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一个历史名将能否进入武庙,与其军事水平的高低并不能直接划等号。
被史书定性为反派的人物,不可能进入武庙;开国皇帝,即使是追封的,也进不去。
此外,还有许多限制条件。
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参观武庙后,一口气踢出了22个名将。
这些人中,有些是因为有政治污点,有些是道德有亏,有的则是晚节不保,或者兵败身死,但没有一个是因军事能力不行被踢出的。
他安排的23个所谓“功业始终无暇”的人,与之前那22个相比,战斗力明显差了不少,但他们同样对得起武庙的“武”字。
历朝历代对武庙的评判标准再怎么变,但有一点始终不变:基本的军事贡献必须达标。
以唐版武庙为例,入选选的前代名将,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水货”。
虽然条条框框的限制很多,但找到符合条件的六七十个人并非难事,因为上千年积累下来的人才库足够庞大,完全没有必要放几个“水货”进来。
但入选的本朝人物,那就说不准了,不排除有托关系走后门的情况。
比如大唐名将张齐丘,新旧《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史书上也几乎没有留下他任何的战绩。
反倒是记载他因分配物资不公而引发哗变,结果被免去朔方节度使之职,从此退出了军界。
但唐朝评选武庙配享名单的两位宰相,张镒和颜真卿,一个是张齐丘的儿子,一个是他的故交。
更关键的是,后来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再造大唐的郭子仪,曾经是张齐丘担任朔方节度使期间的老部下。
张齐丘遭遇士兵哗变时,还是郭子仪拼了命保护,才捡回一条命。
虽然这可能是后世为了抬高郭子仪而故意夸大,但郭子仪终身都为自己出身朔方军而感到自豪,这与张齐丘的提拔不无关系。
儿子和老友是宰相,老部下又功盖天下,自己又没有留下任何战绩,所以不得不让人怀疑张齐丘入选武庙会不会是走了后门。
当然,怀疑归怀疑,没有人敢说有十足的把握证明张齐丘一定是“水货”。
除了张齐丘,唐朝的另一个名将,武则天时代的王孝杰,也经常遭到质疑,因为他终其一生似乎都在被吐蕃吊打,最后兵败身死,被网友调侃是“常败将军”。
但有一说,唐吐之间的战争,唐朝之所以经常处于不利地位,其实是自李治晚年开始,国力和军事都开始逐渐衰退的集中体现,并非是某个统帅能凭一己之力而改变的。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李隆基要花大力气改革,放弃府兵制而改成募兵制,从而在边境上设立节度使。
王孝杰如果生在李世民那个时代,或许他达不到李靖那样的高度,但起码也是一个合格的、独当一面的大将。
至于唐朝之前的武庙名将,被质疑最多的应该是东汉的邓禹和李广。
大家都熟知李广,很多人认为他的战绩一塌糊涂,能进武庙是因为唐朝皇帝追尊他为先祖。
实际上,唐玄宗追尊的是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开国君主李嵩,因为李嵩出身陇西李氏,史书记载他是李广的十六世孙,所以很多人就说唐朝追认了李广。
实际上,唐朝官方压根就没承认过李广的先祖地位,反倒是更早的老子被追认了先祖。
如果真的要拔高李广,哪有把自家老祖宗放到武庙去给姜子牙陪祀的道理?而且,如果跟张齐丘一样走了后门,赵匡胤也会把他从武庙踢出去,但赵匡胤踢出去的22个人并没有李广。
应该说,李广总体上还是凭实力进的武庙,而且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度也很广,拥有很强的宣传效果。
虽然他算不上是一流名将,但也不至于被说成是“水货”。
东汉的邓禹可能更像是个“水货”,因为他战绩实在是很难看。
所以,如果把邓禹归类为将帅,用战功去衡量他的地位,那邓禹明显是德不配位。
亲自打仗不怎么样,但邓禹作为刘秀的参谋长,在大战略方面的规划是非常厉害的。
比如公元26年汉军入关中,就是邓禹凭借敏锐的眼光,排众议反对直接攻取长安,而是绕道攻取北三郡,后来事实证明,这个决策非常正确,不仅迅速占据了主动,还把战争成本压缩到了最低。
另外,刘秀手下很多能征善战的大将,都是邓禹举荐的。
邓禹的定位,其实更像是刘邦手下的萧何、李世民的长孙无忌。
所以他能成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但跟萧何、长孙无忌还是有点不太一样。
邓禹帮刘秀打天下,前期他也经常领兵出征,打过不少胜仗。
后来因为打关中急于求成,弄得一团糟,这才再也不领兵临阵指挥。
他的水平远不如冯异、耿弇,但战略规划、选将以及品德和口碑这些方面都是一流的,入选武庙算得上是实至名归。
但有一说一,历史上有很多能力比邓禹、李广、王孝杰优秀得多的将帅,他们并没有入选武庙。
如果单纯看军事能力,武庙里的很多人,其实都排不进春秋到唐末的前一百,比如关羽、张飞、郭元振、李孝恭,他们都有入选武庙的资本,而且并不是什么“水货”。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