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这个家族把“分散配置”玩明白了

书兰聊历史 2023-03-07 00:18:11

前言:古人云,没有千年的王朝,只有千年的世家。这里面的道理在于世家大族往往将家族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在世家子弟看来,不管王朝怎么更迭,只要他们的家族势力尚存,他们照样可以兴旺发达,而一旦没有了家族势力支持,他们就如同无根的浮萍。那么,世家大族如何在王朝更迭时保住自身利益呢?这个时候站队就很重要了。

一般家族人才有限,只能凭眼光来择一主而事,赌对了就水涨船高,赌错了就赔光老本。世家大族往往不缺人才,他们习惯多方投资,分散配置,这样的话,就不会像一般家族那样“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即使某个注下错了,但是只有有一个注下对了,家族就垮不了。比如东汉末年的乱世,像颖川荀氏等世家大族均是多头投资。不过要说当时哪个家族在这方面做得最牛,无疑还是琅琊诸葛氏。

琅玡诸葛氏的郡望

一、琅琊有诸葛,汉末大分家

1、崇法学儒的诸葛家族

琅琊诸葛氏可追溯至汉元帝时期的诸葛丰,史载他们家原本姓“葛”,只因从琅琊郡的诸县迁徙到了同郡的阳都县,而阳都县本地是有一个葛氏家族的。时人为了以示区分,便称他们家为诸葛家族。久而久之,他们家也就改姓诸葛了。话说诸葛丰是个人物,他以“通经”入仕,出任俸百石的郡文学之职,掌一郡之教育,是典型的儒者。然而他为人刚正不阿,执法甚严,又像是法家人物,这种“外儒内法”的味道在当时还是很受欢迎的。

想当初汉武帝虽说搞了一出“独尊儒术”,但是依然重用桑弘羊等法家弟子,汉宣帝亦是一样,惯以儒法并用,从汉武帝到汉宣帝,朝堂上主要演绎的就是文法吏和儒生之间的斗争史。诸葛丰的做派很快被时任“三公”之一的贡禹所欣赏,在他的帮助下,直接来了个华丽大转身,入京担任六百石的侍御使。后来,诸葛丰又因表现优异被汉元帝破格提拔为两千石的司隶校尉。

西汉司隶校尉辖区

这个官职是汉武帝当初为了加强京畿及周边地区的治安,以及纠察京畿百官和贵戚所设,职权很大。诸葛丰任职之初即有实绩,被汉元帝授予持节之权,等于说拥有了一把尚方宝剑,实乃如虎添翼。当时权贵中传着一句“间何阔,逢诸葛”,意思是说因诸葛丰常检举他们,导致他们动不动就很长时间见不上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受不了诸葛丰的严苛而跑到汉元帝面前告状,“三人成虎”的情形出现了。

当时有个叫许章(许皇后的娘家人)的外戚多有不法之事,诸葛丰在掌握相关证据后准备捉拿他,结果他跑到宫中“恶人先告状”。让诸葛丰没想到的是,汉元帝竟然“不辨是非”,于是他愤愤不平地上疏请求退休,那个倔劲直接把汉元帝惹毛了,最终一步步被贬为庶民。汉元帝这个人,一向柔仁好儒,诸葛丰在习儒之外又崇法,两人裹不到一起去也是情理之中。话说诸葛的思想形态必然会对后世子孙产生影响。

诸葛丰像

2、乱世之下的各奔东西

诸葛丰死后,琅琊诸葛氏经过六七代人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累世为官的地方大族。东汉末年,诸葛丰的七世孙诸葛珪出任六百石的泰山郡丞,六百石或许不算什么,可他胜在年轻,如果不出什么差错的话,他在40岁左右升上两千石是很有可能的,然而他英年早逝,他的所有抱负只能寄托在他那3个未成年的儿子身上了。大家族的好处便在于兄弟之间总能有个帮衬,诸葛珪死后,其弟诸葛玄承担起了抚养侄子们的责任。

头几年,琅玡一带的社会秩序还比较稳定,即使是声势浩大的黄巾之乱,也没有让此地遭到什么破坏,作为阳都大族的诸葛氏,依然可以享受安定的耕读生活。公元193年,曹操打着为父报仇的旗号率军攻打徐州陶谦,大军所经之地动辄被其屠城,正所谓“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琅玡郡亦未能免祸,诸葛玄见此情形,对家族安危十分担心,遂动起了外出避乱的念头。

曹操攻打陶谦

恰好这个时候,实力雄厚的袁术给诸葛玄递上了橄榄枝,而且一出手就是两千石的豫章太守,诸葛玄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他便带着3个侄子中年龄较小的2个到豫章任职。不料豫章也不得安宁,荆州的刘表无时无刻不想着和袁术争夺豫章的控制权。如果只是诸葛玄自己一个人,倒还好说,可还有两个侄子在身边,那就容不得有什么闪失了。于是诸葛玄又带着侄子们到荆州投奔了关系还算不错的刘表,不当那个架在火炉上烤的豫章太守了。

或许是因为饱受奔波之苦,诸葛玄到荆州没两年也像其兄那般英年早逝了,他那未及弱冠的侄子诸葛亮只得在荆州南阳躬耕陇亩。因诸葛玄南下时,其大侄子诸葛瑾已成年,有自己的想法,铁了心要留在老家奉养继母,诸葛玄便遵从了诸葛瑾的意愿。结果第二年的形势更加糟糕,诸葛瑾只得舍弃家业,带着继母等人南下避乱,或许是因为到荆州的路过于遥远,他把目的地定在了江东。

诸葛玄在豫章需要面对的形势

二、诸葛龙虎狗,三家为冠盖

1、龙虎兄弟奋斗在蜀吴

诸葛玄不愧是大家族出来的,他到荆州之后积极拓展人脉,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时光为侄子们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当时的荆州看似是刘表的,实则是刘表和一众荆州世家组成的联盟在统治,世家之中又属蔡氏、蒯氏、庞氏和黄氏等家族的实力最为雄厚,这些世家通过联姻结成了一张强大的势力网,比如蔡氏家主蔡瑁的两个姐姐分别嫁给刘表和黄氏家主黄承彦。聪明的诸葛玄亦通过联姻将他们诸葛氏也织入了这张大网中。

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在诸葛玄的主持下,分别嫁给了蒯氏家主蒯良的侄子蒯祺和庞氏代表人物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至于诸葛亮本人则成为了黄承彦的女婿,相当于说诸葛亮和刘表、蔡瑁、蒯良、庞德公、黄承彦等荆州实力派人物之间均能扯上亲戚关系。有句话叫做,关系到位,事情也就到位了,倘若不是庞德公等人为诸葛亮扬名,刘备亦不会得知南阳有一诸葛亮,更不会三顾茅庐成就一出“隆中对”。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隆中对”之战略规划

刘备自从有了诸葛亮的辅佐,事业立马有了转变,从一个寄人篱下的落魄“皇叔”一步步地变成了三分天下而有其一的蜀汉皇帝。出于对诸葛亮的信任,刘备在临终前将自己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和兴复汉室的大业都托付给了他。诸葛亮亦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他儒法并用,将蜀汉治理得还算不错,用自己的半生年华诠释了什么才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工作忙碌之余并未忘记身在江东的兄长诸葛瑾。

夷陵之战前,孙刘两家来往较多,诸葛亮曾到过江东拜见孙权,诸葛瑾亦曾出使过蜀汉,但是兄弟二人从来都是公私分明,不做那种君子欺于暗室的事情,比如孙权曾有意让诸葛瑾劝诸葛亮改投自家阵营,诸葛瑾对此表示了拒绝,他表示诸葛亮不会叛主,自己亦不会。诸葛瑾的忠心换来的是孙权的重用,他在东吴建立之初被任命为仅次于陆逊的左都护、大将军。值得一提的是,其子诸葛恪后来一度出任东吴丞相,权势滔天。

诸葛恪北伐

2、功狗在魏不为司马氏屈

但凡世家大族,不管形势再怎么危急,家族的大本营也不会轻易舍弃的,比如后来的永嘉南渡,很多世家大族都在南渡之前安排一部分族人留守老家,看护田产和祖坟等。琅玡诸葛氏亦不例外,就在诸葛亮和诸葛瑾两家在蜀吴混得风生水起之时,留守老家的族人中有一诸葛诞(诸葛亮的族弟)出仕曹魏,并且逐渐成为曹魏的铁杆支持者。适逢司马氏和曹氏争权,他义无反顾地支持曹氏。

他以扬州刺史之职镇守重镇寿春,帮助曹爽削弱司马氏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时人称他为曹魏之狗,此“狗”并非贬义,指的是功勋卓著之大将,是为“功狗”,而他的两个族兄诸葛亮和诸葛瑾则分别被对应称为蜀汉之龙和东吴之虎。高平陵之变后,曹爽败亡,支持曹爽的夏侯玄等重臣亦随之被司马氏清除。作为夏侯玄老朋友的他不免产生浓郁的危机感,偏偏司马氏这个时候又打算剥夺他的军权,让他回朝出任司空。

诸葛龙虎狗

诸葛诞由此爆发了,他动员麾下10万兵马发起了“淮南三叛”中的最后一叛。掌权的司马昭深知其战力之强,丝毫不敢大意,亲自统率各路大军围剿他。诸葛诞好歹是沙场宿将,自然知道自己的胜算并不大,于是让儿子诸葛靓到东吴求援,结果还是寡不敌众,用自己的生命在曹魏的篇章上写下了“忠义”二字。在他死后,他麾下有数百将士被司马昭所俘,无论司马昭怎么逼降,都无一人投降,可见诸葛诞的为人相当不错。

要说司马氏真的是诸葛氏的克星,除诸葛诞的事情外,诸葛亮多次北伐被司马懿所阻,诸葛恪北伐又被司马师和司马孚所败。可谁又知道这两家竟然还有姻亲关系,早在司马懿当权的时候,他为了让诸葛诞成为司马氏的支持者,便让自己的三子司马伷(后封琅玡王)娶了诸葛诞的女儿为妻,而这个司马伷又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亲祖父,这就为诸葛氏在司马氏当道时期的发展留下了一线生机。

诸葛诞PK司马氏

结语

司马氏一统天下后,早前到江东求援的诸葛靓回到北方,他以终身不仕晋朝而赢得了广泛赞虞。不过他的两个儿子却在东晋混得还算不错,都受到了司马睿的赏识与重用,其长子诸葛颐先是给琅琊王司马昱(司马睿的幼子,后来的简文帝)担任国相,后又升为“九卿”之一的太常卿,其幼子诸葛恢先任会稽内史,后升中书令、尚书令等职,并在晋成帝司马衍(司马睿之孙)病逝后,奉诏辅政。

东晋末年,琅玡诸葛氏不出意外地沦为了次等士族,族中子弟甚至需要混迹于北府兵中来通过军功谋前程,比如后来和刘裕一起灭掉桓楚的北府兵将领诸葛长民,他在刘裕掌权后图谋不轨,结果导致他这一支被刘裕给灭了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们多崇尚虚妄的玄学,像琅玡诸葛氏这种崇法习儒的家族,自然不被主流文化所容,衰败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不过琅玡诸葛氏仅凭诸葛亮一人都足以让人竖大拇指了。

参考文献:

《汉书》

《晋书》

《三国志》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