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四年秋雨夜,九岁的刘郃蜷缩在涪陵县衙马厩里,咬着半块发霉的胡饼。父亲刘瑁的鱼肠剑横在膝头,剑脊上"汉室宗亲"四个错金篆文被雨水泡得发胀。白日里县尉揪着他耳朵冷笑:"你这刘家支脉也配称皇亲?"
"郃儿记住,"父亲自缢前夜,曾将剑穗上的双鱼玉佩掰成两半,"这半块玉埋在涪水渡口,待你..."雷声炸响时,刘郃突然看清玉佩裂缝中嵌着的不是鱼眼,而是两滴干涸的血。

建安二十三年冬,刘郃作为押粮卒送粮至阳平关,夏侯渊军霹雳车投掷的火球将夜空烧成赤红色,他背靠粮垛,用豁口的环首刀在木简上刻字——这是跟粮官王甫学的记账法。
"刘屯长还在算粮秣?"裨将雷铜拎着半只烤焦的野兔钻进粮仓,"魏将又在关外叫阵,说咱们是'伪汉孽种'。"刘郃忽然将木简砸向墙壁,粟米计数散作满地星辰:"告诉他们,我祖先是汉鲁恭王之后!"
震动中,怀中的半块玉佩滑落,在满地粮粟间泛着诡异幽光。
第三章·将星星坠建兴六年谷雨,刘郃在斜谷道接到升任牙门将的帛书。信使离去后,他独自登上废弃的烽燧,将另半块玉佩埋进夯土。他摩挲着剑柄上新增的七道刻痕,每痕代表一次诈降未成。暮色中流星划过北天,怀中《尉缭子》突然自燃,火苗舔舐着当年批注的"诱敌篇"。
深冬,五丈原的军帐内,诸葛亮手中的狼毫忽地折断,墨汁溅在刚写就的"郃"字上。帐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姜维捧着染血的鱼肠剑跪呈案前:"丞相,刘颌昨夜带五十死士突袭粮仓,中伏..."
诸葛亮抚过剑柄处的刻痕——那是七道深浅不一的划记,记录着刘郃七次伪装降将诱敌的凶险。他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殷红的血沫落在《后出师表》"刘郃"二字间,竟与剑穗玉佩的血丝纹路重合。
第四章·出师表遗墨时间回到三日前,刘郃在渭水北岸的雪地里最后一次擦拭佩剑。他知道自己咳出的血已浸透内衫,却仍用冻僵的手指在地图上勾画。探马急报曹真主力异动,他抓起半块玉佩塞进副将怀中:"若我回不来,将此玉沉入涪水渡口。"
当夜子时,刘郃率部穿过结冰的渭水支流。冰层下隐约可见游鱼攒动,恍若二十年前父亲自缢那夜,涪陵渡口的鱼群啃食岸边的血衣。他忽然明白玉佩里干涸的血迹原是预言——汉室宗亲的血脉,终要流进这北国的冰河。
"放火!"随着粮仓烈焰腾空,魏军弩箭如暴雨倾泻。刘郃倚着粮垛,看怀中《尉缭子》被火舌舔舐。法正教授兵法时的告诫在耳边炸响:"疑兵之道,贵在舍身成虚..."他猛地撕下燃烧的书页,就着鲜血在焦土上画出陇西地形图。
五日后,诸葛亮在阵亡名录中找到刘郃的名字时,案头的鱼肠剑突然自鸣。他想起建安二十四年,那个在葭萌关粮仓用粟米摆阵法的年轻小兵。
后记建兴七年元月,姜维巡视涪水关时,发现渡口礁石间卡着半块双鱼佩。玉中血丝蜿蜒成《后出师表》的片段:"...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浪涛拍岸声中,他仿佛听见刘郃当年在汉水畔的嘶吼:"告诉他们!这汉水便是你我的剑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