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山西专题知识)复习题(一)

星之旅说 2023-11-13 00:49:08

亲爱的同学们,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即将拉开帷幕,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战,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山西专题知识复习题。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复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1、恒山黄芪的主产地在哪个县?

答:恒山黄芪的主产地在浑源县。浑源县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受上天与自然的宠爱,在浑源19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蕴藏着厚实的自然资源禀赋,中药材黄芪就是其中之一。因其生长在恒山山脉的独特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具有独特的品质和药效。

黄芪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具有补身益气的作用。浑源的黄芪以“条长而顺,皮光色亮,粉性大,空心小”著称,药用价值比一般的黄芪高,被称为“浑芪”。广阔延绵的恒山地区,是有名的“黄芪之乡”。浑源黄芪加工厂,是我国黄芪出口加工的主要工厂之一,每年加工黄芪达一百万斤。

(浑源恒山悬空寺)

2、布老虎黎侯虎是哪里的特产?

答:布老虎黎侯虎源自中国山西省黎城县,是具有浓厚民俗风情的布艺作品。黎侯虎的名字取自于黎城县的古称“黎侯古国”。这种布老虎,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别具一格的造型,成为了黎城县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布老虎黎侯虎的制作,需要选用上好的丝绸和棉布,经过裁剪、刺绣、填充等工序,最终呈现出一种既威猛又可爱的形象。它的造型独特,色彩鲜艳,纹饰精美,寓意深刻,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匠心独运和深厚文化底蕴。

在黎城县,每逢佳节庆典,人们便会将布老虎黎侯虎作为吉祥物赠送给亲朋好友,以此来表达对他们的美好祝福。这一习俗,已经延续了数百年,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布老虎黎侯虎的制作技艺,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侯虎)

3、五岳之一的北岳是哪座山?位于哪个县?

答:恒山,人称北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是中国地理标志之一。恒山山脉祖于阴山,沿太行山向南,隔断高原,奔腾起伏,恰似一条巨龙,成就了恒山的王者气势。

北岳恒山,距离大同62公里,道教圣地,自古为兵家据险以守之地,以丰富的景观特色著称于世。恒山巍峨耸峙,气势雄伟。天峰岭与翠屏峰,是恒山主峰的东西两峰,天峰岭海拔2016.8米,被称为“人天北柱”。

果老岭、姑嫂岩、飞石窟、还元洞、虎风口、大字湾等处,充满了神话色彩。悬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观中的奇迹。恒山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计其数的帝王和诗人都曾到过这里,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与诗篇,现在就是少了你亲身参与。不到名山不知名山之美,恒山,你一生至少来一次的地方。

(北岳恒山)

4、元代著名道教建筑永乐宫位于哪个县?其创建者是谁?

答:永乐宫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龙泉村的东边,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创建者是丘处机。永乐宫是以壁画闻名天下,可与敦煌壁画媲美,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世上罕见。

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是奉祀吕洞宾的道观。永乐宫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达110多年,中轴线上排列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座规模宏伟的建筑,吸收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三清殿为永乐宫主殿,殿内壁画《朝元图》,为大型仪仗朝拜的阵容。共绘天神286个,高4.26米,横长94.68米,共计403.34平方米,是世界绘画史上少有的巨制。画中线条浑圆有力、豪放洒脱,行笔一气呵成,藏锋回笔均不见起止之迹,表现出描绘艺术的高度成就,是学习绘画中国传统人物的必临范本之一。

(永乐宫)

5、山西是戏曲的摇篮,四大梆子戏分别是哪四种?其中哪一路梆子又称晋剧?

答:提及山西的戏曲,就不得不提四大梆子戏。分别为南路梆子,中路梆子,上党梆子,北路梆子,其中中路梆子又称晋剧。这四种独特的剧种不仅代表了山西戏曲的精髓,还为中国戏曲的多样化增添了色彩,为世人展现了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

山西省是闻名全国的戏曲大省,素有“中国戏曲摇篮”的美誉。全国有348个剧种,我省就有38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有31个稀有剧种。这些稀有剧种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山西戏曲百花园里的颗颗璀璨明珠,是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生动体现。

中路梆子又称晋剧,这是山西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晋剧的表演细腻、唱腔激昂,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它以刻画人物情感见长,剧情紧凑且引人入胜。从其唱腔到表演,晋剧都展现出了鲜明的山西特色,因此它被视为山西戏曲的瑰宝。

(晋剧)

6、沁州黄小米的主产地在哪个县?

答:沁州黄小米的主产地在山西省沁县。沁州黄小米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沁州黄小米的颗粒饱满、金黄诱人,煮出的米粥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此外,沁州黄小米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对于改善肠胃功能、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糖血脂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在晋东南一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话:“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换沁州黄。”晋东南地区的沁县古为沁州,“沁州黄”是这里出产的一种小米,颗粒小,金黄色,被当地人称为“金珠子”。它是谷子家族中最特殊的品种,用真正的金珠子都不肯换,可见其珍贵了。

相传300 年前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连庙里的和尚,老百姓也无暇施供了。在沁州檀山上的古庙里(今山西省长治市沁县次村乡檀山村),住有一个和尚和他的几个徒弟,都是受苦人出身,为了产粮度日,就把附近贫瘠的山坡地开垦出来,种上“糙谷”。

(小米)

不料,经过几年驯化,所种糙谷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变得米色蜡黄,颗粒圆润,晶莹明亮,吃来软绵喷香。不同寻常的是,用这种米熬稀粥,锅边不挂米粒,闷饭、蒸饭不就菜也越嚼越香,遂取名“爬山糙”。

在朝做官的吴阁老,听说家乡出了“爬山糙”,就想亲口品尝,证实一下。他到檀山庙里品尝之后,果见名不虚传,就把“爬山糙”的名称改为“沁州黄”,并带回皇宫进贡给康熙皇帝,康熙很爱吃。从此,“沁州黄”声名大振,几乎年年成为贡品,供给朝廷享用。。

(小米)

7、大风丹(中成药)的产地在哪个县?

答:大风丹又称‘大风丸’,是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的地方名产,因它的特殊疗效,很早就名扬全国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命名为“中华老字号”。在《潞城市志》《长治市志》等地方史志里均有记载,长治以及潞城的多种文史资料类书籍里也多有记述。

《长治市志》记载潞城“大风丸”初创于明嘉靖年间,并确切为公元1559年炮制成功。《潞城市志》说,“‘大风丸’自明嘉靖年间问世至今,久销不衰。今为第12代传人亲手炮制,系祖传秘方,传统名药”。

8、汾河的源头在哪个县?从哪个县境内汇入黄河?

答:汾河,古称“汾”,也称汾水。汾者,大也。“汾”有大的意思,汾河就是大河的意思。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的母亲河。其源头位于宁武县的管涔山。这座山脉位于宁武县的北部,其主峰为芦芽山,海拔高达2736米。汾河的源头就隐藏在这座山脉的深山幽谷之中。从源头开始,汾河蜿蜒流淌,流经多个县域,最终在吉县的万荣县境内汇入黄河。

(汾河与黄河交汇)

9、汉高祖刘邦曾经在公元前201年被匈奴大军围困在今天大同一带哪座山上?这件事史称什么?

答:白登山,历史上称之为白登之围,或平城之围,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想通过战争一劳永逸地解决北方边境安全问题,重树大汉帝国国威,而冒顿则想利用这次机会打败汉朝,取得战略主动权,实现对汉朝的压制。结果是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最后只能花重金贿赂匈奴阏氏,冒顿在阏氏劝说下,才放汉军突围逃脱。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的事件。

西汉初期,匈奴势力空前强大,冒顿单于利用楚汉战争的时机,跨过长城侵犯今河北、山西、陕西及河套一带。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秋,匈奴与汉降将韩王信(韩襄王的孙子)合兵攻太原,至晋阳(山西太原西南)。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冬,刘邦亲帅大军抵抗。冒顿单于发精兵四十万骑,围困刘邦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的白登山达七昼夜。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派人暗中用厚礼疏通冒顿的阏氏,才得以脱困。史称“白登(或平城) .之围”。

此战以后汉匈两国签订盟约,结为兄弟之国,确立了汉初七十年与匈奴之间的关系,也是导致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被动性防御政策的原因之一,后刘邦采用刘敬的计策跟匈奴进行和亲,并且每年送给匈奴大量的金银财物,以缓和匈奴的侵扰。

(白登之围)

10、古代并州是现在山西的哪个城市?

太原,别称并州,古称晋阳,也称龙城。“并州”称谓始于东汉东汉全国设十三州,并州刺史部设治晋阳,这也是太原称并州之始,太原简称“并”来源于此。

并州为古州名,以并州兵骑闻名古史。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山西太原古称并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领太原、上党、建兴、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七郡,仍治晋阳。晋沿用,建兴后沦没。

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屡有缩小。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并州于榆次,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年)移治唐明镇,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旅行并不是急行军,有时要学会放慢脚步,细细体会这里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味道。这种味道是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漫步在街头巷尾,去学习、去体悟。

旅行不仅仅是看景、释放压力,更多的是要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也许你还在为繁忙的工作而抱怨,也许还在为生活琐事、感情纠结而烦闷,此时,不妨想一想:生活中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吗?

生活中的每个人,不论是谁,如果想要获得就要付出努力,就像勤劳的石匠与其妻巧手绣娘一样。换句话说,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一个人不想付出,那就不可能有收获。因此,少一些抱怨,少一些烦躁;多一些感恩,多一些理解,生活的路自然越走越宽阔,而你也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