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暖,喝啤酒的季节要来了。根据资料显示,2024年国产啤酒销量在3520 万千升,但其中包含了国产和进口啤酒。

不知道大伙有没有发现,近几年酒桌上进口啤酒的身影越来越多,很多国产啤酒价格便宜,可大伙打着“水啤”的标签,口碑渐渐下去了。
进口和国产啤酒究竟差在哪里?
1、口感
爱喝啤酒的人应该知道,国内大多啤酒的酒精度数在2.5%左右,导出来酒体情黄,泡沫少,喝起来差不多和水一样。

进口啤酒大多是精酿啤酒,它们大多酒体呈现棕色或者棕黄色,酒中可能含有沉淀物,泡沫多而密。入口柔顺,接踵而来的是轻盈果酸。

2、工艺
国内啤酒大多沿袭的是“美式大工业”路线,能快绝不等、能省绝不浪。目标就是“量大、速度快、味道稳”。除了麦芽、啤酒花,还常加点大米、玉米、淀粉或糖浆,这些东西糖化快、发酵周期短,生产成本一下就下来了。

酿好后再稀释加水、充点二氧化碳,产量蹭蹭往上涨,但麦香、酒精度也随之打了折扣,口感就走口感清爽的路子。
进口啤酒大多用的是德国传统啤酒工艺,几百年,原料就那4样:啤酒花、麦芽、酵母和纯净水。为了那股浓浓的麦香,酿造时间长,出罐后也几乎不做过滤或稀释,所以酒液偏浑浊、酒体厚实,酒精度也高些。

原料本来就贵,再加上人工成本和运输,最后到了酒友手里,自然得排到中高端价位。
看到这里,大伙或许对工业“水啤”和精酿啤酒的区别,为什么价格差别如此大。但说到底,二者区别在原料和工艺上。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如果只用价格来看待它们,有些太片面了。
“工业水啤”是不是资本套路?
早期的啤酒进入中国,走的还是以德国为代表“正统”。中国第一家啤酒酿造厂叫“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它是哈尔滨啤酒厂的前身,一开始生产出的啤酒,叫“哈尔滨啤酒”。

起初对啤酒,国人基本不咋看。当时主流的是白酒,他们觉得啤酒气味很怪,酒味过淡,不符合当时的“标准”。青岛的德式工艺也难逃同样命运。直到美式工业啤席卷全球,主打“淡爽解腻”,才意外踩中中国人的味蕾:与麻辣烤串同框,它更像一口冰可乐,负责冲淡油腻,不抢食材风头。

进入 21 世纪,外资巨头“闻香”而至,收购与控股成为常态。价格战、各种啤酒节日的时候,大众喝的啤酒早已变味,部分啤酒越兑越稀,各种活动套路接踵而至,“水啤”这顶帽子彻底扣牢。
如果你想升级“口粮”,最靠谱的筛选法只有两个:
①看配料——只有麦芽+啤酒花+酵母+水,无额外糖浆/淀粉/添加剂;
②瞄麦汁浓度——10°P 是精酿起跑线,14°P 往上,入口会更浓郁。
随着大伙对酒知识越来越了解,国内也有了不少精酿啤酒出现。例如大九酿造、牛啤堂、燕京U8等。

这有人爱喝啤酒,那也有人爱喝白酒。根据资料显示,白酒在中国市场依然占比大,每年的成交额度千亿。
但白酒市场鱼龙混杂。就算是纯粮酒,面对不同牌子,不同工艺,口感品质也参差不齐。

面对众多酒友诉求,一个在白酒圈深耕将近40年的老牌酒厂,在研究百款浓香白酒,不惜花重金,聘请浓香名酒老师傅过来指导,历经2年,将这款52度浓香南池翠N9研制出来。
产地邛崃不仅是文君故乡,还是浓香白酒核心产区。
其背后酒厂是川内“老八大原酒厂”之一,拥有酿造车间35000平米,窖池将近2000个。选料讲究:上好的高粱、稻米、小麦、玉米、糯米五粮齐上阵,历经百余天的发酵酿造,再静静窖藏9年,最后用15年老酒点睛调味。52°却毫不“冲嗓”,入口柔和细腻、层次分明,余味绵长。

不少酒友试过后都说,这酒性价比很高。自喝解馋、宴请露一手、逢年过节送人,都倍儿有面子。
本文到这里就结束了,欢迎各位的点赞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