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新能源厮杀:比亚迪碾压、小米逆袭,智驾平权改写生死线

这车好不好我说 2025-03-08 12:33:13

2025年2月,国内新能源轿车市场延续了高增长态势,厂商批发销量达84万辆,同比激增82%,渗透率再创新高。这一数据的背后,不仅是车企之间销量数字的比拼,更是一场技术、生态与全球化能力的全方位较量。

比亚迪以31.8万辆的销量稳居榜首,其新能源乘用车总销量达32.28万辆,同比增长164%,展现出近乎统治级的市场地位。除了海洋车系贡献30.47万辆的亮眼成绩外,比亚迪在2月10日发布的“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成为关键变量——该系统覆盖21款车型,10万元以上车型全系标配,彻底打破“智能化即高价”的行业潜规则。与此同时,比亚迪海外市场销量6.7万辆,占比超20%,印证了其从“中国巨头”向“全球玩家”的转型成效。

吉利以9.8万辆新能源销量紧随其后,总销量17.36万辆,同比增长194%。多品牌战略的协同效应成为其制胜法宝:吉利主品牌覆盖经济型市场,领克瞄准高端个性化需求,极氪则凭借SEA浩瀚架构和神行电池技术主攻豪华纯电市场,三者合力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然而,上汽通用五菱的5.7万辆销量虽排名第三,却暴露隐忧——依赖微型车市场的性价比红利逐渐消退,智能化升级滞后使其面临消费升级趋势下的转型压力。

新势力阵营中,小鹏和小米成为最大变量。小鹏汽车以3.05万辆销量(同比+570%)跃居第七,MONA M03单月交付1.5万辆、P7+累计交付破3万辆的成绩,印证了其“智驾平权”策略的成功。售价15.58万元的MONA M03 Max版搭载XNGP全场景智驾系统,将高阶智驾门槛拉至新低。而小米SU7以2万辆预估销量逼近前十,连续5个月交付破2万辆的表现,则凸显了跨界生态的降维打击能力——米家智能生态与车机的深度融合,加上手机制造经验反哺的供应链效率,使其成为传统车企最忌惮的“野蛮人”。

特斯拉中国3.07万辆的销量滑落至第六位,折射出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集体困境。尽管Model 3/Y仍保有品牌溢价,但国内车企在智驾本土化、配置性价比上的快速追赶,使其优势逐渐稀释。与此同时,理想汽车2.63万辆的交付量环比下降12.24%,暴露出增程式路线在轿车市场的局限性,纯电车型缺失或成其长期隐患。

在这场智能化主导的竞赛中,二线品牌同样暗流涌动。零跑汽车2.53万辆的销量(同比+285%)依托即将发布的LEAP 3.5技术平台,以10万元级B10车型剑指下沉市场;广汽埃安2.09万辆的销量虽保持增长,但亟需突破“网约车”标签,重塑产品差异化竞争力。值得关注的是,小米SU7 Ultra的交付启动与零跑B10的预售,或将引发新一轮技术下沉与价格博弈。

纵观2月销量格局,三个趋势已不可逆:其一,智能化成为核心战场,从比亚迪“天神之眼”到小鹏XNGP,技术普惠化正在改写市场规则;其二,生态整合能力决定上限,小米的跨界打法证明,汽车已从独立产品进化为智能生活节点;其三,全球化是终极试炼,比亚迪海外销量占比超20%的成绩,为中国车企的技术输出提供了范本。

2025年的新能源竞争,早已超越简单的销量数字之争。当“智驾平权”重塑用户体验,当生态协同重构产品价值,唯有持续创新者方能定义下一个十年。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场变革带来的不仅是更具性价比的选择,更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智慧出行时代。

0 阅读:5

这车好不好我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