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也不能说一个都没杀,实际上还是有至少四个功臣死在李世民手里。
不过,这四个功臣严格意义上来说,被杀也怪不到李世民头上。
第一个被杀的功臣是罗艺。
相信大家在隋唐系列的演义小说中,或民间故事里,都听说过他,被塑造成了一个为人正直、忠诚的大英雄。
但实际上,历史中的罗艺,形象与小说中完全相反。
《旧唐书》记载,罗艺原本是隋朝将领,隋末天下大乱时,他趁乱自封为幽州总管,占据了幽州和营州地区,势力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华北部分地区及东北部分地区。
唐高祖李渊在长安建立唐王朝后,罗艺主动投降,李渊非常高兴,加封他为燕王兼幽州大都督,并赐姓李,此后也可称他为李艺。
被大唐招安后,罗艺一直在幽州地区。
在唐朝平定窦建德和王世充时,罗艺也立下了功劳。
然而,在平定窦建德部下时,李世民利用罗艺当了挡箭牌,导致罗艺军队损失惨重,二人因此结怨。
罗艺离开幽州前往长安,并与太子李建成交好。
李世民拉拢他不成,反而被他手下的人无缘无故地打了一顿,至此,罗艺彻底站在了李世民的对立面。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诛杀兄弟,废李渊为太上皇,罗艺大为惊恐。
李世民其实没有急于处置他,但罗艺越想越怕,这时,有人说他有帝王之相,罗艺自恃也姓李,便以替李建成报仇为名起兵反叛,结果叛乱迅速失败,被部下杀害。
唐太宗下旨剥夺他李氏的赐姓,并诛灭三族。
他是第一个被唐太宗处死的功臣,但他并非李世民的嫡系,杀了他似乎也无所谓。
下一个被杀的是李世民身边的人——侯君集。
侯君集是李世民帐下的武将,凭借赫赫战功获得赏识,南征北战,并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武力夺取政权的重要功臣之一,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七位。
李世民登基后,封他为左卫将军、卢国公。
贞观九年,他作为副手与李靖一起攻打吐谷浑,打到了星宿海(今黄河源头一带)。
当时,西域高昌国国王麴文泰因与西突厥勾结,断绝与唐朝的贸易,李世民便派侯君集灭了高昌。
据说,麴文泰是《西游记》中通天河一难的原型,因为他曾资助过路过的玄奘法师,玄奘还答应取经后去高昌讲经说法。
然而,高昌国最终被大唐灭亡。
此战是侯君集人生的高光时刻,但他私吞了高昌国的金银珠宝,因此不仅没有得到奖赏,反而被李世民狠狠地责罚了一顿,二人之间由此产生裂痕。
后来,由于太子李承乾担心储君之位不保,暗中拉拢侯君集,侯君集建议他效仿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的做法。
但李世民不是李渊,这套方法对他无效,阴谋败露,李承乾被废,李世民最终赐侯君集自尽,但考虑他的功劳,手下留情,并没有牵连其家人。
李世民杀掉的第三个功臣是张亮,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六位。
他早年是瓦岗寨起义军出身,投降唐朝后成为李世民的得力干将,最初为官清廉,口碑很好。
《旧唐书》记载,他后来抛弃原配妻子,娶了姓李的新妻子,被其新妻带歪,新妻骄横贪婪且迷信,听信巫婆说张亮有真龙之相后,张亮意图谋反,最终被李世民诛杀,连同他的妻子李氏。
第四个被李世民杀掉的功臣是李君羡。
他早年也参加过瓦岗寨起义,投降唐朝后一直跟随李世民征战。
李世民登基时,突厥颉利可汗袭击长安,李君羡和尉迟敬德率军在长安城外击退了突厥军,为李世民与颉利可汗谈判争取了时间。
因此,李君羡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武连郡公,并统帅禁卫军护卫玄武门。
然而,李世民晚年也开始迷信,有人算卦看天象说大唐老李家的皇位,将来会被一个女主武王取代,李世民就一直在寻找这位女主武王是谁。
没有想到,贞观二十二年,在一次酒席上,李君羡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乳名——五娘子。
李世民一听就懵了。
虽说这时候的李世民很迷信,但是这么些年,他压根就没有把这个女主武王往女人的身上去想。
一听李君羡的乳名听起来像个女的,再加上“武”和“五”是谐音,而且李君羡被封的爵位是武连郡公,全是“武”字,更何况他大哥李君乂防守的地方还是玄武门,这下全对上了。
于是没过多久,李君羡就被李世民以结交术士、图谋不轨为由处死。
李君羡也成了李世民一生中干掉的最后一位功臣。
这四个人当中,罗艺、侯君集、张亮,他们三个都算是自己作死,换成其他的皇帝,他们也没有好下场。
只是最后的这个李君羡,他算是一个倒霉鬼。
相比于其他的王朝,唐朝的这些功臣整体上来说,下场还算是不错。
这主要也是因为皇帝们对功臣下手的原因:第一个是功臣太强,皇帝还怕自己压不住;要么就是功臣太年轻,皇帝太老,怕自己的后代压不住。
偏偏这两条,在李世民的身上基本不存在。
论功绩,论战斗力,他本人就已经是天花板了;论起年龄,李世民封他父亲做太上皇的时候,他只有28岁,这些功臣都比他大。
所以对于李世民来说,他自然也就不需要像朱元璋那样大规模地屠戮功臣了。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