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三伏天”,没有空调是如何度过的?为何感觉不怎么热

万事浮华 2024-07-25 17:52:59

三伏天里,每天的气温都是三十六、七度,真不敢想象这要是没有空调还怎么过?

然而,有不少人都很好奇,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家里根本就没有空调,甚至连电扇也没有。

但为什么总觉得那个时候没有这么热呢?到底是人变了?还是环境变了呢?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钱江晚报】,具体链接赘述在文章结尾,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夏日的记忆

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夏季的"老三样"——蒲扇、竹床和蚊帐,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消暑利器。

蒲扇不仅能扇风降温,还能驱赶烦人的蚊子。竹床更是夏日里的多功能"神器",白天可以在上面玩耍,午后洗个凉水澡后躺在上面小憩,晚上则成为全家人聊天听故事的温馨场所。

树荫下的乘凉,是那个时代最自然、最惬意的避暑方式。村庄后面的小树林成为人们避暑的首选之地。高大的树木枝繁叶茂,一棵树下就能容纳十几个人乘凉。

午饭过后,人们纷纷搬着椅子、带着凉席聚集在树下。老人们聊着家长里短,年轻人打牌消磨时光,孩子们则不愿意睡午觉,在树林间追逐嬉戏,捉蜻蜓、抓蚂蚱、寻找蝈蝈。

这样的场景,也成了我们记忆中的夏日里最生动、最温馨的画面。

那时候,根本没有什么空调、电扇,炎热的午后,有人口渴,就会去老井里打水喝,冰凉甘甜的井水瞬间驱散了暑气。

人们还会把西瓜放在井里冰着,等到吃的时候,那清凉爽口的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老人们更是个个有妙招,用湿毛巾搭在脖子上降温,简单而有效。这些看似朴素的方法,却蕴含着人们的智慧结晶。

儿时的夏日生活,不像现在这样让人烦躁和愁苦,好像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写作不易,希望各位观众老爷理解,每天作者写作超过12小时,收益只有50多块,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就是能为了多几块收益,希望不要再骂了,希望观众老爷理解。)

孩子们整天泡在水塘里,或者聚集在河边玩耍。直到太阳西斜,才依依不舍地回家。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那份单纯的快乐却是现在的孩子们难以体会的。正如许多人感叹的那样:"虽然穷,但很热闹,很开心。"

等到夜幕降临,气温虽有所下降,不过天气却闷热依旧。此时,院子和晒粮食的场院就会成为大家的避暑圣地。院子里的老桐树带来阵阵凉风,为夜晚增添了几分凉意。

吃过晚饭,全家人带着凉席和蒲扇铺在院子里的凉床上。老人给孩子讲故事,孩子们则仰望星空,寻找北斗七星。一家人边吃着冰镇西瓜,边聊天,慢慢入眠。这样的夜晚,虽然没有空调,却充满了温馨和惬意。

父母用蒲扇给孩子扇风助眠,微风拂面,星光点点,这样的夜晚美好得让人难以忘怀。

有些富裕的家庭还会把电视机搬到外面,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享受着夜晚的凉爽。搭个床,绑上蚊帐,躺在床上看星星,这样的夏夜时光,成为了多少人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消暑也有妙招

那个年代的消暑物件,虽然简单,却各有特色。芭蕉扇、折叠扇、麦草帘、各种席子,都是常见的降温工具。当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必备一张凉席,小孩子肉嫩,经常睡个午觉就被压的身上全是红印子,出去玩还被小伙伴们笑话。

农家的智慧在夏日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有些人家会在房顶上装黑色水桶晒水,既节能又利用了太阳能。种植葡萄藤和爬山虎不仅能遮阳,还能美化环境。有的人家门前挂湿布帘,既能降温又能防尘。

人们还会在白天用大盆晒水,晒一整天,到了晚上正好用来洗澡。

不过对小孩子来说,夏日最难忘的莫过于那些“童年美食”,那时候冰棍便宜的让人难以置信,白糖棒冰只要2分钱,奶油雪糕4分钱,汽水1毛钱。

最受欢迎的是塑料袋里装的冰棍,冻得硬邦邦的,化出的水甜滋滋的。这些美食不仅解暑,更承载了一代人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然而,夏天对于农民来说并非全是悠闲时光。三伏天的"双抢"是一年中最辛苦的时期。即便是最热的下午两点,生产队的社员们也要出工。在一个月内,他们要完成收割早稻和种植晚稻的任务,争取在立秋前完成以避免减产。

尽管条件艰苦,天热生痱子,天冷生冻疮,但人们依然坚持劳作,用汗水浇灌希望。

那么,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人们并不觉得天气特别炎热呢?

为什么以前的夏天不觉得热?

这与当时的住房环境、农村环境和人们的心态都有密切关系。

首先,住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房子多是土砖瓦房,房子高大,青瓦能吸热,房子里有很多通风的洞,自然凉快。

现在的楼房就像蒸笼一样,除了窗户外几乎密不透风。过去的房子可以说是"冬暖夏凉",周围没有那么多硬化的路面,树木成荫,自然形成了良好的降温环境。

其次,农村的整体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农村,树木茂密,房前屋后都是土层,到处是水塘和小河,这些都是天然的"空调"。家家户户都有水井、菜园和果园,空气湿润,自然凉爽。

而现在,很多地方的水塘已经干涸或变成了臭水沟,小河也干涸了。混凝土的硬化、树木的砍伐、河水的干涸,加上工厂企业的增多,空调和汽车的普及,都使得现在的环境变得越来越炎热。只有那些深山老林中的农村,至今仍保持着凉爽宜人的环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心态的变化。

在过去,人们习惯了在烈日下劳作,靠人力完成各种农活,身体素质普遍较好,对寒暑的抵抗能力也更强。

现在的生活条件虽然好了,但人们的身体素质反而下降了,稍微热一点就受不了,必须要吹空调或风扇。

此外,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的心态也变得更加烦躁,心理上更容易感到炎热。正所谓"心静自然凉",过去的人们虽然物质条件不如现在,但心态更加平和,因此对炎热的感受也就没那么强烈。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年代,风扇已经开始进入一些家庭。虽然数量不多,但那时的风扇风力强劲,耐用性好,往往能用上一二十年。有些家庭在客厅安装大吊扇,呼呼地吹着风,给炎热的夏天带来一丝凉意。

后来,空调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模式。

如今,当我们享受着空调带来的凉爽时,也不禁怀念起那段逝去的岁月。那时的夏天,虽然艰苦,但却充满了欢声笑语;虽然炎热,但人们的心却是凉爽的。或许,真正的凉爽不在于外在的温度,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参考资料

钱江晚报:

上观新闻:

0 阅读:1

万事浮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