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无数次的深度访谈中,我总会抛出那个直击人心的问题:"你和身边人聊过更年期吗?"
提及北大第一医院的金鸿雁大夫时,她的观点振聋发聩——对更年期避而不谈,不是源于羞耻,而是长久以来的集体忽视。

这种忽视如同一张无形的网,牢牢困住了无数女性:一方面,她们早已习惯将身体的不适与情绪的波澜默默吞咽;另一方面,外界既缺乏感同身受的倾听,更难给出切实有效的回应。
51岁的豆豆是我重点采访对象。这位刚刚退休的职场女性,曾试着向身边人倾诉更年期的困扰:
办公室里,她和女同事互相抱怨关节酸痛、情绪起伏;回到家中,体贴的丈夫会主动为她寻找理疗大夫,女儿也能理解这是更年期的正常反应。然而,这些回应却像轻飘飘的羽毛,无法缓解她的痛苦。

"告诉我这是更年期又如何?我该怎么摆脱这些折磨?"
豆豆的质问道出了无数女性的心声。即便医生明确指出需要通过干预激素水平改善症状,但长达两到三个月的见效周期,对于仍在职场冲锋陷阵、在家庭承担重任的她们而言,无异于一场漫长的煎熬。
当希望一次次落空,又缺乏持续的鼓励与支持,许多人只能无奈选择放弃治疗。

以70后、75后为代表的新一代更年期女性,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她们凭借自身努力走出困境,在事业上独当一面,坚信凭借顽强意志能战胜一切。
但更年期却像一记重锤,无情击碎了她们的骄傲。那位在超市门口因关节剧痛无法起身的大学教师,从农村一路拼搏成为高校骨干,却在更年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曾经的职场强者,面对身体的衰退与情绪的失控,内心的挫败感难以言表。更令人痛心的是,家庭的漠视、工作的压力,加上她不愿展露脆弱的性格,让她独自在痛苦中挣扎。
豆豆的经历同样令人唏嘘。48岁时,失眠就已悄然侵袭她的生活。此后三年间,即便在没有升职的情况下,她依然主动承担大量额外工作。直到身体发出强烈警告,她在办公室再也无法支撑,冲进医院住院治疗。

即便如此,出院后她仍执意重返岗位,试图弥补落下的工作。 "周末我再加班把工作补完。"
这句朴素的话语背后,是她对自我价值丧失的深深恐惧。最终在经历痛苦的抉择后,她选择辞职。然而离开职场的半年多时间里,她整日以泪洗面,难以走出人生的迷茫。小小的更年期,成为了撕开这代女性人生价值观的利刃。

在职场的钢铁森林里,更年期女性正经历着一场无声的困境——病假难题。在北京阮祥燕大夫的门诊室里,我无数次目睹女性们的无奈与挣扎。
不同于肺部结节、乳腺疾病等能用影像清晰呈现的病症,更年期带来的潮热、失眠、情绪崩溃,如同无形的幽灵,只有患者独自承受着切肤之痛。

“能不能休假,全看领导的理解。”
金鸿雁大夫的这句话,道出了无数职场女性的辛酸。当面对检查指标相对正常的病历,男性领导往往难以共情,一句“你看起来好好的,为何不能工作”,轻易否定了她们的痛苦;而即便同为女性领导,也可能因个体差异,抛出“我也经历过更年期,怎么没你这么严重”的质疑。
这种缺乏理解的回应,将更年期女性推向更艰难的境地。
在多重压力的夹击下,她们陷入了恶性循环。无法获得充分休息,使得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情绪濒临崩溃;而工作表现的下滑,又加剧了焦虑与自我认同感的丧失。
在家庭与职场的双重责任中,她们既要强撑着完成工作任务,又要独自消化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折磨。

这不仅是个人的健康危机,更是社会认知与职场环境共同造成的困局。更年期的症状或许无形,但带来的痛苦却真实可感。
在追求效率与成果的职场文化中,女性的身心健康常被置于次要位置。当整个社会依然对更年期缺乏科学认知,当职场未能建立起包容的关怀机制,这些默默承受痛苦的女性,只能在困境中艰难前行。
打破偏见,给予理解与支持,让更年期女性在职场中不再孤立无援,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
文本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