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马晨医生正在医院值班,一位穿着考究的中年女士推开了诊室的门,她的眼睛里写满了焦虑。"我爸最近总是睡不好觉,半夜醒来就坐在床边发呆,还经常把白天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有时候他会在半夜里到处找东西,说要备课,我们全家都很担心。"
听完这番话,马晨放下手中的病历本示意她坐下慢慢说,她叫李薇,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员工。她告诉我父亲李老师今年67岁,退休前是某重点大学的老师,曾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向以严谨著称,可最近半年他的种种表现让全家人都坐立不安。
"前几天晚上我去给爸送水,发现他在衣柜前翻找什么。问他在找什么,他说要找教案,要去上课。我提醒他已经退休了他还不相信,非说今天有重要的讲座。更让人心疼的是他居然会把自己最喜欢的小孙女认错,叫成了我小时候的名字。"李薇说这话时眼眶已经泛红。
马晨从事神经内科二十余年,见过太多类似的病例,记忆力减退、昼夜颠倒、行为异常,这些都是大脑开始"示警"的信号,特别是在睡眠方面的改变往往是疾病最早的预警信号之一。
通过详细问诊,他了解到李老师近期的睡眠状况极不理想。每到晚上就躁动不安,经常半夜起来在房间里踱步;有时会突然变得警惕,说有人要偷他的东西;白天则昏昏欲睡,对周围的事物提不起兴趣,这种情况在痴呆症早期患者中非常常见。
根据最新的医学研究显示,超过60%的痴呆症患者在确诊前就已经出现了显著的睡眠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入睡困难、频繁夜醒、睡眠时间紊乱等。更重要的是睡眠障碍不仅是症状,还可能加速认知功能的下降。
马晨建议李薇带父亲来做个全面检查,第二天李老师来到医院。令人意外的是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老师现在显得有些局促不安,眼神也不再那么坚定,在进行认知功能测试时他在时间定向力和近期记忆方面的表现都不太理想。
经过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李老师的大脑出现了轻度萎缩,特别是在海马体区域,这个区域正是掌管记忆和情感的重要部位。同时还发现他的前额叶皮层也有些萎缩,这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出现判断力下降和行为改变的症状。
"李老师您以前晚上睡觉有什么习惯吗?"马晨问道。
"我记得⋯⋯我以前都是九点准时睡觉,睡前要看会儿书。现在⋯⋯现在总是睡不着,睡着了又会做很多奇怪的梦。"他迟疑地回答,眼神有些茫然。
睡眠质量的改变往往是大脑退化的早期预警信号,当大脑开始萎缩时负责调节睡眠的神经递质会发生紊乱,导致昼夜节律被打乱。大脑在睡眠时会清除β淀粉样蛋白等有害物质,而睡眠不足会导致这些物质堆积,加速神经元的损伤。
为此马晨医生给李教授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除了药物治疗外更重要的是要从生活方式入手:
睡前一小时要远离电子设备,可以听些轻音乐或做些放松运动,卧室要保持安静、凉爽、黑暗的环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白天要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等。运动不仅能改善睡眠,还能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延缓认知功能退化。
晚餐要适量,避免过度饥饿或饱胀,限制咖啡因的摄入,最好在下午两点后就不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品。
马晨还建议李教授继续从事一些轻松的智力活动,如下棋、写书法、做手工等,这些都能刺激大脑,维持认知功能。同时也要注意社交活动,保持与家人朋友的交流。
"医生我父亲这种情况还能好转吗?"李薇担忧地问道。
马晨告诉她早期发现就是最大的希望,及时干预可以显著延缓疾病进展。关键是要有耐心,全家人都要配合。马晨建议他们可以给李教授安装智能手环,监测他的睡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
三个月后的复诊中李教授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通过规律作息和药物治疗,他的睡眠质量提高了很多,情绪也趋于稳定,虽然记忆力仍有些问题,但生活已经不受太大影响。
提醒大家:如果家中老人出现睡眠紊乱、记忆力减退、情绪异常等症状,千万不要等待观望。这些都可能是大脑在发出求救信号,及时就医检查才能给未来留下更多希望。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