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事对小米的国内影响只是短期议题,长期的议题是在国际产业中,小米更应该实事求是,奉行驾乘生命至上原则,收敛技术的边界。
本文转载作者| 王英良
3月29日晚,一辆汽车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据此前曝光于网络的视频及图片显示,车辆在撞上高速公路中间护栏后起火燃烧。在原视频下方评论中,有自称车乘人员家属的网友表示,当晚车辆遇到修路撞击护栏导致车门锁死,电池爆燃,致车上三人被烧死。事故车辆制造商小米表示,司机在高速公路上以每小时116公里的速度行驶时,启用了该公司的“NOA智能辅助”驾驶,汽车在以这样的速度行驶时遇到了一个路障,因为部分道路正在维修,车辆被分流到另一条车道上后发生车祸。这一事件讨论的热度目前依然持续,但无论是小米官方还是社会舆论基本是“就事论事”,鲜有考虑这一事件带来的国际影响以及可能的消极外溢。
此事可以说是中国汽车工业智能升级过程的一个悲剧,也是一个警钟。事故车辆属于新能源汽车(小米SU7标准版),按官方的说法,该型号车配备的是73.6kWh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自2024年6月起采用双供应商体系,由比亚迪、宁德时代分别供货。回顾小米汽车,其短期内崛起主要建立在中国国内两个巨型产业基础之上,即中国在全球独树一帜的汽配产业,这包含了占据优势的锂电生产全球链路,以及中国迅速崛起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美国政府不断扩大对华关税压力下,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受到较大的压制,而生产新的有竞争力的大宗出口商品成为中国获取外贸利益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汽车厂商(诸如比亚迪、“蔚”“小”“理”等)的规模化电车生产和出口,就成为中国大宗类出口商品的新势力。这一出口热度在新冠疫情后表现为“迸发”态势,极大地支撑了中国外贸经济转型,也是中国塑造外贸比较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
电动车的崛起,逆转了中国汽车工业长期以合资车为主营模式和向外资车企缴纳专利费的历史,开启了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和工业体系的积极探索历程。电动车的强劲生产力和出口体量是中国工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的核心保障。然而,电动车虽然规避了中国在车载芯片以及底盘设计方面的能力不足问题,看似开辟了一条新的赛道,但电池的安全性和智能驾驶的可靠性却一直饱受市场诟病。部分迷信宣传、信赖电子和网络自动化的买家更是尝试将己方安危交付在不稳定、不可靠和高风险的“智驾系统”上。投机意味着风险,一系列的悲剧令人唏嘘。
由于激烈的同业竞争,各类车企负责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对汽车的商业宣传中,精致PPT设计的商业语言难免夸张甚至虚假,将“未来”定义为“现实”,将“前景”挪为“现状”。这一宣传的动机不仅来自对销量利益的最大追求,而且中国新能源车在功能高度雷同的背景下,企业负责人必须自信、斩钉截铁地宣扬旗下品牌汽车的“卓越性能”,才能获得更广泛的市场信任。然而实际的安全漏洞使再华丽的演说都流于空洞,毕竟现实是检验汽车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唯一标准。
在全球化时代,国别消息就是国际消息,一国产业的“事故”也是人类产业探索的悲剧。这个逻辑对此前发生“智驾”事故的特斯拉同样适用。小米事故发生后,从国内不断在自媒体和主流媒体上发出的谴责和质疑来看,局面是消极的,同时在国外,一系列全球主流媒体舆论在质疑小米,而小米尚未形成覆盖全球的公关能力和本事。当然,在人命关天的事务上,小米如果能够尊重朴素的人性和提供同理心的情绪价值,坦诚面对事实,将悲痛化为提升汽车产业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发展,这一事件就有其历史性意义。这个议题并非是企业传统公关的内容,而是对中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使命的敬畏。
小米汽车是做出海业务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天有不测风云,在人类所有的推动工业进步和技术的突破中,均可能出现各类的事故,这尽管看上去是一个概率性问题,但实际上是一个实然性议题。
在历史上,产业发展的进程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如1969年3月首飞的协和式客机,这一款飞机能在1.8万米的高空以2.02倍音速巡航,生产制造具备一定的革命性。在研制过程中发现,超音速客机在空气动力学、飞行控制系统、发动机等方面的技术难度都超过了预期,过分依靠当时既有技术难以达到预定的性能指标,所以协和飞机的发展过程中也研究、应用了许多新技术,代表了上世纪60年代欧洲航空技术的最高水平,对以后的民航客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协和飞机的研制时间也因此大大延长。2000年,协和飞机发生了其营运生涯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灾难性事故——法国航空4590号班机空难,导致旅客对其信心大减,之后的9•11事件又使国际民航业陷入危机。受种种因素影响,英航和法航决定协和飞机执行完2003年10月23日的最后一次商业飞行后终止服务,并于同年11月26日完成“退役”航班后结束其27年的商业飞行生涯。从这里看得出,一个有影响力的事故,可能使一个原本具有相当前景的产业出现夭折,负面环境就在无形中塑造,不利于企业的舆论和怨恨就在成势。
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电动汽车生产能力,当然这并不等于其他国家就不能生产。比如,在电池技术上,美国的电池技术(全美拥有大量的跨国公司实验室以及能源部实验室)并不逊色于中国,但是美国并不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主要原因不仅有美国在涉电池金属矿业领域存在弱势,也同美国的消费习惯和能源结构有关联。日本在电池技术上同样不弱,但并不把电动车作为主攻方向,因为主要考虑到电池的高污染性和难以回收性等,其生产主要以油电混动为主,兼顾发展氢动力汽车。尽管丰田高层也认识到了电动汽车的市场前景,但在具体产业落地上始终存在纠结。在高续航、智能化领域,丰田相当有建树,而韩国企业如现代汽车,同样倾向于混动系列,其中在电池包方向上与中国合作紧密。韩日汽车并不会像中国市场那样对智能化如此推崇。中国目前是全球最推崇智能化驾驶的国家,尽管安全责任第一人是驾驶员,但车企释放的概念和警示必须足够清晰。
在电池不断突破高能量密度和高储能的背景下,智能化就成为各类卖家的噱头。目前的智能化依然无法完全脱离人工控制,需要人机互动。而小米等企业对这一领域的宣传,不仅因为企业家个人的人设而无形中增加了市场对其信任,同时,中国国内AI产业因Deepseek的横空出世以及各类机器人的精彩“表演”也使不少年轻人更加相信国内AI的成熟度。这种信任存在一定的非理性,比如在笔者看来,Deepseek尽管依靠存量大的模型训练,能够对输入文字展开一定的感知和预测,但在国际事务议题上的演绎能力,基本只够该专业本科生或初学者水准,还难以定义为具备强可靠性和逻辑说服力,互动的结果可以参考,但绝对不值得迷信,更不能作为行事准则。“智驾”是人工智能与汽车工业的结合,在技术整体不成熟、缺少主动感知和风险预判以及交通本身具有复杂性的现实下,车企对车载人工智能系统的实际运用和边界更不能含糊其辞。
小米的撞燃事件尽管还需要公权部门出具权威结果定论,但基本问题脉络是清晰的,即乘客将己方的安全托付于智驾算法上,在车辆应急应难上,小米的可靠性存在不确定和不稳定。这一事件对小米影响是消极的,如小米的市值出现大面缩水,这个可能只是短期的议题,长期的议题是在国际产业中,小米更应该实事求是,奉行驾乘生命至上原则,收敛技术的边界。如果这一事件是发生在美国或欧洲,小米或由此面临巨额的罚款、大量同类型汽车召回、漫长的诉讼甚至是禁售令,这不是危言耸听。如果不能从产业竞争的基础上塑造中国车企的高可靠性,不以敬畏之心看待乘客生命的安全,那在国内新闻热度消停后,潜在的危机也会在国外酝酿。在当前主要工业国家展开关税等的激烈竞争背景下,任何的风吹草动和事故都可能被“政治化”甚至“安全化”,在那样的局面下,小米要面对的就不大可能像是国内这样相对简单的民事追责逻辑,而是来自竞争对手、利益受损者和主权国家执法部门的联合施压,甚至以一个企业来抗衡一外国政府,那时候的小米是否做好准备?
小米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后起之秀,我曾到上海好几家小米专卖店看过它上市的所有车型,的确展现出了工业之美。尽管外形有高度模仿保时捷经典车型的痕迹,但这依然不减损其是中国国产电动跑车之“最”的现实。我更加关心的是,这一事件能否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大跃进”长个教训。毕竟,在激烈的全球产业竞争中,在国际层面任何企业所能动员的力量肯定会弱于国内,政商关系不同、对手不同、环境不同,但质量在哪里都是企业的生命线,这个是全球产业通行的“铁律”。在这一点上,容不得半点“公关”侥幸和“造势”覆盖,必须实事求是,做足安全功课。所有中国汽车工业管理层须要铭记鲜血生命代价得来的惨痛教训,收敛对智能驾驶无约束自由裁量权的“浮夸”风。毕竟,中国本土企业家风光通常不过三十年,但你们有历史的责任在肩。
愿逝者安息!愿社会更多反思工业进程中人的安全议题,重塑人对“物”与“技”的理性思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