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红楼梦》中,以花喻人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通过将人物与不同的花卉进行比拟,以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在寿怡红开夜宴一回中,众姐妹抽花名签正是以花喻人的直观体现。其中,薛宝钗被喻为牡丹,史湘云被喻为海棠,袭人被喻为桃花,林黛玉被喻为芙蓉花。然而,林黛玉的芙蓉花究竟是水芙蓉还是木芙蓉,历来是人们争论的一个话题。水芙蓉指的是荷花,而木芙蓉则是人们口中常说的芙蓉花。那么,林黛玉到底该被喻为荷花还是芙蓉花呢?这也许是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 林黛玉被比喻为木芙蓉的原因有两方面:
· 一、木芙蓉又名拒霜花,几乎在所有花都凋零后才开,能傲霜,符合林黛玉的两种气质:拒霜和清愁。拒霜是指木芙蓉花的特点,而清愁则体现了林黛玉的忧郁和敏感。
· 二、 木芙蓉有牡丹之姿。有名贵品种重瓣“醉芙蓉”,花色一日三变,初开白色,后变浅粉色,至傍晚颜色更深。木芙蓉花朝开暮落,花色一日三变,与林黛玉的性格很像,总是多愁善感,时好时坏。
· 综上所述,林黛玉被比喻为木芙蓉,既因为木芙蓉花的特点与林黛玉的性格相似,也因为林黛玉具有芙蓉花的两种气质:拒霜和清愁。

· 除了林黛玉性格与木芙蓉有共性之外,红楼梦书中也有不少情节能佐证林黛玉可以用木芙蓉来做比。
·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林黛玉抽到的花名签,就是这“风露清愁”的木芙蓉。“莫怨东风当自嗟”,木芙蓉的花语,恰是林黛玉的写照。
· 晴为黛影,晴雯就是林黛玉的分身。第七十七回,宝玉写《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时值八月芙蓉盛开之际。《芙蓉女儿诔》就是挂在池边盛开的芙蓉花枝上的。这时候的荷花早就已经凋谢,所以这里的芙蓉女儿该比的是木芙蓉。

· 祭奠结束后,黛玉从芙蓉花丛中走出,兄妹俩一起推敲诔文的措辞,才有了那两句惊心动魄的谶语:“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诔文悼念的是晴雯和黛玉。她们都是花容月貌,冰清玉洁,伶俐活泼,但命运同样不幸薄弱。这样看,比喻林黛玉的花该是木芙蓉。
· 林黛玉之所以被比作荷花,是因为她行事高雅脱俗,不类俗物,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
· 荷花也展现了林黛玉的高贵和纯洁。在小说中,荷花被誉为“水芙蓉”,有着高雅、纯洁、美好的寓意。荷花的花朵色泽淡雅,形态高洁,被视为是高贵和优雅的象征。正如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一样,她才情出众,品格高洁,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情感。

· 此外,书中提到林黛玉喜欢李义山的诗:“留得残荷听雨声”,这也为林黛玉遭受风雨摧残的命运做了点题。荷花作为一种高雅的象征,很符合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 林黛玉与荷花的联系在书中多个情节中都有体现。
· 林黛玉进贾府,书中写林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姣花照水形容林黛玉,可见林黛玉是与水有关的。并且林黛玉天生就是来世间还泪的,泪就是水,林黛玉天生就是与水有关的。用水芙蓉来比林黛玉明显更合适。
· 在小说第三十七回中,宝玉和姐妹们一起游园赏花,林黛玉伸手从水里捞起一枝荷花,宝玉便陪她一起荷塘里赏花。在这里,荷花成为林黛玉与宝玉之间感情的象征。

· 荷花也象征着林黛玉的离世。在小说第九十四回中,林黛玉病重,她在荷塘边散步时,唱了一首《留得残荷听雨声》,表达了自己面对死亡的无奈和感慨。在这里,荷花成为林黛玉即将辞世的象征。
· 综上所述,林黛玉和荷花在《红楼梦》全书中有着密切的联系。荷花是林黛玉的象征,展现了她的多种特质和情感。无论是林黛玉的纯洁、高贵还是她与宝玉之间的感情,都与荷花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荷花也象征着林黛玉的离世,成为她生命中的重要符号。
· 虽然木芙蓉和水芙蓉用来比喻林黛玉都有理有据,但非要说哪种更合适,我认为还木芙蓉合适。因为作者已经把荷花赋予了另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香菱。

· 香菱在《红楼梦》的十二钗副册中排名第一,其判词表明:有一个池塘,水已经干涸了,莲花和藕都凋谢了,接着书中说: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很明显香菱就是莲花。
· 莲花就是荷花,很明显曹雪芹已经用荷花来比喻香菱了,就不可能再把林黛玉也用荷花来做比。
· 那么,晴雯可以用芙蓉花做比,为什么林黛玉还会是芙蓉花呢?因为晴雯根本就不是芙蓉,晴雯是刚抽出嫩芽的兰花。贾宝玉曾用怡红院的海棠来比晴雯,被袭人说她不配,如果比也该拿海棠比袭人。这是否定了晴雯比海棠。晴雯比芙蓉是小丫头随口胡诌的,也是假的。但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却是实实在在祭奠林黛玉的。芙蓉女儿指的不是晴雯而是林黛玉。

· 从最具官方权威的寿怡红开夜宴,众女儿抽花名签,林黛玉抽中芙蓉签,从风露清愁和莫怨东风当自嗟的批注来看,林黛玉的芙蓉应该是木芙蓉无疑。因为木芙蓉长在水边,和林黛玉与水有紧密联系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