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要大富……石油要大上……”这是宋汉良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念念不忘。这句话,不仅是一位石油人对事业的执着,更是一位领导干部对新疆深沉的爱与责任。这位在浙江绍兴越城区马山街道宋家溇村走出的少年,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何为坚韧不拔,何为无私奉献。他虽出生于风雨飘摇的年代,却在绍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家庭的温暖中茁壮成长。从小养成的勤奋好学性格,让他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饥似渴,最终凭借优异成绩考入西北大学地质系,踏上了石油勘探的征途。为何这位石油英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心系新疆与石油?他的传奇人生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浙江绍兴越城区马山街道,有一个名叫宋家溇的小村庄,它平凡得如同田野间的一粒尘埃,却在1934年孕育出了一位在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宋汉良。那时的中国,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而绍兴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同老槐树根深扎于土,为宋汉良的成长撑起了一片天空。

宋家溇村的景致,是再朴素不过的江南水乡模样。青瓦白墙间,稻田与小河交织,宋汉良的父亲,一位皮肤黝黑、双手布满厚茧的农民,终日躬耕于这片土地,汗水滴落在泥土中,仿佛是对大地最虔诚的祈愿。母亲则是那位总能在炊烟袅袅中,用一双巧手编织家庭温暖的女子,她的笑容,温柔得像是春日里和煦的阳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小汉良自幼便学会了坚韧与勤奋,他的眼神里,总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
夕阳西下,老槐树下,一群白发苍苍的老者围坐一圈,讲述着那些古老传说,英雄豪杰、忠臣义士的故事,如同种子般悄悄在宋汉良心中生根发芽。夜幕降临,煤油灯微弱的光芒下,是母亲轻柔的声音,讲述着《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英雄壮举,那些故事,像是一股股清泉,滋润着他幼小的心灵,让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无限遐想。
村里的学堂,简陋得让人心疼,几间摇摇欲坠的瓦房,几张斑驳的课桌椅,却成了宋汉良梦想起航的地方。老师们虽衣衫褴褛,但眼中闪烁着知识的光芒,他们的教诲,如同春雨般滋润着每一个渴望知识的心田。宋汉良深知,唯有知识,才能成为他走出这片贫瘠土地,改变命运的钥匙。于是,他埋头苦读,成绩斐然,成了学堂里的一颗璀璨明星。

抗日战争图
然而,抗日战争的烽火,无情地撕碎了乡村的宁静,宋汉良亲眼目睹了家园的沦陷,人民的苦难,这一幕幕,如同烙印,深深地刻在他的心上。夜深人静时,他独坐窗前,望着满天星斗,心中暗自发誓:定要用知识报效国家,为民族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0年,年仅16岁的宋汉良,怀揣着对地质学的无限热爱,以优异的成绩踏入了西北大学的门槛。那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府,古朴的校园,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了他追梦的起点。在这里,宋汉良如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清晨,他总是第一个踏入教室,那双专注的眼睛,紧紧跟随老师的每一个动作;课后,图书馆成了他的第二个家,书页翻动的声音,是他最动听的乐章。
1952年1月,宋汉良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不仅是他政治生涯的起点,更是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的誓言。团组织的培养,让他的思想更加成熟,他深知,肩上的担子,不仅仅是学业的压力,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期望。每当夜深,思乡之情便会涌上心头,但他明白,唯有更加努力,才能更好地回报那片养育他的土地。

1954年,宋汉良从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面对祖国的召唤,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新疆,那片广袤无垠、风沙肆虐的戈壁滩。初到新疆,他住的是简陋的帐篷,吃的是粗茶淡饭,但心中那份对石油事业的热爱,却如同戈壁上的胡杨,坚韧不拔。每天,他手持地质锤,肩扛罗盘,怀揣放大镜,穿梭在茫茫戈壁,那身影,在烈日与寒风中,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960年6月,宋汉良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克拉玛依二中区的石油产量突降,危机四伏。宋汉良临危受命,带领技术团队,深入油田,查地层、选样品,对深井岩芯进行细致分析。无数个日夜的奋战,他们终于揭开了产量下降之谜,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一战,不仅稳住了油田的产量,更为克拉玛依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石。宋汉良的名字,也因此在石油系统内传为佳话,但他依旧谦逊如初,心中那份对石油事业的执着,更加坚定。
随后的几年,宋汉良几乎与戈壁滩融为一体,他带领着一支年轻的地质勘探队伍,在恶劣的环境下,一次次挑战极限。那时的新疆,交通闭塞,生活艰苦,但宋汉良从未言弃,他常说:“石油,就藏在这脚下,只要我们用心去寻,定能有所获。”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而来,宋汉良也未能幸免,被下放到农场劳动改造。这对于一位石油科学家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然而,在农场的日子里,他并未沉沦,反而将这段经历视为磨砺意志的宝贵机会。每天,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戴着草帽,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入泥土,他一边挥动着锄头,一边在心中默默钻研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夜晚,煤油灯下,他翻阅着破旧的资料,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如同荒漠中的绿洲,永不干涸。

随着“文革”风暴渐渐平息,国家如一艘在波涛中颠簸许久的巨轮,开始缓缓调整航向,重新聚焦于经济建设与行业发展这片广阔的海域。1971年,对于37岁的宋汉良而言,是命运转折的一年,他如同一位久经风霜的水手,终于得以重返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

此前的动荡岁月,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他的事业发展之舟无情地打翻。但此刻,他带着对石油勘探事业的满腔热爱与执着,迅速投身其中,就像一位迷航者重新找到了北极星。他先后在新疆石油管理局油田研究所生产管理室担任勘探组组长、地质处副处长、处长等职务,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
戈壁滩广袤无垠、荒凉寂寥的土地,成了宋汉良新的战场。他身穿褪色的工装,头戴一顶旧草帽,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执着。他带领勘探团队,不畏艰难险阻,深入戈壁腹地,进行艰苦卓绝的地质勘探。那里的风,像是带着砂纸的利刃,刮在脸上生疼;那里的太阳,如火炉般炙烤着大地。但宋汉良和他的团队,就像一群勇敢的拓荒者,用汗水和智慧,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书写着石油人的传奇。
他提出的勘探方案,如同精准的航海图,基于对地质结构的深入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次次指引着勘探团队找到石油的宝藏。这些方案,为新疆石油产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新疆的石油勘探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他的专业素养和领导能力,就像戈壁滩上的胡杨,坚韧不拔,屹立不倒。

大庆油田老照片
1978年6月,全国石油化学工业系统在大庆召开第二次工业学大庆会议。宋汉良作为新疆石油管理局的代表,踏上了前往大庆的征程。在从乌鲁木齐到西安的两天两夜火车旅途中,他丝毫没有懈怠。卧铺车厢的过道,成了他临时的会议室。他召集新疆参会代表,连续召开两次会议,讨论研究新疆的石油问题。那专注的神情,那激昂的话语,仿佛能点燃每个人心中的火焰。
一到大庆,他又和其他人员一道,对照新疆地质图,夜以继日地赶写关于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的汇报材料。过度的劳累,让他在一次上厕所时,不慎摔倒在卫生间的水泥地上,脑血管疾病如恶魔般突然发作。但病情稍有好转,他便急着出院,再次忘我地投身到工作中。这种对工作的执着和热爱,就像戈壁滩上的梭梭草,即使环境再恶劣,也要顽强地生长。
到了1983年4月,宋汉良担任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他坚决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新疆的科学技术事业。他大力开展科技体制改革,狠抓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安全生产,就像一位精明的工匠,精心雕琢着新疆这块宝贵的玉石。

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他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丰硕成果。那一个个熬夜讨论方案的夜晚,那一次次深入现场的调研,都化作了新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科研产业化的新局面。
1985年10月,宋汉良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他深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是石油勘探取得突破的关键。于是,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地震勘探设备和技术,并安排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交流。在他的推动下,新疆石油管理局的勘探技术如同插上了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他注重培养本土人才,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悉心浇灌着每一棵幼苗。他亲自指导年轻的地质勘探人员,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在他的悉心培养下,一批批优秀的地质勘探人才脱颖而出,为新疆的石油勘探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除了石油勘探领域,宋汉良还积极推动新疆的经济体制改革。他大胆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这些措施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推动了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网图
宋汉良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心系民生。他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有一次,他走进南疆地区的一个农村,看到旱厕苍蝇满天飞,臭气熏天。他眉头紧锁,心中充满了忧虑。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他果断决策,号召全区开展农村厕所改造工程。这一举措如同一股清风,吹散了农村的臭气,提高了农村环境卫生水平,保护了农民的身体健康。
在推动农村厕所改造的过程中,宋汉良深入基层,亲自走访调研。他与农民面对面交流,那亲切的话语,那关切的眼神,让农民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他的这种亲民爱民的形象,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农民们的心田。
还有一次,他的吉普车与一辆同向行驶的毛驴车相遇在一条狭窄的公路上。司机习惯性地按了一下喇叭,却没想到驴车夫是一位憨厚的维吾尔族大叔。听到喇叭声后,大叔回头看了一眼,不小心将毛驴车掉到了路基下。宋汉良一行迅速下车,帮助维吾尔族大叔把毛驴车扶正。大叔连连道歉,说耽误了他们的赶路。宋汉良却歉疚地说:“是我们不对,我们不该按车喇叭,您受惊了,您平安就好。”看到驴车夫的毛驴车坏了,他还按照高于市场价做了现金赔偿。这一幕像一幅温馨的画卷,展现了我国多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

1987年,历史的画卷上,宋汉良以他的远见卓识和非凡胆略,亲手点亮了新疆科技发展的明灯——“加速查明新疆地质矿产资源的综合研究”305项目应运而生,他,便是那位执灯前行的引路人。他深知,新疆的矿产资源,是国家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更是新疆经济腾飞的坚实基石。然而,当时的新疆,地质勘查领域技术落后,人才匮乏,如同一艘在茫茫大海中失去了罗盘的航船,方向难觅。宋汉良,这位勇担重任的领航者,毅然决然地挑起了这副沉甸甸的担子,从项目的蓝图规划到每一个细微之处的落实,他都亲力亲为,如同一位精明的舵手,精心布局,确保航船平稳前行。

筹备之初,宋汉良四处奔波,协调资源,他的身影穿梭于各个部门之间,用诚挚与坚持,赢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同时,他召集了一群怀揣梦想的专家与技术人员,围坐一堂,思想的火花在研讨中碰撞,为项目的实施绘制了一幅科学合理的蓝图。
项目实施的过程,是一场与未知较量的战役。新疆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如同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险峰,挑战着每一个探索者的勇气与智慧。宋汉良,这位无畏的指挥官,面对困难从不退缩,他激励团队:“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让技术的光芒照亮未知的黑暗。”在他的鼓舞下,团队形成了一股不屈不挠、勇于挑战的精神风貌。实验室里,灯火通明,野外勘查现场,风餐露宿,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关,他们常常连续数日不眠不休,那份执着,如同荒漠中顽强生长的胡杨,坚韧不拔。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地质数据处理与分析这一关键环节,当时的技术手段如同钝器,难以满足项目的需求。宋汉良鼓励团队:“我们要做那把锋利的剑,斩断前路的荆棘。”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改进,一套适合新疆地质特点的数据处理系统应运而生,如同为勘查工作插上了一双翅膀,效率与准确性大幅提升。

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为新疆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更为全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贡献了宝贵的经验。宋汉良,这位“科技兴新”的领军人物,他的名字,如同烙印,深深镌刻在新疆科技事业的丰碑上。
宋汉良的视野,从未局限于眼前。他深知,全球化的浪潮中,闭关锁国只会让差距越拉越大。于是,他亲自率队,远赴海外,考察学习,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国际上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国外的专家讲解时,他侧耳倾听,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操作流程演示时,他目不转睛,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环节。同时,他敞开怀抱,邀请国外的专家与技术人员来新疆交流合作,学术讲座、技术研讨会接连不断,为新疆的科技人员搭建了一座通往世界先进水平的桥梁。
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是宋汉良心中的另一份牵挂。他深知,科技若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便如同空中楼阁,虚无缥缈。他深入企业、农村,脚踏实地,了解需求,提供方案,如同一位辛勤的园丁,用心浇灌着每一颗科技的种子,期待着它们开花结果。新的勘查技术应用于实践,矿产资源的勘查成功率显著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让农田里长出了金黄的希望,农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然而,岁月不饶人,长期的劳累让宋汉良的身体每况愈下。1994年,他不得不带职休养,但他的心,却从未离开过新疆。病榻之上,他依然心系那片他奋斗过的土地,书信、电话成了他连接新疆的纽带。每当听到新疆取得的新成就,他的眼中便闪烁着光芒,那是欣慰,那是自豪。
2000年10月3日,一个让人心痛的日子,宋汉良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念念不忘的仍是新疆:“新疆要大富……石油要大上……”这简短的话语,如同他一生的写照,饱含着对新疆石油事业的深情,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忠诚与担当。

宋汉良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新疆的石油工业和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我们正需要这种精神来推动沿线地区的繁荣与发展。那我们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新时代的丝绸之路注入新的活力?宋汉良的故事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你的心中是否也有一位像宋汉良这样的英雄?欢迎留言分享,让我们一起探讨新时代的丝绸之路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