身上戳几个小孔,系上一根绳子,扔到水里。

如果运气好,他能逮到几条小鱼,虽然这些鱼很小,肉也不多。

但对于长期缺乏营养的他来说,却是难得的补品。

杨六斤知道堂哥对自己已仁至义尽,不好意思再多要什么。

村民们也心疼杨六斤,常常给他送去一些食物。

杨六斤不愿意白白拿人家的东西,便主动帮邻居们干农活,割猪草、放牛,什么都干。

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们知道他的情况后,会格外的照顾他。

学校减免了他的学费,还为他申请了低保,同学们也常常把自己的饭菜分给杨六斤。

媒体报道引发社会关注

2014年,机缘巧合下,一位记者来到了杨六斤所在的村子,进行采访。

他听村民说了杨六斤的故事,被这个男孩的遭遇和坚强深深打动。

记者找到了杨六斤,想要深入了解他的生活。

杨六斤起初有些羞怯,但还是带着记者去了他经常采摘野菜的山坡,向记者展示他是如何辨别和采摘野菜的。

记者望着瘦小的杨六斤在山间灵活地穿梭,熟练地采摘野菜,心中涌起一阵酸楚,眼眶不禁湿润了。

他想,一个半大的孩子,怎么能过着这样的生活?

采访中,杨六斤哽咽着说出了他心底最深的渴望——希望能再次见到妈妈和弟弟。

记者对杨六斤的遭遇,感到十分怜惜,决心帮他实现愿望。

经过多方打听,记者终于找到了杨六斤母亲改嫁后的地址。

由于母亲改嫁的地方交通不便,道路崎岖不平,他们乘坐的汽车意外陷入泥坑。

杨六斤见状,毫不犹豫地跳下车,与工作人员一起推车。

在推车的过程中,他不小心弄脏了衣服,他紧张地看着衣服上的污渍,心中忐忑不安地问工作人员:

“衣服弄脏了,妈妈会不会嫌弃我?”

工作人员连忙安慰他:“无论发生什么,妈妈都不会嫌弃自己的孩子。”

杨六斤听了,心中这才稍稍安定下来。

当杨六斤见到阔别多年的母亲时,一下子扑到了她的怀里,失声痛哭。

原来母亲当年本想将两个孩子一同带走。

但继父不愿意养杨六斤,他感觉孩子大了,养不熟。

这些年,母亲也曾偷偷回来找过杨六斤,却扑了空,母子俩抱头痛哭,诉说着思念和委屈。

记者把杨六斤的故事拍成了纪录片,在广西电视台播出,很快,这个男孩的遭遇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许多观众被杨六斤的经历感动,纷纷向电视台打来电话,表示想要帮助这个可怜的孩子。

电视台在节目中公布了一个为杨六斤开设的捐款账号,善款如雪片般汇集而来。

短短几个月,捐款金额就突破了500万元。

500万善款引争议

杨六斤的遭遇和善款的数额,很快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深圳的一所公益学校伸出援手,邀请杨六斤前往深圳接受更好的教育。

在堂哥的支持下,杨六斤登上了前往深圳的列车。

在那里,杨六斤第一次穿上了崭新的校服,睡上了柔软的床铺,吃上了可口的饭菜。

当地的政府部门得知杨六斤获得了巨额捐款后,认为应该由政府来监管这笔钱,以确保善款用在杨六斤的成长上。

他们要求杨六斤回到老家,配合政府的工作。

消息传到深圳,杨六斤一下子慌了神,他舍不得离开学校,舍不得新交的朋友。

他向学校求助,希望能够继续留在深圳读书。

学校的老师们也为难了,一方面他们认为政府的要求合情合理,另一方面又不忍心让杨六斤失望。

僵持了几天,杨六斤最终还是回到了老家。

而杨六斤获得巨额捐款的消息,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

有人质疑,这么多钱落到一个孩子手里,如何监管善款的去向是否能够保证

在政府和亲属的商讨下,杨六斤捐款的去向终于有了着落。

为了感谢乡亲们多年来对杨六斤的关照,杨取林拿出了150万元,用于修缮村里的道路。

杨六斤用部分善款帮助村里的贫困孩子,希望他们不再经历自己的苦难。

剩下的钱,则由堂哥替杨六斤保管,作为他日后求学、生活的费用。

当他成年时,便将钱全部交给他。

为了让杨六斤能够安心读书,堂哥给他改了名字,送他去了县城里的一所寄宿学校。

在新的环境里,杨六斤渐渐走出了阴霾,不再是那个饥一顿饱一顿的野菜男孩。

结语

杨六斤的坚韧与善良,不仅让人动容,更成为了他走出困境、迎接新生活的力量源泉。历经风雨,他未曾怨天尤人,反而心怀感恩,用行动回报社会。那个挖野菜充饥的男孩,终于走出了大山,开启了崭新的人生。

杨六斤的故事,成为了社会爱心力量的生动写照,让我们见证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对慈善事业规范化的重视,让更多的慈善捐款能够真正地用到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参考文献:

1.华西都市报-2014.7.7-《旋涡中的杨六斤:捐款越多越沉默》

2.广西新闻网-2014.6.25-《隆林励志儿童杨六斤引关注 媒体追踪见证真实情况》

0 阅读:10

荷言的阅微笔记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