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彬
近日,某地人民法院披露的一起关于虚开增值税发票的民事诉讼案件,引起笔者关注。该案件以出人意料的情形,将非法虚开发票资金回流的纠纷摆上法庭,令人深思。
奇葩案件
根据法院公布的判决,2017年,甲公司承包了某停车场项目,为了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找到与其并无业务往来的乙公司,双方商定由乙公司为甲公司开具总金额为301900元的增值税发票3张。双方约定由甲公司将发票金额转账至乙公司账户,乙公司在扣除6.6%的手续费后,将余款返还甲公司。
之后,乙公司如约开具了发票,甲公司先向乙公司转账136902.18元,乙公司在扣除相应费用后,当日即将余款127850元转回给甲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收到回流款后,甲公司又将票面余额164997.82元(301900元-136902.18元)转账给乙公司。然而,这次乙公司并未如约转回资金。甲公司认为,乙公司缺乏占有164997.82元资金的合法根据,应予返还,遂以不当得利为由,诉至法院,请求判令乙公司归还其164997.82元。
法院判决
法院审理后认为,甲公司与乙公司合谋通过虚开增值税发票的方式,偷逃国家税款,严重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甲公司主张返还的164997.82元,系其为掩盖偷税事实而实施的虚假转账,属于非法债务,不受法律保护。
最终,法院驳回了甲公司的诉讼请求。
税务人观察
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虚开增值税发票案件。甲公司、乙公司在不存在真实交易的情况下,由乙公司向甲公司开具增值税发票,甲公司在支付发票价款后,乙公司扣下6.6%的开票手续费,再将余款返还甲公司。由于在实际执行中,乙公司并未如约将扣除开票费后的余款全部返还给甲公司,甲公司将乙公司告上法院,要求归还不当得利。
本案披露后引发广泛关注,一个原因就是这是一起由经济纠纷引出的“案中案”。从乙公司的违约行为推断,该公司可能认为,甲公司购买虚开发票是违法行为,被骗了也不敢声张,于是侵吞了甲公司的钱款。令人惊叹的是,甲公司为了讨回自己的钱款,不惜公开自己虚开发票的行为,也要把乙公司告上法庭。
资金回流是虚开增值税发票的显著特征之一,买卖双方虚构交易开具发票,为了使资金流显得更真实,往往由购买方按照发票金额将所谓货款全额支付给销售方,销售方扣留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后将剩余资金返还给购买方,以形成完整的资金流向,造成交易真实的假象。
随着税务机关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资金回流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从最初的直接回流,到后来的间接回流,再逐步转变为多重购销业务掩饰下的N级回流。如近期《中国税务报》刊登的某虚开案件中,虚开分子构建八级资金回流来伪造多重业务购销关系,以掩盖其违法行为,为税务机关查处虚开案件带来极大难度。
笔者认为,本案非常好地体现了司法判决的价值导向。按照民法典规定,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本案中,甲公司之所以虚假给付,目的是掩盖非法购买增值税发票的违法事实,若法院支持乙公司返还钱款,将会形成法律纵容甚至鼓励违法行为的不良导向。甲公司为掩盖其非法获取增值税发票的违法行为而制造虚假资金流,表明其将自己的虚假给付行为置于法律与公序良俗的规制之外,法律对其最好的制裁之一,便是让其目的落空,即不支持返还。
当然,法院让甲公司自作自受的同时,也不能让虚开发票的乙公司因判决非法获利。据悉,审理法院已就甲乙双方违法开具发票的行为,向相关行政部门发送追缴违法所得并给予行政处罚的司法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本案值得税务部门广而告之。现实中,违法购买发票的企业大多与虚开发票的企业并不熟悉,将发票价款打给违法犯罪分子是存在巨大风险的。笔者相信,本案应不是个案,只不过一些企业自知违法,只能哑巴吃黄连。因此,要让那些有心购买虚开发票偷逃税款的人知道,其违法行为不会受到法律保护,结果真的会偷鸡不成蚀把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