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任上海市委书记,在那个年代,要是富户可以说是相当不易。
但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他在退休时捐出51万积蓄来扶贫,怀报国之心,一直想要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后来儿子也继承他的遗志。
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少年立志,投身革命他叫韩哲一,在当年,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尤其是老上海人,几乎家喻户晓。
这位出身贫寒的回族青年,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何为矢志不渝、何为无私奉献。
韩哲一
韩哲一出生在山东省禹城县一个贫困的回民家庭,家里孩子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尽管生活困难,父母还是省吃俭用供他上学。
韩哲一心存感恩,学习十分刻苦,他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刻苦,让他成为了学校的佼佼者。
求学之路坎坷曲折,但韩哲一没有被困境击倒,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
沦陷区人民的悲惨遭遇,让韩哲一义愤填膺,他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决心用知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1932年,机缘巧合之下,韩哲一踏上了赴苏联学习的道路,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他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了信仰。
同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学成归来,韩哲一满怀报国之志,接受组织安排,回到国内从事地下工作。
然而地下斗争的道路充满荆棘,不幸的是,韩哲一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入狱,遭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
但铁窗难锁英雄志,韩哲一在狱中坚贞不屈,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韩哲一出狱后,毫不犹豫地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斗争中。
他来到山东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参加了八路军,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
在冀鲁豫根据地,韩哲一和战友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抗日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根据地工作期间,韩哲一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参与领导了根据地的土地改革,帮助农民翻身得解放,他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改善根据地的物质条件。
此外他还十分重视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亲自筹办学校,培养抗日后备力量。
韩哲一在冀鲁豫根据地的工作,展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领导能力。
他善于团结群众,凝聚力量,激发斗志,他贴近实际,深入基层,关心群众疾苦。
他胸怀全局,放眼长远,为根据地的可持续发展殚精竭虑,韩哲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根据地军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
担任要职,鞠躬尽瘁新中国成立后,韩哲一在经济领域大显身手。
他先后担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家物资总局局长等重要职务,成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
在这些岗位上,韩哲一兢兢业业、夙兴夜寐,为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呕心沥血。
那时候,百废待兴,经济建设任务十分艰巨,韩哲一和同事们一起,参与制定和实施了新中国头几个五年计划。
大伙儿一起讨论,摸清家底,制定目标,分解任务,蹄疾步稳地推进。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渐入佳境,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韩哲一工作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这是大家公认的,别人都亲切地称他为“韩材料”,因为他对材料和数据了如指掌,记忆力超强。
开会的时候,领导问起某个数据,韩哲一张口就来,条分缕析,滴水不漏。
他的严谨态度和过硬本领,为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赞誉。
有段时间,韩哲一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是,他没有被困难击倒,更没有动摇对党和人民的赤诚。
1977年,韩哲一被任命为上海市委书记,上任初期,他就投入到了拨乱反正的工作中。
那时候,上海的工作还处在阴霾之下,韩哲一和市委一班人,一边处理政务,一边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让上海重新焕发生机。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肩负着探索创新的重任,韩哲一敏锐地意识到,要推动上海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和交通。
在他的推动下,上海掀起了新一轮工业建设的高潮,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生产线马力全开,新产品层出不穷。
同时,上海的交通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公路、铁路、港口等建设如火如荼,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承载力和辐射力。
韩哲一在推动上海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基层首创精神。
他经常深入工厂车间,和工人师傅们攀谈,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他鼓励大伙儿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支持他们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在韩哲一的引领下,许多新思路、新举措在上海落地生根,上海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韩哲一在上海工作的几年,为这座城市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他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引领上海走上了现代化建设的康庄大道。
今天的上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晚年不忘为民,倾心公益慈善韩哲一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休后,他本可以安享晚年,过些清闲日子。
但是,他心里装着的都是老百姓,只要人民还有困难,他就没法闲下来。
那时候,不少农村地区还比较贫困,尤其是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条件更是艰苦。
韩哲一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心里着实不是滋味,他寻思:自己一辈子为人民工作,现在退休了,难道就可以置身事外了吗?
显然是不行,不能让乡亲们继续受穷。韩哲一琢磨来想去,最后拿定了主意。
他毅然决定拿出自己毕生的积蓄,总共51万元,成立一个教育扶贫基金会。
要知道,这可是老人家一辈子的心血啊,说捐就捐,一点都不心疼,让多少人为之动容。
为啥是教育扶贫,韩哲一认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只有大力发展教育,让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长大后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真正拔掉穷根。
这个想法,充分体现了韩哲一的远见卓识,韩哲一教育扶贫基金会成立后,重点支持革命老区、边疆地区的教育事业。
学校建设、师资培训、学生资助,哪里需要钱就投向哪里。
在韩哲一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进来,基金会的规模不断壮大,惠及的学子越来越多。
消息传开,韩哲一的义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大伙儿纷纷竖起大拇指。
老书记不简单,退休了还惦记着穷娃娃上学,这份为民情怀,这份赤子之心,让人肃然起敬。
天妒英才,韩哲一于2011年7月7日逝世,享年98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
纵然老人家驾鹤西去,但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韩哲一的儿子韩烽火,是个和父亲一样闲不住的人。
父亲去世后,他毅然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继续投身教育扶贫事业。
在他的努力下,韩哲一教育扶贫基金会越办越好,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更大贡献。
从父到子,这是一脉相承的大爱,一脉相承的情怀。
韩哲一父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一辈子把人民装在心里”。
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必将永远激励后人砥砺前行,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
这是东汉大儒杨宾赞颂杨震的名句,用来形容韩哲一先生再合适不过。
一个人,把毕生积蓄都捐了,还有什么私心杂念可言,他所想的,唯有苍生百姓,他所求的,唯有国泰民安。
韩哲一的一生,给我们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他教育我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他告诉我们,为民奉献没有止境,哪怕到了耄耋之年,也要为人民利益继续奋斗。
他用生命证明,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是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韩哲一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存,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作风。
唯有如此,才能不负韩哲一等革命先辈的嘱托,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