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名片——汾阳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

草根爱练剑 2025-04-30 03:17:37

汾阳市,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大地之上。它不仅拥有九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还拥有众多珍贵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们犹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每一处都承载着无比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据详细统计,汾阳市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23 处。省级文物保护那些古建筑,其建筑风格独特,飞檐斗拱间尽显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每一块砖石仿佛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这些“省保”单位不仅仅是汾阳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创造力,从建筑艺术到民俗风情,从传统工艺到文化传承,无一不展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历史的长河中,汾阳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历经风雨沧桑,却依然屹立不倒。它们见证了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例如,太符观那精美的壁画,在岁月的侵蚀下虽略显斑驳,但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辉煌与庄严。

如今,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中,我们更应该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给予精心的呵护和深入的研究。我们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它们进行保护和修复,让后人也能领略到这些文化瑰宝的魅力。同时,通过深入研究,挖掘其背后更多的历史文化价值,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1)峪道河遗址;峪道河遗址(第二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

峪道河遗址分布图

它位于汾阳市城北 6 公里的峪道河镇,地处汾水以西的缓坡丘陵山前地带,背后连着雄伟起伏的吕梁山脉。此处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龙山(晚期)文化时期的遗存。其遗址分布极为广阔,从南向北,李贞沟纵深至田褚、水泉,向东扩展至崖头、峪口等几个自然村,面积约达 680 万平方米,与东堡、上贤遗址连成一线,形成了一片规模宏大的文化区域。

文化遗存丰富多样,暴露的遗物中,瓮棺葬独具特色,长方形竖穴坑呈东西向。经详细调查,发现瓮棺 2 件,口对口紧密对扣在一起置于墓穴内。遗物中的陶器残片,如小口尖底瓶、弦纹罐、彩陶钵、陶盆—泥质盆等,以线纹居多。采集的标本包含石斧、陶环、石刀、陶刀、盘状器、鬲、豆、甑等陶器物,这些器物不仅展现了当时的制作工艺,更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2)杏花村遗址;杏花村遗址(第二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

杏花村遗址

地址在汾阳市杏花镇东堡。是汾阳发现的最早遗存,距今6000多年,属于仰韶文化中期,也是伏羲时代中华民族大迁徙路线上的“五大支点”之一。遗址范围较为广泛,东至窑头、辛庄,北至冯郝沟缓坡丘陵地带,背后同样连接着起伏的吕梁山脉,地势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遗址面积约 15 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深度 2 米,厚度 1 米。1982 年进行的发掘工作表明,这里内容极为丰富,分布广泛,地面灰层随处可见,遗迹、遗物众多。通过对层位关系的深入分析,其内涵揭示出遗址堆积形成了八个阶段,时代跨度相当长,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一直延续到商代。这漫长的时间跨度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3)北垣底遗址;北垣底遗址(第二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

北垣底遗址

北垣底遗址位于汾阳市城西 3.5 公里处栗家庄乡北垣底村西南部两道冲积河沟相夹的台地之上。遗址西髙东低,呈狭长地势,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100米,分布面积约5万平方米。一条南北走向的乡级公路将遗址切为两半。在地表上暴露有灰坑多处, 文化层距地表深度2米,厚度0.4米。地表采集有夏、商、东周的绳纹泥质灰陶罐残片。属龙山文化。这些陶片和石器仿佛是历史的使者,向我们诉说着远古时期人类的智慧和勤劳。

(4)狄青墓;狄青墓(第三批省保)

时代:宋

碑身残高1.9米,宽0.5米,厚0.3米。碑阳正中镌“宋狄武襄公之墓”

狄青墓(第三批省保)

地址:汾阳市城北十里刘村村东。狄青墓则见证了宋代的风云变幻。狄青,字汉臣(公元 1008—1057 年),乃宋汾州西河人。在西夏战争中,他屡立战功,从普通士兵一路晋升为大将,皇祐五年(1053 年)官拜枢密使。嘉祐四年(1059 年)归葬于此。嘉祐七年,追赠为狄武襄公。墓地坐北朝南,原占地 79920 平方米,曾经建有祭祠性建筑显庆寺(宋代)、狄公祠等,然而不幸的是,这些建筑均毁于晚清至抗战期间。建国后,陵园已不复存在,“文革”中,墓丘被摊平,翁仲、石兽也被就地掩埋。御赐神道碑在清宣统年间移至县城,后移置太符观保存。

如今,墓地尚存清宣统元年“宋狄武襄公之墓”碑一通,此碑由宋仁宗亲书篆额,碑身高达 4.6 米,碑文约 3000 字,简要叙述了狄青的生平事迹。另外,墓地原保留有石兽2尊(羊、虎),现存于刘村关帝庙(现村委)内。狄青的一生以及他的墓地,都成为了研究宋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5)汾阳铭义中学;汾阳铭义中学(第四批省保)

时代:1915年

汾阳铭义中学

地址;汾阳市城内英雄路。其历史可追溯至 1915 年,它的前身包含 1913 年开办的山西公立河汾中学以及 1915 年由华北基督教公理会创办的铭义中学。民国初创时期,这所学校便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重要性,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沿阵地。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众多有志之士从这里走出,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从创办到 1947 年,汾阳中学培养毕业学生多达 3000 余名,他们如同繁星般散布于山西各地。这些学子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有的成为教育领域的中坚力量,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的投身于工商业,为经济的繁荣贡献力量;还有的在文化艺术方面崭露头角,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为山西的文明进步和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校园创建于 1915 年,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屡有扩建。校址坐西朝东,总平面由南到北呈不规则形状,占地面积达 24000 平方米。至今保存完好的民国建筑有 9 座,这些建筑结构简练,形制多样。它们既保留了我国传统建筑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的元素,是我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过渡时期的典型作品。比如其中的教学楼,采用了中式的飞檐斗拱,却搭配着简洁明快的西式窗户设计,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6)禅定寺;禅定寺(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明、清

禅定寺

禅定寺(第四批省保)

地址汾阳市阳城乡普会村。其时代跨越元、明、清。创建年代虽不详,但据相关记载,早在北魏时期便已存在。寺庙坐北朝南,分东西两院,规模颇为宏大。东院保留的建筑较为完整,主要有山门、过殿、正殿、配殿。山门高大威严,仿佛在迎接每一位虔诚的访客。过殿庄严肃穆,承载着岁月的沉淀。正殿更是气势恢宏,彰显着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

西院则有戏台和关帝殿。其中,正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前廊式单檐悬山顶。斗栱四铺作,工艺精巧,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搭牵用三柱,稳固而坚实。关帝殿为清代建筑,殿内神龛制作精美,堪称小木作中的精品,内奉关羽。殿之东、北、西三壁塑有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为主题的悬塑,东西两壁悬塑之前各立塑三尊文武侍臣,这些雕塑与悬塑及主像内容完美融合,生动地展现了关羽的英勇事迹和忠义精神。

(7)齐圣广佑王庙;齐圣广佑王庙(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

齐圣广佑王庙 第四批省保

齐圣广佑王庙位于汾阳市三泉镇义丰北村,旧称相公庙,其创建年代不详,现存齐圣广佑王殿及戏台。寺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1185.81 平方米。齐圣广佑王殿为元代遗构,戏台为清代所建。齐圣广佑王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前廊式单檐悬山顶。斗栱四铺作单昂计心造,梁架结构为三椽栿前搭牵用三柱,结构稳固,工艺精湛。

“相公”是古代对官员的敬称,崔府君为丰都判官,被俗称相公庙也合理合情。如此看来,汾阳乡间保留的这座独特的齐圣广佑王庙,不仅具有古建价值,而且留住了元代的一段历史,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8)虞城五岳庙;虞城五岳庙(第四批省保)

时代:金

虞城五岳庙

虞城五岳庙位于汾阳市阳城乡虞城村,创建年代不详。寺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7560 平方米。现存建筑包括正殿、戏台、西厢房、西耳房。其中,正殿为金代遗构,其余皆为清代建造。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前廊式单檐硬山顶。斗栱为五铺作单抄单昂计心造,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前搭牵用三柱,展现出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9)报恩寺;报恩寺(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明

报恩寺

位于汾阳市城内卫巷街,豆腐巷北口正对之处,俗称姑姑寺。其创建年代不详。依现存建筑风格判断为正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明代建筑。寺内现存有山门、正殿、后殿、东西配殿等建筑。寺庙坐北朝南,为两进院落,占地面积 1345.85 平方米。正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梁架为四椽栿前后搭牵用。

在明朝时期,这里是朱元璋孙子庆成王的家书祠,用于教学和文人交流,清朝时改建为报恩寺,因此这座寺院或多或少也有着皇家风范。寺院正门一处石碑上记载,庙后曾有姑姑小寺,老尼悬壶济世,救治赶考的秀才。秀才高中后,知恩图报,便返回此处建造这座寺院。

前为民居,是汾阳政府分配给抗美援朝老兵的居所

(10)堡城寺龙王庙;堡城寺龙王庙(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

堡城寺龙王庙

堡城寺龙王庙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堡城寺村。其创建年代已难以确切考证。该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达 3153.52 平方米,规模宏大。现存的建筑主要有龙王殿及廊窑一座。龙王殿作为元代遗构,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技艺。面阔三间,显得宽敞而庄重;进深四架椽,增加了内部空间的层次感。前廊式单檐悬山顶的设计,既美观又实用。斗栱四铺作单下昂,结构精巧,展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梁架结构为三椽栿前搭牵用三柱,稳固而坚实。尤为珍贵的是,殿内三椽栿下有“达鲁花赤”(备注)题记,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备注)“达鲁花赤”由成吉思汗设立,广泛通行于大蒙古国和元朝。一作“达噜噶齐”,是蒙古语,原意为“掌印者”,是大蒙古国历史上一种职官称谓。成吉思汗在各城设置“达鲁花赤”,也就是督官。达鲁花赤是代表成吉思汗的军政、民政和司法官员,以《大札撒》为根本,结合当地的同时惯例行使统治权。

(11)法云寺;法云寺(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

法云寺

法云寺

法云寺位于汾阳市三泉镇平陆村。其创建的具体年代已无从知晓。寺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542.98 平方米,采用四合院的布局,显得规整而有序。现存的建筑包括山门、正殿、东配殿及西耳房。其中,正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展现出开阔大气的格局;进深四架椽,使得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前廊式单檐悬山顶的建筑形式,独具特色。斗栱四铺作单下昂,工艺精湛,体现了元代建筑的独特魅力。梁架结构为三椽栿前搭牵用三柱,稳固耐用。

以上是汾阳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

2021年8月4日山西省政府正式公布了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有371处不可移动文物成功入选。新公布“省保”文物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汾阳市入选12处。

2021年新入选的 12 处“省保”单位,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古建筑多达 10 处,各具特色。

(1)巩村古城址

汾阳市巩村之西、聂生村之北、义丰南村东南,有一处城墙轮廓清晰、东至西南至北各约 700米的古城遗址,韩石线从中拦腰穿过,将古城斩为南北两半。

巩村古城址

巩村古城址

巩村古城址

巩村古城址年代为战国至汉,类别为古遗址。2021年8月,山西人民政府公布巩村古城址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位于吕梁市汾阳市三泉镇巩村西,其年代可追溯至战国至汉时期,类别为古遗址。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这里或许曾是繁华的城邑,见证了无数的兴衰变迁。 巩村古城址荣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无疑是对其重要历史价值的充分肯定。

(2)演武寿圣寺(当地也叫大寺)

演武寿圣寺正殿西殿

演武寿圣寺 中殿西殿

图中字迹 古迹先於至政三年二月十四日重建

演武寿圣寺位于吕梁市汾阳县演武镇演武村,其年代跨越明、清两个时期(最初建筑年代不详,但据大殿房梁上记载;古迹先於至政三年二月十四日重建。也就是说大寺正殿最起码是在至正三年前就有建筑的。至正是元朝元惠帝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的年号。至正三年是1343年。也就是说大寺的大殿重建至今已经679年了。最初的建筑肯定比这个年代要早不少)。  类别为古建筑。2021年8月,山西人民政府公布演武寿圣寺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寺庙在是当时当地民众的精神寄托之所,香火旺盛,诵经声不绝于耳。

寿圣寺占地大约有一百多亩,三进院落,有过殿,配殿,还有正殿五大间,正殿建筑雄伟巍峨壮观,坐北朝南,琉璃瓦盖顶,飞檐走兽,大殿内雕梁画栋,一个个神像雕塑的活灵活现(现已无存),而且大殿东西北墙壁上还有精美绝伦的壁画(现年代久远已模糊不清。西殿墙壁上也有壁画),建筑规模在当地首屈一指,元代建筑,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还有和尚在那里修行住持。

(3)蔚光年宅院

蔚光年宅院位于吕梁市汾阳县冀村镇东社村,年代为民国,类别为古建筑。2021年8月,山西人民政府公布蔚光年宅院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蔚光年宅院

蔚光年宅院

大院的门楼为廊檐式,双角飞挑,两柱支撑,街门为拱圆形,高3米,宽3米,门板厚而结实,下部用铁皮铁铆钉镶祥云状图案。内宅门额凹刻“凝瑞”两个描金大字。门楼为廊檐式垂花门,檐下斗拱三朵,探出七个龙头,雀替的挂落部位饰木悬雕,为一架枝叶繁茂的葫芦藤,正中为“五子登科”雕像,左右两旁为“和合二仙”。拾阶而入,出风厦,内院建筑一目了然......

大客厅七间居南,入深5米,穿廊深1.8米,檐下描金彩绘,中一间雀替的挂落部位饰木悬雕“八仙贺寿”,为罕见的“明八仙”,一个个人物雕像神情各异,簇拥着寿星老儿,两侧的木悬雕为香炉、花瓶、笔筒等博古器具,有的已残缺不全。

东西下厢房各三间,东为厨房,西为客房,穿廊深1.5米,雀替的挂落部位饰木悬雕,有莲花、葵花、葡萄以及博古器具;东西上厢房各三间,穿廊深1.5米,檐下描金彩绘,各种奇珍异兽或蹲或卧,仪态万千,雀替的挂落部位饰木悬雕,有葡萄、菊花、佛手以及“凤戏牡丹”。

它的建筑风格或许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展现出那个特殊时代的独特风貌。

蔚家大院,创建者为蔚官年(也称:蔚光年),民国建筑,模仿了天津山西会馆的模型,因此被称为“乡村里的山西会馆”。因其独特的建筑构造和壮观的木悬雕艺术,近年来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的目光,为汾阳市现存仅有的唯一一座比较完整的的民国时住宅,1998年4月确定为汾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是人们考察晋商历史不可不去的地方。

(4)后沟玲珑塔

后沟玲珑塔

  后沟玲珑塔位于吕梁市汾阳县峪道河镇后沟村中部,年代为明,村子的华严庵建于明天启年八月,庵内有七宝玲珑塔,自此,后沟村成了峪道河的佛教圣地。类别为古建筑。2021年8月,山西人民政府公布后沟玲珑塔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汾阳市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载:创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为明代遗构。平面八角、立面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约30米。砖砌塔座,平面八边形,每面宽4米左右,高3.3米;塔身逐层收分,通体设仿木砖雕塔檐七层。

一层檐下设砖雕单昂三踩斗栱,计32攒;以上各层均为单翘三踩斗栱。一、二层檐角设垂柱,二、四层塔壁上装饰有砖雕勾栏。一层西面设门,门顶设砖雕垂花檐楼;二、四、六、七层均在东、南、西、北四面各设1窗;三层、五层则八面各设1窗。塔身中空,一层内部为砖券结构,并于南壁上设塔道,通往上层;二至七层原设木楼梯,现已缺失。塔顶残破,塔刹无存。塔座上现存明天启年间石碣3方。其中1方内容已剥落难辨,另2方记载了庆成王、永和王等修建华严庵捐物、施地等事宜。1998年4月30日,汾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玲珑塔在村落中高耸屹立,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5)岅峪东岳庙

  岅峪东岳庙位于位于汾阳三泉镇坂峪村中部。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建筑。2021年8月,山西人民政府公布岅峪东岳庙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24年重修(1545),正殿为元代遗构,其余均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由南向北存戏台台基(内有山门)、正殿。殿顶设琉璃脊饰。

岅峪东岳庙

在过去,它或许是当地民众祭祀东岳大帝、祈求平安福祉的重要场所。

(6)刘家堡关帝庙

  刘家堡关帝庙位于吕梁市汾阳县栗家庄乡田村刘家堡自然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21年8月,山西人民政府公布刘家堡关帝庙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创建于清顺治年间(据庙内现存碑记可知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康熙、乾隆、嘉庆、光绪、宣统年间均有增建或修葺),占地900余平方米。

刘家堡关帝庙

刘家堡关帝庙,1993年被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正殿是关帝殿。殿内壁画完好,对面戏台墙壁上写有戏曲班社的题记,涉及剧目众多,体现了班社的流动性。侧壁残留有“平邑自诚园”戏班申海山题记的“宣统四年五月廿九、六月一、二日在此亦乐乎”。

关羽的忠义精神或许在这里被世代传颂,成为当地民众的道德楷模。

(7)汾阳南薰楼

  汾阳南薰楼位于吕梁市汾阳县文峰街道办事处南关村,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1993年12月26日,汾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汾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8月,山西人民政府公布汾阳南薰楼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薰楼

南薰楼,位于汾阳市南薰街道南关社区,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增修佛阁,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修。1993年进行落架重修,将其整体抬高1米,现存主体为明代遗构,占地约100平方米。

石砌台基,高约1米,平面呈方形,四面皆设踏步。楼体面宽、进深各三间,通面阔八米,共二层四檐,十字歇山顶。楼体采用了通柱结构,并大量采用斗拱出挑(共有96攒),梁枋檩木相互穿插,使层檐相叠,翼角高挑,形成了展翼欲飞的艺术效果。楼体通高17.26米,平面设柱16根,外围一圈檐柱,里圈4根通天金柱,檐、金柱间以枋木及斗栱后尾相连系。一层檐柱头施断面方形的檐枋一周,其上设五踩单翘单昂斗栱一圈,计24攒。二层檐下设七踩三翘斗栱24攒。三层檐下设三踩单翘斗栱24攒。四层檐下设五踩双昂斗栱16攒。

一层顶部设藻井,并在东侧檐、金柱之间设木构楼梯,可上二层,凭栏眺望。二层金柱间安装槅扇门窗,内设东、西、南、北4个佛阁,阁内分别塑观音、三官、真武、关公像。二层楼顶内部处理为藻井式,楼顶起脊,黄绿琉璃剪边,采用了龙形吻兽。楼北面悬挂木质牌匾一方,上题“光明四表”。楼下现存石碑2通。

(8)药师七佛多宝塔

  药师七佛多宝塔位于吕梁市汾阳县市杏花村镇小相村,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2021年8月,山西人民政府公布药师七佛多宝塔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药师七佛多宝塔

药师七佛多宝塔

始建与增建:该塔始建于元代至元六至七年,最初为七级浮屠,是护国灵岩寺海潮法师的舍利塔。明嘉靖二十八年,由本里人任天佑、任天佐施舍净资,将塔增建至十三层。

名字由来:因海潮法师生前善医,庙里设有药房,其膏药远近闻名,且塔内佛龛供药师佛,故象征性地称为药师七佛多宝塔。宝塔为砖石结构,八面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塔高约 30 米,平面八角形,占地面积 36 平方米。其结构精巧,比例协调,从塔基到塔身,再到塔顶,每一个部分都展现出高超的建筑技艺。

塔身以砖砌成,每块砖长 38 公分,宽 18 公分,厚 6 公分。塔檐、斗拱、插飞均为砖雕,每层有砖雕仿木斗拱 16 朵,塔层增高,粗度随之内缩,但只缩间距,斗拱数量不变,全塔共 208 朵。塔身共有十二个佛阁,均为拱形,内原有佛像,现已丢失不存。塔门居南,拱形,宽 0.9 米,高 2 米,向北入深 1.5 米之东又有一进塔小方门,内砌石台阶,螺旋式攀援而上通至四层,每层塔内有十三级台阶,塔内五层以上不可攀登。

塔顶为反叠涩收结成平台,原有的风磨铜宝刹在解放前丢失,只剩大约三米多高的铁刹杆直刺云霄,塔顶八条垂脊均装饰精美琉璃构件并角兽。

这座宝塔承载着人们对健康和安宁的美好祈愿。同时也是是研究元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为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还原那个时代的风貌提供了宝贵线索,对于了解古代汾阳地区的宗教信仰、艺术审美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9)石家庄龙天庙

  石家庄龙天庙位于吕梁市汾阳县栗家庄乡石家庄村,年代为元、清,类别为古建筑。2021年8月,山西人民政府公布石家庄龙天庙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家庄龙天庙地址

它见证了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

(10)南赵郡佛殿

  南赵郡佛殿位于吕梁市汾阳县栗家庄乡南赵郡村,年代为元,类别为古建筑。2021年8月,山西人民政府公布南赵郡佛殿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赵郡佛殿

开始修善的南赵郡佛殿

它的建筑工艺体现了元代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11)东石龙天庙

东石龙天庙位于吕梁市汾阳县三泉镇东石村,年代为元、清,类别为古建筑。2021年8月,山西人民政府公布东石龙天庙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2)汾阳教会医院旧址

汾阳教会医院旧址

汾阳医院五十年代开在二府街上的正门

汾阳医院u型楼

  汾阳教会医院旧址位于吕梁市汾阳市胜利街186号,年代为1916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21年8月,山西人民政府公布汾阳教会医院旧址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14年,山西省及汾阳县政府与美国人万德生达成协议,允许将二府街道北的一块公地(前汾州府同知衙门)旧址,作为医院新址。为了扩大业务,万德生与官方商定,新医院不再冠以“公理会”“施”一类的名称,命名为“汾州医院”。由省政府、地方士绅、教会三方筹资,进行兴建。1916年,新址汾阳医院破土动工。建筑师Bergaminni先生设计并监督医院大楼的早期建筑工程,动工建造二府街新医院。由于当时庚子赔款和所捐之款不足预计之数,加之备料运输困难大,医院建设进展缓慢。1920年,美籍华人吴洛福先生接办了医院的建筑工程。1921年,建筑主体工程基本完工。1923年,附属于汾阳医院的高级职业护士学校成立,首届招收12人(毕业7人),此后每年招收,不断扩大,开始了始终伴随汾阳医院医疗事业的汾阳特有的护理教育。

1924年,医院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另外还有一台60马力的煤气发电机,为山西省首家应用此类电器的单位。并开进了由美国运来的汽车(汾阳第一辆)。同年4月,山西省汾阳医院举行了开诊典礼。

在诊疗病人的同时,汾阳医院还开展过一些疫病预防工作,于1913年至1931年间,先后五次组织扑灭鼠疫工作,得到百姓的爱戴。1930年,医院从美国购进第一台50毫安X光机。1936年,周以德、王清贵等人过了汾阳医院历史上第一例胃切除手术。1937年,汾阳高级职业护士学校在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教育部备案。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1月,山西省汾阳医院职工因太原沦陷纷纷逃难。1938年,院长周以德前往美国,并带走了日军轰炸汾阳医院的弹片留作证据。为了应付日军,院长由护士学校校长罗瑞英兼任,并在医院大门上挂美国国旗。医院在美国基督教的庇荫下得以勉强维持工作。1941年12月9日,日军占领医院,并逮捕多名医院职工,医院被迫停止运行。1945年8月,侵华日军无条件投降后,医院又遭到日军和阎锡山的洗劫,医院内大量设施、器具被洗劫一空。

1946年1月23日,经多方努力,由王清贵大夫、高喜亭牧师同前任院董刘俊峰、张禹畴(锡九)召开了汾阳医院复院筹备委员会预备会议,决定恢复汾阳医院。4月20日,汾阳医院门诊开诊看病。年底,医院恢复,分设男女病房,开设40张床位。1947年4月,罗瑞英担任山西省汾阳医院担任护士学校校长兼医院总护士长。同年7月,医院恢复护士学校并招收新生。

1949年9月,汾阳医院被确定为省立医院之一;1951年4月15日,医院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接管,命名为“山西省立汾阳医院”。

这些“省保”单位不仅是汾阳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精心呵护和深入研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