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上年纪的人,可能都对以前坐火车的难与累印象深刻——早期绿皮火车是没有空调的,夏天车上闷热,冬天寒冷。
因为当时列车班次少,大部分火车都十分拥挤,而且三教九流各种人都在车上混迹,偷盗甚至抢劫情况都有发生。
列车上的偷盗问题曾是我国的“老大难”,在1966年,新中国的原子弹零件都曾在火车上被盗。此案引起国务院注意,周总理下令限期破案,好在最后有惊无险找到失物。
连原子弹零件都敢偷,铁路窃贼的胆量可见一斑。
改革开放后,中国各地的治安情况更加恶化,铁路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专门在火车上行窃的小偷越来越多,他们拿着一张票混上长途火车,一上车就是几天几夜,上车空手,下车提着大包。
80年代的“严打”里,被“偷界”誉为“铁道贼王”的黄庭利是公安部点名的典型恶犯,最后被判枪决。
黄庭利有两个外号,一是“铁道贼王”,二是“黄瘸子”。黄庭利是个拄拐的残疾人,看似人畜无害,实则带领一个盗窃团伙专门在火车上作案。
他偷技惊人,还喜欢“传道授业”,手下一群徒子徒孙遍布全国,每年年底在山东的黄庭利老家算账分钱。
80年代中期,黄庭利就曾干过数万元的大案,1984年被公安部挂牌,这就是后来的“哈尔滨黄瘸子特大盗窃团伙案”。当年公安部只知道“黄瘸子”这个外号,严密追查了多年才将其逮捕归案。
黄庭利虽被枪决,但他的故事一直在民间留存,老电视剧《追捕贼王》就在上世纪引起热议。那么这位黄庭利有什么特别之处?他最后是怎么被抓住的?
【一】被火车轧断腿,索性上车行窃在网络上搜索“贼王”二字,映入眼帘的都是香港的几大贼王,如张子强,叶继欢等。
但其实在上世纪末,大陆也有不少贼王:有些是悍匪,如白宝山、东北二王之流;还有些是纯粹的“贼”,黄庭利就是代表。
一些上年纪的人肯定听过黄庭利的名字,上世纪80、90年代,一部叫《追捕贼王》的电视剧很火热,让黄庭利和他的盗贼集团在全国出名。
因为电视剧的流行,加上地摊文学以及网络小说的夸张,黄庭利的经历已经有多个版本,其人生的传奇性大大增加。
在最流行的故事版本里,这位“黄瘸子”是个出身贫寒,横遭不测,最后走上歧途的“落魄英雄”。他还有一段拜师学艺的故事,更是跟武侠小说如出一辙,虽然都是虚构的,但的确引人入胜。
黄庭利,山东沂南县大庄公社后良村人,1946年出生在当地一个普通农家。无论在哪个故事版本中,这个出身都是没争议的。
黄庭利出生时,解放战争刚刚爆发,沂南县所在的山区本就贫困,加上战争的摧残,很多人背井离乡出去讨生活。
说是讨生活,其实大部分人是讨饭,但还有一些人不甘心当乞丐,一边要饭一边走上歪路。
传统社会比较鄙视乞丐,因为乞丐不是“要饭”那么简单。他们很多成员还偷盗、抢劫、拐卖人口。所谓“拍花子”,即拐小孩,就是早年间的乞丐们赚大钱的手段。
黄庭利儿时和家人要过饭,他就听过大人们讲旧社会扒手、抢子(土匪)、花子(乞丐)、骗子们的各种故事。黄庭利听得如痴如醉,他最喜欢神偷的故事,比如清末的燕子李三。
黄庭利的父母没想到,自己儿子不仅爱听故事,后来还会模仿其中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中国各地的年轻人纷纷上山下乡,这是建国几十年来最大的人口流动。
黄庭利在家乡没什么出路,他听说黑龙江一带地广人稀,尤其是北大荒地区需要开发,去了就有房子有地,他非常心动。
黄庭利找到自己的大队书记,报名去北大荒开垦。这个活儿听着不错,其实很辛苦,去的人不多。
看黄庭利自告奋勇,黑龙江方面马上接纳了他,黑龙江鸡西市鸡东县下面一个大农场收下了他,1976年,黄庭利坐上了北上的火车。
当时黄庭利已经30岁,但没老婆孩子,可以说一无所有,他想着自己能在东北出人头地,衣锦还乡。但造化弄人,就在这一年末,黄庭利有一次赶火车,不小心踩空摔倒,被火车压断一条腿。
这对黄庭利来说是灭顶之灾,30岁出头的人成了瘸子,没了劳动能力,也没有一份固定工作,黄庭利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因为是意外事故,铁路方面给黄庭利垫付了医疗费,还给了一笔赔偿金。黄庭利在鸡东县领到了残疾证,每个月发点钱过日子。
从断腿以后,黄庭利的内心就开始失衡,整天怨天、怨地、怨父母、怨社会。他找了一些工作,却都没能干下去,最后饥一顿饱一顿地过日子。
黄庭利想着,自己小时候为一口饭,跟着大人乞讨,长大成人后居然还是“要饭”,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中国社会的下九流里,乞丐也是最底层,他不甘心这么过日子,于是铤而走险当了扒手。
【二】黄瘸子带起队伍,“鬼队”为祸全国70年代末,国内的社会风气宽松很多。黄庭利开始以哈尔滨为据点,在东北的火车上行窃。
在流传的故事当中,黄庭利的偷技虽然不低,但也偶有失手。因为做贼不光靠手上的功夫,看人的眼光、和人交流的口才、以及细密的心思都很重要。
黄庭利在火车上偷东西,偶尔有失手,失主也看他是个残疾人就不追究了。有时遇上同行,他们看到一个瘸子在当扒手,黄庭利往往还要被贬损一番。
虽然没心思上班,但黄庭利在做贼方面很有上进心。80年代初,经同行介绍,他前往河北沧州寻找一个神秘老人,据说他是小偷行业的天花板。
故事里的这个人叫“沧州鹰”,是华北地区的大盗,据说他的师父辈儿和清末的燕子李三是师兄弟。
黄庭利小时候就听过燕子李三的故事,所以他对“沧州鹰”无比仰慕。
黄庭利来到沧州,在城里晃荡了几天,也出手几次,但是所获不多。这正是因为他不懂“看人”,瞄不准好目标。
在一次偷走一个中年人的空皮包后,黄庭利被一个老人叫住,老人要过空皮包,居然在失主没察觉的情况下放了回去。
黄庭利目瞪口呆,随后老人袒露身份,自己就是“沧州鹰”。他在人群中一眼就看出黄庭利是个扒手,这就是他赖以成名的能力——老鹰一样的眼力。
就像小说一样,黄庭利倒头就拜,认“沧州鹰”为师,学了一年偷窃的功夫。最后从河北回到东北时,他在火车上偷了一路,满载而归。
彼时,哈尔滨车站是东北重要的枢纽,车站里早就盘踞着盗窃团伙,但黄庭利一出现,现有的各方势力都对他心服口服。
黄庭利在哈尔滨组建了自己的团队,他集中给手下培训,人人练功。这些马仔分别取了化名,都是些阿猫阿狗,小三小四之类不入流的名字。
这些小偷分成三队,南方北方各一队,还有一个核心的“鬼队”,由黄庭利亲自带着在全国17个省流窜作案,专门干火车偷窃,洗劫了36趟火车。
当时,中原的河南是我国铁路交错的核心地带,这里成为黄庭利团伙的主战场。在河南新乡站,火车站和车上偷窃成风,让人闻之色变。
1984年3月初,一个要出国交流的新乡某学校技术人员被盗贼洗劫,他的皮包被小刀割开,6000人民币和500美元的巨款一起被盗,一起丢失的还有护照,连国也出不成了。
这位技术人员赶紧报警,没想到两天后,又有人在新乡站火车上被盗2900元人民币。
要知道当时我国人均工资才几十块,这些天文数字的窃案惊动中央,河南省公安局的压力很大。
【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黄庭利最终伏法河南公安人员调查发现,这次被盗的两个皮包,被割破的口子都很特殊——都是三角口,这不是一般毛贼拥有的技术。
最后公安部门在新乡、洛阳等地抓人,靠群众线索和囚犯的供词抓到了几个小偷,他们把矛头指向黑龙江哈尔滨的黄庭利团伙。
黑龙江公安立刻出动,在哈尔滨火车站等地抓人,很快抓到了十几个黄庭利集团成员。按照成员们的叙述,黄庭利最近听到风声,开始四处逃逸,没人知道他在哪里。
公安找了十几个人,他们的供词都一致,看来这个黄庭利在“沧州鹰”那里不仅学到了技术,还学到了教育手下的方式。
但黄庭利这个案子已经惊动了中央,公安部下令必须抓住这个贼首。
无奈之下,河南和黑龙江公安找到了黄庭利老家的山东公安,山东济南、临沂等地公安一起行动,最后来到了山东潍坊。有线索显示黄瘸子在当地找了个情人,已经生了孩子。
公安在潍坊当地找了很久,虽然没有找到黄瘸子的情人,却找到了黄瘸子的“老丈人”。
这位退休工人说黄瘸子出手阔绰,自己女儿被金钱迷惑,一心要跟他过好日子,劝都劝不住。他坦白,自己女儿“小玲子”就藏在黄瘸子老家沂水县。
山东公安赶到沂水县,果然找到了“小玲子”,然后守株待兔找到了黄瘸子。
黄瘸子其貌不扬,看着瘦瘦小小,还是瘸子。但他手上功夫了得,他能当面从对方怀里摸出钱夹子,拿完东西再放回去。
他在火车上偷窃时专门选择卧铺,不光乘客枕头下面的包藏不住,连藏在内衣里的钱都能被他神不知鬼不觉偷出来。
黄瘸子在1984年落网,当时正值严打,因为他是犯罪组织头目,而且涉案金额巨大,影响极坏,最终被判处死刑。黄瘸子的手下也基本落网,被判处不同长度的有期徒刑。
这里必须点明,在流行的故事版本里,黄瘸子是个“劫富济贫”“盗亦有道”的侠盗。据说他偷东西不偷穷人、不偷孕妇、不偷老人,而且偷的钱很多去救济穷人,但这些都是错误的。
事实上,这都是后来的谣传,黄瘸子本人就是个“土贼”,他从小爱偷,屡教不改,他也没什么师父,更没什么抱负、底线。
他从小喜欢偷鸡摸狗,腿都被打断,偷的东西和钱也都挥霍一空,不存在什么劫富济贫的故事。
黄瘸子曾被称为“建国后第一个被枪毙的小偷”,这个称号有一点分量,但其实也不符合历史。
中国在60年代有文物盗窃犯被判处枪毙,这是有据可查的,所以这个不光彩的“第一”,也不属于黄庭利。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1984,抓捕天下第一偷》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