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神州茶韵 2025-01-20 08:48:39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浙江名士王草堂应崇安知县邀请助修《武夷山志》。其间,他在武夷山大王峰下筑室寓居,写下《茶说》一文,首次对“摊”“摇”“先炒后焙”等岩茶制作工艺作了详细记载:

武夷茶自谷雨采至立夏,谓之头春……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岕片只蒸不炒,火焙而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时半青半红,青者炒色,红者焙色。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与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形容尽矣。

大王峰下茶园美。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三百余年,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2年11月29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武夷山茶农将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归纳为:

一采二倒青,三摇四围水,五炒六揉金,七烘八捡梗,九复十筛分。

这四句民谣,概括了武夷岩茶极其复杂的工艺流程,具体有:采摘、倒青(也称“萎凋”,一般是两晒两晾)、做青(摇青与“做手”,反复多次)、炒青、揉捻、复炒、复揉、初焙(毛火、俗称“走水焙”)、扬簸、晾索(摊放)、拣剔、复焙、炖火、团包、补火、毛茶装箱、精制分筛、归堆等近二十道工序。

其中,倒青是激发岩茶香味形成的基础工序,做青与炒青是岩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烘焙是提升岩茶韵味与色泽的重要工序。

翻山涉水挑茶青(“茶青”是刚采摘下的茶鲜叶)。

“日光萎凋”。萎凋是鲜茶青叶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均匀摊放,使鲜叶部分脱水,并促成叶内化学成分转化。武夷茶人也把这道程序形象地称为“倒青”:原本坚挺的青叶经过萎凋后就倒了下去,变得柔软,在“摇青”过程中就不会把叶片摇断或摇碎。

武夷岩茶的苦涩和香气相伴而生,如同太极里的阴阳两极,相生相克。岩茶特有的做青工艺,在适宜的温湿度等环境下,摇青与“做手”(用手轻拍叶子)的多次交替进行,令茶青叶片不断碰撞和摩擦,使叶片边缘逐渐受损,颜色均匀加深,经氧化发酵后产生“绿叶红镶边”的特征,即叶底边缘有一圈明显而又均匀的红色,红绿比例约为“三红七绿”。

做青需要保持适当的温湿度。

在做青的静置发酵过程中,茶青内含物逐渐转化,最大程度去除苦涩、驻留香气,迸发出自然的香味,形成乌龙茶特有的花果香,兼具绿茶清香和红茶醇厚的风味特点。

武夷岩茶烘焙工艺独到,技法高超,前人赞叹道:“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焙茶。武夷岩茶烘焙工艺尤为重要,是岩茶形成独特香气和茶汤口感风韵的关键工序。

武夷岩茶的烘焙分为初制烘焙和精制炖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制烘焙,继续破坏叶内残留酶活性,进一步挥发青气、紧缩茶条;第二阶段精制炖火使叶内的生化成分产生热物理化学变化,具有脱水糖化(熟化)等作用。

武夷岩茶初制烘焙方法分为毛火(初焙)、足火(复焙)、吃火。

毛火(初焙),因流水作业,烘焙温度高,速度快,故称“走水焙”“抢水焙”。其主要目的是降低茶叶的水分含量,减缓茶叶返青速度,进一步稳定茶叶品质。下焙时毛火叶含水率约30%,约七成干。

武夷岩茶精制的炖火方法包括分级归堆、筛分、风选、拣剔、炖火等工序,其中以炖火工序最为关键,技术性也最强。炖火遵循“文火慢炖”的原则,以形成武夷岩茶特有品质风味。

目前烘焙方法主要有:烘干机烘焙、烘箱烘焙、炭焙等。通过烘焙,茶叶会经历青叶香→轻花香→花香→轻果香→果香→熟果香等一系列变化,最终呈现出香郁味醇的完美口感。

武夷岩茶因其独特的烘焙工艺,形成了高香、浓味、耐泡的特点,以及醇厚甘滑的独特茶汤口感。

岩茶制作工序之繁复、技艺之高超,劳动强度之大、费时之长,制约因素之多,是其他茶类所少有的。

本文来源:“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北京茶世界,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