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月中旬,一位八路军将领仅率七个连的兵力,在河北遵化果沿河痛击日军,共击毙、击伤、俘虏敌人近千人,取得了一场振奋人心的大捷。
这个消息传到延安,时任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了解到此战的经过之后,对这支八路军部队赞不绝口,甚至将这位将领与苏联传奇英雄夏伯阳相提并论,称赞他是“中国的夏伯阳”。
这位八路军将领就是著名的抗日烈士、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
其实包森本姓赵,名宝森,也曾使用过“赵寒”这个名字。他1911年出生于陕西蒲城,虽然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但他从小就得到进入新式学堂读书的机会,这为他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为我党我军的高级干部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自古以来就有“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的说法,但中国共产党却培养了很多大有作为的革命青年,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包森的成长经历正是那个年代年轻知识分子追寻爱国与革命理想之路的生动诠释。
他从中学就开始从事进步活动,2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就开始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展地下党组织,曾因此被敌人逮捕入狱,判了十年刑。
好在“西安事变”的爆发暂时缓解了国共两党的紧张局势,包森得以出狱,随即受党组织委派,打入西北军内部。
抗战爆发后不久,从延安抗大毕业的包森奉命前往晋察冀根据地工作,在独立第一师三十三大队担任总支部书记。
1938年秋,包森奉命率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二支队在冀东坚持敌后斗争,逐渐成长为中共一名优秀的军事干部。
令人惊讶的是,包森充分发挥他的领导和指挥才能,不但使第二支队的规模不断壮大,而且灵活运用强攻、奔袭、奇袭等各多种战术,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攻克十多个日伪军据点,歼敌数百人,缴获了一大批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使这支队伍成为整个冀东地区最亮眼的抗日武装。
其中有一次战斗让包森和第二支队名闻全国,甚至在抗战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那是在1939年4月下旬,包森指挥他手下一个7人组成的侦察小组,在执行侦察任务时随机应变,抓住了一个名叫赤本的日军宪兵大佐,后来证实此人颇有来头,他的真实身份竟是日本天皇的表弟。
此举让日本侵华司令总部也为之震动,也因此对包森和他的部队恨之入骨,开出巨额赏金,要取包森的人头。
到了1940年,包森被任命为冀东军区副司令员,主持盘山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斗争工作,后来又兼任冀东八路军第十三团团长。
包森所做的工作有多么出色呢?用最直观的数据说话——仅用一年时间,建立起一个拥有7个联合县机构、200多万军民的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北地区一面高高飘扬的抗日旗帜。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1月中旬,包森指挥冀东十三团打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胜仗,这就是著名的果河沿围歼战。
当时包森手里只有7个连的兵力,但他化腐朽为神奇,以3个连正面牵制敌人,以4个连穿插迂回至位于敌军纵深的燕各庄,经过16个小时的激战,全歼伪“治安军”第四团一千余人,缴获了一批山炮、迫击炮、轻重机枪、步枪、手枪,以及10万多发各种弹药。
而十三团所付出的代价是仅30余人伤亡,这样的战损比,在冀东乃至全国的敌后抗日战场上都是前所未有、令人惊叹的。
这也难怪叶剑英参谋长获悉捷报之后,将指挥此次战斗的包森与苏俄国内战争时期英勇无比的人民英雄夏伯阳放在一起比较,称赞学生出身的包森是“中国的夏伯阳”,这无疑是一个极高的评价。
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在1942年2月17日遵化野瓠山的战斗中,包森与比我军多出十余倍的日军激战之后,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1岁。一名优秀的八路军将领就这样英年早逝,成为我党我军的一个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