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晚年不关大门,儿子:家快被偷光了,郭子仪:这样才能保命

哈雷啊 2023-03-14 10:58:09

经常看古装电视剧的朋友们想必对“三朝元老”这个词都非常熟悉,所谓三朝元老就是说大臣一共辅佐过三位皇帝,在历史中如果一位臣子能够获得这样的称赞,无疑是对他政治地位的极大肯定。

回顾整个封建王朝史,能够成为“三朝元老”的也不过寥寥数人,很多人最后都成了历史名人,盛唐时期有一位大臣却做到了“七朝元老”,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老者。

这个人便是郭子仪,为何他能够做到如此程度呢?这或许就与他的政治情商有关系了,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他的故事。

传奇将领郭子仪

公元697年郭子仪出生在一个武将世家之中,他的父亲郭敬之是唐朝时期有名的武将,还曾经被封为太傅,有如此显赫的出身,郭子仪入朝为官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

但是心高气高的他却不愿意仗着父亲的权势入朝为官,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那便是新兴的科举制度。

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在当年的“武举”之中,郭子仪以“异等”成绩补任左卫长上,自此成功踏入了仕途之中。

虽然无意凭借父亲的功绩一步登天,但是却总免不了被区别对待。入朝为官之后,他的官位是一升再升,公元749年被唐明皇李隆基任命为左武卫大将军。

要知道这可是正三品的官职,许多人可能一辈子也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郭子仪却凭借着唐明皇的信任与才华做到了。

仕途的顺遂并没有让郭子仪得意忘形,平日里依旧是非常的谦逊低调,也是因为这份低调才能够成为“七朝元老”。

言归正传,公元754年郭子仪的母亲向氏因病去世,他辞官回家守丧,也就是在郭子仪守丧期间,唐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事件发生了——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十一月,东平郡王安禄山以宰相杨国忠祸乱朝政为由发动了叛乱,由于唐明皇的不正确指挥,唐朝军队基本生没有对安禄山的叛军形成太大的抵抗。

叛乱军如秋风扫落叶之势并很快就攻占了长安,眼看着唐朝这座大厦就要倾倒,唐明皇想到了服孝在家的郭子仪,于是一道圣旨便到了郭子仪的面前。

当时的郭子仪完全有理由无视这道圣旨,叛军来势汹汹自己这边又没有什么充足的准备,贸然出兵很有可能会是一个身首异处的结局,但一心感念唐朝恩德的郭子仪却没有丝毫的犹豫。

圣旨下达的当天郭子仪便自发组织了数千名兵士奔赴前线御敌,靠着自己优秀的战争才能,很快就收复了云中和马邑等地,曾经所向披靡的叛军第一次尝到了战败的滋味。

不过这还只是开始,一年后郭子仪率军收复了河北全境,随后又和李光弼一起合力收复了藁城和赵郡等地。

期间大大小小无数场战役,郭子仪无不身先士卒,完全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最终在公元763年的春天,历时7年的安史之乱被平定了,战争结束后唐代宗论功行赏,亲自封郭子仪为河中节度观察使。

除此之外,还将郭子仪的画像挂在了凌烟阁之上,这在当时是对一个武将的最好褒奖。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唐朝之所以能够有幸延续,郭子仪可谓是居功至伟。除了安史之乱,在之后抵御吐蕃的战争之中,郭子仪依旧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不过再大的英雄也终究敌不过时间,公元781年6月14日,郭子仪因病去家中世,唐德宗在得知郭子仪死讯后在宫中忍不住痛哭道:“我大唐的擎天一柱倒了。”

为了表彰郭子仪的一生功绩,唐德宗追封郭子仪为太师,赐谥号忠武配享太庙。如此高的封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是极其少有的,安葬之时唐德宗还专门下令要将郭子仪的坟墓增高一丈。

在现代人看来这好像是一件并不重要的事,但是在恪守礼制的古代来说却是一件“僭越”之事,以上种种也不难看出唐德宗对郭子仪的看重。

狡兔死走狗烹,为何没有发生在郭子仪身上

按照我国古代皇帝的一贯行为来看,郭子仪的这些待遇实在是有些太过反常,一般情况下功高盖主的武将很难有所善终的,战争结束后皇帝便会以一些莫须有的理由革除将领的军权。

再之后将领便会因为各种理由突然去世,即便是以宽厚仁爱著称的宋太祖赵匡胤,也是靠着“杯酒释兵权”的把戏将统兵将领的权力收归了中央。

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郭子仪可以得到这样与众不同的待遇呢?回顾郭子仪的一生,他一共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

在每个皇帝期间都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和信任,而这一切的原因与郭子仪本人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根据史料记载,郭子仪在安史之乱平定之后,修筑了一座府院供家人们居住。

以郭子仪当时的权势来说,修个府院这样的小事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即便这个宅子修筑的再奢华也是完全说得过去的,但是等到院子修好之后,围观的群众们都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

这个吃惊倒不是说整个府院修得有多么奢华,而是府院修好之后居然没有修大门,这可真是稀奇事。虽然唐代比较繁华,百姓的生活水平也都非常高,但是还远没达到可以夜不闭户的程度。

郭子仪的这番行事实在是让人看不懂,很多百姓出于好奇都进到了院子之中,见众人进来郭子仪也没有任何的阻拦,反而是当作没看见一样继续在做着自己的事情。

非常滑稽的一幕便出现了,一些行为不端正的百姓偷偷地将郭子仪府中,一些小物件装到了自己的身上带了出去。

就是这样郭子仪也照样没有阻拦,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开始搬走名贵的家具。

在这样的情况下,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便前来劝说他,可他依旧没有阻拦那些百姓们。眼看着家里值钱的东西都要被搬空了,郭暧实在是忍不住抱怨道:

“父亲,我们家的东西都要被偷光了,您怎么能一点反应也没有呢?至少也要让家丁将这些人赶出去吧”,但郭子仪依旧是无动于衷笑看事情的发生。

事情实在是太过奇怪,郭子仪为何就这样放任百姓“偷偷”将自己家中的东西悉数拿走呢?这一切与其说是百姓们的不检点,倒不如说是郭子仪的有意为之。

郭子仪的目的:保命

历朝历代,像他这样功高震主的权臣都很难善终,无论你是如何的忠心,皇帝总会猜忌你是否会有谋反之心,郭子仪之所以让百姓将自己家中值钱的物件全部拿走,正是为了从根本上断了皇帝对他的猜忌。

郭子仪建造豪门大院是为了用金钱抹黑自己,让百姓偷走自家的东西也是为了表达一种信号,我虽然军权还在手中,但却已经是“家徒四壁”,没有什么多余的财力去做其他的事。

另外,家中的大门常打开对于皇帝来说,自己毫无隐私可言,在家中所作所为皆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换而言之就是方便皇帝的眼线监督自己。

自己对于皇帝是一个透明人,就意味着不再有什么威胁,保命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事情很快就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做臣子的已经都做到了这个份上,皇帝自然也就不会在猜忌郭子仪。

与其说郭子仪拆掉的是自己家的大门,不如说拆掉的是皇帝对他的猜忌之门。除了向皇帝全方面“开放自己”,在与同僚的相处之中,郭子仪也一直是一副谨小慎微的模样。

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官职比其他人大而嚣张跋扈,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唐代宗时期有一位大宦官鱼朝恩,因为嫉妒郭子仪的功绩,便在他出兵征战之时秘密派人挖了郭子仪父亲的陵墓。

这样的事情在古代可以算得上是奇耻大辱了,祖宗坟墓被挖,无论是谁也无法忍受这样的屈辱。

等到郭子仪凯旋回朝之后,包括代宗皇帝在内的所有人都料定,郭子仪必定会找鱼朝恩算账。

当时,朝堂之上因为代宗皇帝的信任,鱼朝恩权势是非常大的,如果此时郭子仪和鱼朝恩撕破脸,那么对整个大唐的局势伤害将是不可估量的。

即便是唐代宗本人也不知道,如果真的两人撕破脸自己要如何做才能安抚住整个朝局,就在所有人都惴惴不安之时,郭子仪在面对唐代宗是哭诉道:

“这一切都是因为臣御下无方,将士们在作战时就经常挖百姓的坟墓,今天我父亲的陵墓被挖了完全就是上天对我的惩戒,并不是哪一个人故意跟我过不去。”

郭子仪的这个回答让朝野之上的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最令人担心的局面终究是因为郭子仪的隐忍而没有发生,从此之后鱼朝恩再也没有找过郭子仪的麻烦,有的时候还会为郭子仪开脱。

如此大的恨都能忍,那么还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呢?正是因为这样的逆来顺受,才使得郭子仪可以历经七朝而得以善终。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郭子仪能够纵横官海数十年而得以善终,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受皇帝的信赖,而在于他为人处世的智慧。

也难怪数百年后清圣祖康熙曾评价他是“自汉唐以来之勋臣,功名最盛而福祚克全者以郭子仪为首称”,对于此事你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