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成辉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是充分利用生产要素,通过合作与联合的方式,实行民主管理,组织成员共同享受劳动成果的经济形式。为满足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现实需要,应聚焦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加强政策统筹和资源整合,搭建多元社会主体合作平台,促进农村共同富裕。本文以福建省长汀县示范村集体经济发展为例,研究探索长汀示范村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农村集体经济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利用生产要素,通过合作与联合的方式,实行民主管理,组织成员共同享受劳动成果的经济形式。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推广农村集体经济模式,有利于提升农村原有的产业生产力,减少外出务工概率,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尤其是部分偏远地区的农村农民生活质量能够大幅提高,有效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在发展过程中,一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人才状况等,选择合适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并明确发展模式和产业项目;二要坚持市场主导原则,深入研究市场需求,了解市场的变化趋势,以便确定自身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三要坚持创新驱动原则,积极引入新技术、新品种、新业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1长汀示范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1.1产业发展增收产业发展增收模式是指示范村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发展一种或几种产业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将村庄的自然资源、文化优势等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延长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进而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长汀县示范村产业发展增收型收入主要有茶叶加工产业、光伏发电产业、大棚种植基地、苗木基地收益、医疗器械产业、天然林监管、研学基地租赁、投资国投利息收益、土地流转等。以长汀县濯田镇寨头村为例,在2023年,其产业发展增收模式获得的集体经济收入包括光伏发电收益5.4万元,投资国有企业收益6.1万元,其他投资收益1.27万元,红糖厂收益24.73万元,与2017年相比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了350.72%。
1.2盘活资产盘活资产模式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其拥有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整合和优化,包括土地资源、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通过出租、承包、合作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充分挖掘资产潜力,实现资产的有效利用和增值,为村集体经济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长汀县示范村盘活资产型收入主要有流转土地出租、闲置场地对外出租以及客栈、冻库、烤房租金等。以童坊镇彭坊村为例,在2023年,其盘活资产模式获得的集体经济收入包括森林客栈租金1万元,冻库租金0.9万元,烤房租赁1.5万元,加工厂租金2万元,店面租金1.44万元,与2017年相比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了478.31%。
1.3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型模式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托乡村特有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生态农业等资源,以旅游为媒介开发项目,通过提供餐饮、住宿、观光、休闲、娱乐等服务,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消费,带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整体发展水平。比如在2023年,策武镇南坑村获得游客接待中心租金7.9万元、旅游产业基地租金3.6万元,与2017年相比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了297.14%。
1.4资本运营资本运营型模式是指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将示范村的各类资本,不断与其它企业资本进行流动与重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重组,进而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和集体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大同镇新庄村为例,在2023年,其资本运营模式获得的集体经济收入包括乐成儿童乐园项目利息收入7.2万元,洋耳坑山场租金0.1万元、丛艺美术学院厂房租金0.2万元、林场租金0.5万元、公墓销售19万元、林木采伐5.2万元,与2017年相比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了208.18%。
1.5物业服务创收物业服务创收模式是指村集体利用自身资源,通过向村民、周边小区、企事业单位等提供物业服务,包括保洁、保安、绿化、维修等,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增收。比如在2023年,三洲镇三洲村通过古村落运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与2017年相比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了139.96%。古城镇丁黄村通过停车场服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7.3万元,与2017年相比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了552%。
1.6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型模式是指村集体依托当地资源和产业优势,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和经济增长点。比如以农业为主导,融合工业、旅游、地产、商贸等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形成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的产业结合体。或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集聚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具有明确地理界限和区域范围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比如在2023年,河田镇露湖村获得生态产业融合租金收入8.5万元、露湖山庄分红0.25万元,果蔬大棚租金5万元,与2017年相比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了46.93%。
1.7村社共建村社共建型模式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成立经济组织或开展经济项目,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典型模式包括“村集体+供销社+合作社”模式、“村集体+供销社+龙头企业”模式等,通过多个主体的参与发力、同频共振,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市场经济的融合。比如在2023年,通过共建,四都镇上蕉村获得经营性灵芝分红15万元、温控大棚租金及苗木收入15万元、投资国投医疗器械产业园分红12万元、光伏发电项目年收入4万元、竹制品加工厂管理1万元,与2017年相比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了315.43%。
2长汀示范村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2.1采用一村一品模式长汀县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建设,使各个村拥有一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创响“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以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乡村产业振兴。常见的类型有服务组织带动型,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导,引导农户在资金、技术、农资、加工、销售等方面开展互助合作,维护农民利益、共担农户风险、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旅游主导型,使当地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价值最大化,在促进当地旅游发展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促进地方经济的活跃和产业化发展。比如古城丁黄村发展乡村旅游,该村位于古城镇西南部,保留了原始山民居住的村落形态,被誉为“客家山民原始生活的活化石”,获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传统古村落”“闽西十大最美古村落”等称号。
2.2完善联动发展机制坚持以企带村,聚力产业发展,通过完善联动发展机制,促进长汀县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一是整合村级资源,夯实联动基础。通过“三资”合同清查工程,明确各个村庄的集体经济账目以及所属机动地、林地等资产,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二是坚持以第一产业为基础,推动第二、三产业壮大的三产融合发展,做到统筹兼顾。基于“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让农户直接受益,增加村级集体收入;三是推动要素合作发展共赢,比如积极引导企业依托联建村的特色优势,联合开发休闲观光、农耕体验、研学实践等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拓展新渠道。
2.3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基层党建是乡村振兴的坚强政治保证。长汀县以村为单位,纵向整合乡村基层组织,坚持“外引内培”,科学选拔、培养基层带头人,推动区域党建振兴,并落实党建引领作用,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为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一是扎根农村基层土壤,通过结对帮扶、组团联结等治理机制,形成不同类型的联村党建模式,比如村村抱团、资源互联、产业牵引等;二是选拔优秀青年到农村工作,打造一支能干事、作风好的基层队伍,并开展针对性和常态化的教育培训,围绕各个村庄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专题研讨,破解当前发展困境,带动农民集体增收;三是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引导长汀县各乡村进行产业有序布局,形成区域优势,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劳则劳”。
2.4重视新型职业农民长汀县注重本土人才的挖掘,通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壮大基层人才队伍,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新型职业农民要具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先进理念、能力素质,承担新农业生产的继承、开拓责任。一是依托县农广校、农民职业技术示范基地的力量,通过现场示范、结对培养、以师带徒等形式,将掌握的知识、技术、经验等传授给职业农民;二是尊重农民的学习规律,根据其知识水平和日常话语习惯实施精准培育,做到分批分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农民学习;三是加强校企合作,选聘高等院校农业技术专家对农村集体组织成员开展专项培训,提供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指导,实现产业增益和农民增收,进一步激发农民对发展集体经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5设立发展集体经济专项基金为吸引社会多元主体参与长汀县示范村的产业建设,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以地区党委为主导,设立发展集体经济的专项基金,真正落实农业期货、保险项目等惠农政策,盘活产业发展运转资金,满足乡村产业振兴的资金需求。这类资金的使用管理要做到专款专用、公开透明、保值增值,不得用于偿还村级债务,扶持不符合产业政策规定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等。在使用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按照章程规定,表决通过后形成决议。将保障扶持资金能够精准发放到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持续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2.6合理分配经济收益为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要科学合理地分配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益。要求依据年度经营性收益情况,确定分配额度和各项分配比例,形成村集体经济发展得越好、效益越高,分配额度就越高的良好局面。收益较多年份原则上应控制分配额度,并结转下年使用,实行以丰补歉。坚持分配与积累并重,服务与发展并行,既注重扩大再生产,不断增加集体积累,又兼顾发展公益事业、服务改善民生。严格落实会计制度、财务制度、“村财镇管”等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事项,加强对收益分配使用的审核把关。
3结语综上所述,乡村的发展状况对国家现代化建设有着直接影响,为满足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现实需要,应聚焦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加强政策统筹和资源整合,搭建多元社会主体合作平台,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纽带,做到“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纵深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要素的合作共赢,促进农村共同富裕。
作者:周成辉 福建省长汀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服务站
原标题: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以福建省长汀县的示范村为例
来源:《新型城镇化》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