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8月,日军来到了河北易县,准备对晋察翼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一时间,恐惧的气氛在老百姓中蔓延,家家户户都闭门不出,八路军在争分夺秒地准备战斗,局势异常紧张。
然而彼时,大汉奸赵玉昆却心情大好。他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只要这次自己能好好表现,让日军首领高看一眼,以后就不愁荣华富贵、飞黄腾达了。
赵玉昆是当地人,特别熟悉地形;他以前又是“华北抗日第七路军”的“司令”,对八路军在当地的一些机密部署也都非常清楚。
有这些天然优势,赵玉昆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日军头领的信任,他把日军大部队领到了狼牙山抗日根据地,很快日军就包围了八路军的主力和大批当地群众。
战斗进行到了白热化阶段,八路军奋力掩护百姓撤退,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也正是在这次战斗中,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和老百姓,前仆后继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可以说,没有赵玉昆的背叛,就没有狼牙山五壮士悲壮的牺牲!
而赵玉昆这些无良知、无底线的卖国行为,并没有为他带来梦想中的好日子,而是让他自己遭受着千万中国人的唾弃!
飘忽不定、几经变换的人生赵玉昆,1900年出生于河北易县。这个地区在战国时期大部分属于燕、赵两国,自古以来就是英雄辈出之地,崇尚是“侠义”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用刻意培养,生来自带的底蕴,遇上连年的战乱,那颗侠义的种子,便在这个河北大汉的心里萌芽了。
战乱频发、民不聊生,身高1米8的赵玉昆饭都吃不饱。在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下,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穷人家男孩子最好的出路就是当兵。为了生存,赵玉昆很快当了兵,而且入伍的是赫赫有名的东北军,归属于张作霖部队。他虽然目不识丁,但情商很高,再加上他身材高大威武,性格狠辣生猛,很快就在部队里混出了点名堂。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和张学良“不可与之反抗”的不抵抗命令,使东北军不战而溃。之后更是日渐衰微,庞大的部队大概分成了三路,绝大部分听从命令撤回关内;一少部分有血性的军人,拒绝了不抵抗的命令,留在东北坚持抗战;还有更少的一部分人,脱离了部队,选择回家乡谋生。
赵玉昆则是那极少数,选择回乡的人之一。回到河北易县后,赵玉昆当了屠夫,做起了杀猪卖肉的生意。虽然当时社会环境差,土匪流氓满大街,但是赵玉昆有从军经历,长得又是人高马大,一脸凶相,对那些小匪小贼自然有一股震慑力。
所以他不但生意做得好,时间一长,还拉拢了一帮游手好闲之辈,大家都称他大哥。此后,他渐渐地放弃了屠夫的身份,和小弟们一起劫富济贫,做了绿林好汉,自然而然地当起了带头大哥,慢慢地,竟也形成了一股势力,对当地的地主富豪产生了一定影响。
可是好景不长,很快赵玉昆就在一次打劫过程中被抓,并被判死刑。但幸运的是,他入狱没几天,就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卢沟桥事变。短短两个月时间,北京、天津接连失守,日军紧接着对河北开始猛烈轰炸,一时间战局紧张、人人自危,易县政府也无暇顾及监狱,赵玉昆就和狱友一起趁乱逃跑了。
逃出来的赵玉昆还是有着一身侠气和痞气,看着满目苍夷的县城,看着饱受苦难的劳苦大众,他对日军侵犯我中华也是极其愤怒的。为了自保,也为了祖国,赵玉昆和狱友们组建了一支队伍,起名为“华北抗日第七路军”,他以司令自居。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全国抗日热情高涨。凭借着“抗日”这面大旗,赵玉昆的队伍很快就壮大到3000人。他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非常敬佩有知识、有才华的人,所以队伍里不仅有周边地区的农民、前线溃退的老兵,还有知识分子和爱国学生,可谓人才济济。
从八路军到汉奸1938年,由杨成武率领的第115师独立团进驻易县,在此建立了狼牙山敌后抗日根据地,并最终将总部设在了狼牙山。此时,赵玉昆接受了八路军的邀请,一同抗日。他的队伍则被收编为,晋察冀军区冀西分区第一军分区第三支队,赵玉昆依然担任司令员这一职务。
那么,赵玉昆是怎样站到了抗日的对立面,选择当汉奸的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赵玉昆的性格。虽说他之前以“抗日”为旗帜,以司令自居,现在也是正规军,但他之前拉拢起来的队伍本质上还是“匪”,各方面都很松散,也从来没有和日军战斗过。他自己也当惯了大哥,自由散漫,一身匪气。时间一长,就受不了八路军部队严明的纪律约束,更受不了艰苦的生活条件。
更致命的是见识。一个人的出身和经历,会影响他对重大事情的决断。赵玉昆从小生活贫苦,思想里自然少不了自私的小农意识,后来又经历动荡,他本身又不够坚定和勇敢,所以总在审时度势,盘算着对自己最有利的退路。
就在赵玉昆越来越忍受不了这清苦的生活时,恰逢杨成武对部队内部进行的两次清剿。首先是因为发现孟阁臣和日本军官来往密切,暗地里破坏共产党计划;接着,又发现有着“满族第一抗日将领”称呼的赵桐,率部队投靠国民党特务机关,杨成武毫不留情地对这两支队伍进行的全面清剿。
巧的是这两支队伍都是收编来的,这让赵玉昆寝食难安。因为在他的认知里,他只能想到,这是八路军在清扫部队里土匪出身的人,那么下一个可能就是自己了。所以他当然不能坐以待毙,而是要谋条出路。
就这样,在还没有弄清楚清剿真相的情况下,如惊弓之鸟的赵玉昆就带着自己的部分部下去投靠了日军,做了汉奸。
一件事情的发生,总是有迹可循的。猜忌、鲁莽、见识,这些难以突破的局限,使得赵玉昆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一条让中国人民唾骂的路。
为日军领路,逼狼牙山五壮士入绝境1941年8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对晋察翼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9月24日,3500余日伪军在易县狼牙山地区实施“清剿”。这时,这位生于斯长于斯,又在八路军队伍里当过领导的汉奸——赵玉昆,终于逮到了向日军谄媚的机会。
作为当地人,赵玉昆特别熟悉当地的地形;作为当初晋察冀军区冀西分区第一军分区第三支队司令,赵玉昆对我军在当地的一些机密部署非常清楚。他知道,狼牙山是晋察翼根据地的核心之一。在他的亲自带领下,日军不费吹灰之力,直接开始进攻狼牙山根据地。
接下来,就是那场惨烈的战斗。赵玉昆亲自带队,将日伪军3500多人兵分多路,从四面八方一起涌向狼牙山,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党政机关、还有当地老百姓都陷在敌人的包围圈内,形势极其严峻,稍有不慎不但全军覆没,还要搭上那么多条老百姓的性命。
杨成武司令思索良久,终于决定用围魏救赵的策略。派少量战士在西南方向佯攻敌军,果然沙岭一带的敌人紧急去支援,此处防御瞬间不足。于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从沙岭一带的缺口冲出包围圈。七连奉命掩护、断后,主力部队带领当地老乡,火速向安全地带撤离。
25日清晨,还没发现主力部队已经撤离的日军,开始收缩包围圈,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日伪对狼牙山发动了猛烈进攻。激战中,七连大部分战士牺牲,连长刘福山身负重伤,生命垂危。为了保护更多的战友,六班班长请命六班留下坚守,掩护连队撤离战斗。
这时,六班也只剩下了五名战士,为了拖住日伪军,他们故意暴露自己,边打边向连队撤离的反方向撤退。其实他们不是真的撤退,这里没有退路,他们只是想把日伪军引向悬崖绝路,给连队的撤离争取更多的时间。
已退至峰顶绝路,子弹也已全部打光,他们就举起石头砸向日伪军。为了不被敌军活捉,更不想让武器落到对方手里,他们砸碎枪后,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后,便纵身跳下悬崖。
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被半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但其他三位英雄已经长眠于此。五名战士的壮举迅速传遍全国,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成为了我国第一批著名抗日英雄群体。
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少不了赵玉昆助纣为虐的功劳。人们对狼牙山五壮士有多么爱戴,对赵玉昆就有多么痛恨,至此,赵玉昆成为人人喊打的老鼠。
十年后被捕,枪决立即执行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撤离,赵玉昆没了靠山,只能趁乱跑到北平小老婆家里。这个男人又一次展现了他狠毒的一面,他知道自己的罪行不会被接纳和原谅,更怕被人认出来,于是这次他对自己下了狠手。
赵玉昆把一盆烤得滚烫的黄豆扣到自己脸上,烧出一脸的水泡,水泡结痂掉落后,就成了一脸的麻子。他在这幅麻子脸的保护下,做着生意,继续生活,平静地过了几年。
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949年新中国成立,解放军进驻北平后,组建了公安局,开始全面清查潜伏特务、国民党军的散兵游将以及汉奸,赵玉昆也被过去的部下供了出来。
北京公安局依靠这条线索,顺藤摸瓜,很快就将赵玉昆逮捕。得知赵玉昆落网,华北军区的原一分区干部纷纷都去指认身份。北京公安局也在进行简单的审讯后,便将其押回易县,接受人民公审,公审后,拉到刑场立即枪决。
至此,赵玉昆在人们的唾骂声中,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