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艘航母:委托民间买舰壳,历时14年改装入役,期间有多难?

WarOH虎哥 2024-11-24 17:44:24

2024年10月末,中国海军的“辽宁号”、“山东号”航母组成双航母战斗群,在西太平洋进行联合演习。

随着中国的双航母一起出动,美日菲等国密切关注,国内的网友也热烈讨论着。放眼世界,除了美国之外,眼下能组成这种级别的海上战斗力的,只有中国。

说起来,航母作为海战核心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二战的太平洋战争,就是航母的天下。

而新中国接触航母很早,但拥有航母却很晚,说得直接点,咱们就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我国海军在20世纪中期开始研究航母,80-90年代开始真正追求航母,当时我们选择购买一艘废旧的、即将拆除的航母来改造,这就是“瓦良格号”。

后来“瓦良格号”来华,变成现在的“辽宁号”。

作为“黑海造船厂”的骄傲,“瓦良格号”凝结了苏联造船工业的智慧,但上世纪末苏联解体,这艘巨舰居然面临拆毁。

当时同一时间,它的姊妹舰被俄罗斯带走,而“瓦良格号”却几乎被卖废铁,或者变成一艘赌船。

90年代末,“瓦良格号”从被香港民间商人购买,到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一路上坎坷很多。但这艘船让中国海军和中国造船业少走了几十年弯路,节省下大量和时间和经费。

可以说没有它,就没有现在的国产航母战斗群。

那么,“瓦良格号”和中国究竟有什么故事?这艘船是怎么被拍下,并来到中国的?“瓦良格号”为什么只有在中国能焕发新生?

【一】黑海的“瓦良格”,苏联的“遗腹子”

作为超级大国,苏联的“红海军”因轻视水面舰艇,一直被军迷们诟病。曾有人开玩笑说:“苏联海军的战斗力,唯有上岸后才能体现。”

的确,苏联红海军士兵打陆战的战绩很辉煌,但海战就乏善可陈了。

苏联继承沙俄的版图,也继承了沙俄的缺点——陆军非常强大,但海军比较弱。原因是俄国长期缺少出海口,没空间发展海军。

而且俄国人崛起太晚,世界海外殖民地已经被西欧瓜分,他们没有发展海军的动力。

到了苏联时期,苏联的地缘局面和沙俄时代非常相似,陆地上强敌环伺,海外却没什么利益,所以苏联海军的发展也落后于英、法、日、美等国。

到了二战后,苏联海军才大力发展潜艇,尤其是核潜艇。因为赫鲁晓夫认为随着导弹普及,航母绝对会被淘汰,所以苏联海军长期没有航母。

直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因为石油危机而暴富,在国力非常充裕的情况下,苏联开始发展航母。

经过长期的研讨和磋商,莫斯科下令在黑海造船厂制造两艘5万吨级的中型航母,起名“库兹涅佐夫级”。这两艘船在80年代初开工,就是后来的“库兹涅佐夫号”和“瓦良格号”。

两艘船开工时,拍板下令的勃列日涅夫已经去世,苏联也吃完了石油危机的红利,在80年代油价下跌后陷入经济危机。

制造航母,对经验老道的黑海造船厂不是问题。但毕竟这是第一次造这么大、这么复杂的船,造船的花费是个天文数字。

1986年,戈尔巴乔夫政府增加了一艘航母的订单——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开始建造。

三艘航母的花费,预计在17亿卢布以上,几乎等于20亿美金,是苏联财政支出的巨大负担。

进入80年代末,苏联经济危机加剧,国内动荡,三艘航母的建造进度受到影响。

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时,三艘航母都在船台上趴窝,进度最快的“库兹涅佐夫号”基本成型,随后被俄罗斯海军拖走。

此时,“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只有船壳,被北欧船厂买走卖了废铁,最后只剩下一艘孤单的,完工70%的“瓦良格号”在港口停泊。

面对孤零零的“瓦良格号”,黑海造船厂怎么都不愿意卖废铁,因为这艘巨舰花了苏联7亿卢布的天价支出,耗费了几万工人的心血,他们不舍得它被拆毁。

但母国乌克兰彼时比苏联苏联时期还穷,是绝对造不起这艘船的。

事实上,当时乌克兰已经断了黑海造船厂的拨款,工人和家属十几万人吃不上饭。为了开工资,船厂决定拍卖这艘航母。

乌克兰政府同意拍卖,船厂开始招标,但列了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是不许拆除,这是船厂的底线;第二则是不许进行军事目的,这是美国的要求,因为美国政府对一艘已经基本成型的中型航母不可能掉以轻心。

此时,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中国人民海军一直想找机会推进航母编队的建设进度,但彼时中国政府并未制定航母制造计划。

反而因为西太平洋的微妙局势,政府不想因为航母问题被西方“揪辫子”,所以官方拒绝参与乌克兰的航母拍卖。

海军高层为了抓住机会,副司令贺鹏飞决定亲自去香港找民间代表购买“瓦良格号”,先把它留在中国再说。

【二】为中国航母,民间商人出资买船

当时,“瓦良格号”拍卖的价格并不贵,大概几千万美金,相比造价来说完全是白菜价。因为只能进行商业用途,这么大的船能派上用场的地方很少,几乎只能做游览观光船。

和做游轮或者饭店、博物馆相比,“赌船”是效益最好的选择。

在上世纪末,航母赌船是个好噱头,所以日本、韩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都来进行拍卖。

而中国的拍卖代表,是“香港创律公司”的老板徐增平。

徐增平是海军出身,早年在广州服役,80年代下海经商进入香港,当时小有所成。

很快,贺鹏飞用私人身份联系徐增平,让他去购买“瓦良格号”,徐增平不敢怠慢。

但因为国家无法出资,而徐增平自己的家底不够厚,于是他私下里去北京联络了“华夏证券”的董事长邵淳,暂时挪用“华夏证券”的钱买了航母。

徐增平去乌克兰几个月,费尽心机打通关系,最终以2000万美元的高价中标,把“瓦良格号”的法理归属留在了中国。

乌克兰人对这个结果表示满意,毕竟中国也曾是苏联时代的老朋友,当时的中国也和乌克兰关系很好。

1998年,黑海造船厂把“瓦良格号”交给徐增平的“创律娱乐”,中方聘了拖船,大概花费几个月就能将这艘5万吨的巨轮运回国。

但谁都没想到,黑海的“看门人”土耳其给中国出了难题。

原来在1999年,“瓦良格号”起航前往中国时,前面的必经之路就是土耳其扼守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鞑靼尼尔海峡,这个狭窄的通道是黑海连接外界的交通命脉。

土耳其对来往船只设置门槛,像“瓦良格号”这样的超大型船只,没有动力系统的话不许通过。

中方对此很诧异,希望协商解决,但彼时中土之间的关系一般,乌克兰又说不上话,俄罗斯也自顾不暇,中国只能硬着头皮和土耳其对话。

起初,土耳其打死不让“瓦良格号”通过,这艘航母只能先开回了造船厂,黑海造船厂对其进行了小规模改造,希望能让土耳其网开一面。

“瓦良格号”在乌克兰一待就是近两年,期间土耳其开出10亿美金的天价保证金,成为共和国外交史上的奇闻。好在1年多后,中国以外交方式和土耳其对话,终于让瓦良格在2001年启程回国。

在那之后,这艘航母在多艘拖船的护送下走出海峡,为了防止再次遇到麻烦,中方放弃苏伊士运河路线,改走直布罗陀海峡,直接进入大西洋,绕亚欧老航线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再到东亚。

这次航行前后花费了几个月,直到2002年初,“瓦良格号”才进入中国南海,于2002年2月停在了中国大连军港。

可“瓦良格号”彼时的外表,可以用糟糕来形容。

由于这艘船最后的建造时间是十几年前,90年代初黑海造船厂开不了工,船就被丢在船台上。十几年的风吹雨淋,哪怕是非常优质的航母钢,现在也生锈了。

整个“瓦良格号”看起来就是个红褐色的巨型“铁盒子”,外部斑驳的铁锈吞没了表面的结构,海军的迎接官员看着眼前这个东西,也感觉不是滋味儿。

但更加糟糕的,是它内部的情况。

“瓦良格号”当初完工进度是75%,不只是外部的船壳完全造好,内部的电缆线路、水管和部分动力设施也完工了。

但因为西方要求该船不许携带内部设备,所以临走之前乌克兰人对其内部进行拆除。

中国人上船时,“瓦良格号”内部一片狼藉,拆除的设备留下空洞的船舱和斑驳的走廊,各种垃圾,包括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堆满内部,一些底层船舱几乎无法进入。

与此同时,“瓦良格号”的图纸并未随着船只一起出售,原因也很简单——“赌船”级别的改造不需要全套精密图纸,找一些船厂加工上层建筑就行了。

但中国海军现在得到了航母,没有图纸难以进行摸索和改造。

要知道,“航母”绝对是造船业最闪耀的明珠,其复杂程度是难以想象的:

“瓦良格号”3600多个舱室分布在60米高的船只内,全船满足数千人的生活和战斗,单单食品如何保存和运输,给排水管道如何部署,就是个系统学的难题。

最后还是通过外交途径,中方和黑海造船厂以及乌克兰一些国家研究院合作,一批乌克兰专家带着部分图纸,以及当初设计、制造的文件来到中国,和中国海军、军工系统进行深入合作。

【三】“瓦良格”改名入役:“辽宁号”的诞生

在乌克兰专家的帮助下,中国终于了解到“瓦良格号”的本来面目。

该航母是苏联海军走出“载机巡洋舰”深坑的代表作,全舰长300米,宽度70米,高60米。全舰空载排水量46000多吨,满载排水量超过60000万吨。

“瓦良格号”计划搭载40架舰载机,苏联的计划是使用米格29K舰载机,作战半径1300公里,能搭载6枚空空导弹。

为了增强航母的自保能力,“瓦良格号”还搭载12座“玄武岩”反舰导弹,以及20座以上的“短剑”防空导弹系统。

毫不客气地说,“瓦良格号”一艘船的武器配置和舰载机配置,超过全球绝大部分国家海军的战斗力,甚至比上世纪末的中国海军强大。

2002年夏天,海军和大连造船厂开始讨论,到底怎么处置这艘航母。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问题是:该船要如何改造?

要按照苏联的道路直接翻新?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重新改造?

世界上玩航母最老、最熟练的就是美国,最终人民海军决定赶上时代,不走苏联“武库航母”的道路,按照美国的方式走纯粹航母道路。

这样的改造注定是“伤筋动骨”的,要砸烂舰船原有的结构。紧随其后,整个动力系统、武器配备、船只配重都得重新计算。

但没有图纸,这样的工作几乎无法完成,好在乌克兰的功勋船舶设计师,被誉为“瓦良格号之父”的巴比奇.瓦列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改造航母。

巴比奇来华,不是奔着钱,而是冲着中乌的情谊,和对自己作品的负责。

实际上,中乌之间的工业合作始于80年代,在中苏关系于80年代末缓和之后,中方和苏联的加盟国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合作越来越多。

中国出口轻工产品,换取当地的技术、设备,甚至在中国开了联合企业。

由于90年代的乌克兰经济萧条,大量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无法就业,要么前往西方讨生活,要么来中国找机会,巴比奇就是其中来中国的代表。

“瓦良格号”的改造过程中,除了巴比奇外,还有不少乌克兰专家出谋划策,他们相信:只有在中国,“瓦良格号”才能焕发新生。

在那之后,该舰裁撤掉了大量反舰、防空武器,把这些功能交给护卫舰、驱逐舰。

航母内部的机库也被拓宽,动力装置升级换代,精简了内部的部门划分,尽量赶上时代。

2005年,“瓦良格号”开始全面改造。

在漫长的8年改造过程中,中国大连造船厂带着全国的专家对航母进行反向研究,逆向搞出了航母的设计思路和草图,并彻底弄懂了建造航母的系统化问题,有了自己的独特思路。

假设一下,如果当初把研究航母的任务交给大学、科研院所、造船厂、军队,平地起高楼地造航母,我们耗费的时间起码在15年到20年,花费的资金在200亿以上。

而因为“瓦良格号”的到来和乌克兰专家的帮助,中国人不到10年就吃透了中型航母的技术,并造出了自己的“瓦良格”,这就是后来的“山东号”。

2012年,“辽宁号”开始服役,2019年,“山东号”也入列服役,同时期新型弹射航母“福建舰”正在江南造船厂建造。

围绕着航母,中国海军的驱逐舰、护卫舰、舰载机、雷达都在进步,以航母为核心的舰队,能威慑中国周边海域。

当南海矛盾在2016年密集爆发后,中国航母舰队多次在南海行动,宣示主权,给西方阴谋分子不小的震慑。

今天中国“双航母舰队”在西太平洋游弋,美国、日本都感受到了压力。而谁能想到,这一切的开头,居然是千里之外黑海里的一艘“废船”而已呢?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瓦良格”号的前世》,房兵

2.《漂洋过海,“瓦良格”坎坷来华之路》,王瑾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