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尼克松是历史上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可以说他亲手打破了中美之间的冰障。
正因如此,尼克松一直被称为中国的“老朋友”,他和周总理的握手,更是被称赞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位中美关系的破冰者,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却发出了一个感叹:后悔当初访问中国。
那么,尼克松为何会这么说呢?
中美破冰
在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已步入人生暮年,这位因水门事件黯然下台的总统,其政治生涯充满波折。
回首往昔,尼克松一生功绩寥寥,而1972 年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无疑成为他政治履历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尼克松竟流露出对当初访华决定的后悔之意。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故事要回溯到 1969 年,彼时的美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冷战格局下,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进入白热化阶段,苏联在军事、科技等领域迅速崛起,对美国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让美国需要在全球范围内与苏联展开激烈的地缘政治博弈。
与此同时,日本和欧盟在经济领域的崛起势头也令美国深感不安。
美国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制定经济政策,以应对来自日本和欧盟的竞争压力,试图维持自身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更为棘手的是,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无法自拔,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不仅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引发了国内民众的强烈反战情绪。
无数美国青年在越南战场上丧生,家庭支离破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美国政府面临着来自国内舆论和民众的巨大压力,急需寻找一条摆脱越战困境的出路。
在这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国际局势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 —— 中苏关系出现了巨大裂痕。
1969 年的珍宝岛冲突,震惊了整个世界,中苏两国军队在边境地区发生激烈交火,两国关系降至冰点。
这一事件让美国总统尼克松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改变国际战略格局的契机。
尼克松心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缓和中美关系,寻找新的盟友,毕竟,在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中,“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这一古老的外交智慧依然适用。
对美国而言,这个做法完全是多赢,从战略层面来看,与中国缓和关系,能够有效制衡苏联的势力扩张。
在冷战对峙的格局下,中美苏三国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战略三角关系。
如果美国能够与中国改善关系,将使苏联面临两线作战的潜在威胁,从而分散苏联的战略资源,减轻美国在冷战对抗中的压力。
这对于美国在全球战略布局中重新占据主动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除了共同对抗苏联这一战略考量外,美国还有着其他的 “小心思”。
当时,中国作为越南的有力后盾,为越南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和军事支持。美国深知,若能缓和与中国的关系,或许可以在越战问题上获得转机。
通过与中国的接触和沟通,美国有可能促使中国减少对越南的支持,从而为美国从越战泥潭中脱身创造有利条件。
此外,美国还企图利用中美关系的缓和,打压已经在经济上崭露头角且逐渐有了 “独立心思” 的日本。
美国认为,通过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可以在亚洲地区重新调整经济和政治格局,对日本形成一定的制衡。
也就是让日本意识到,美国在亚洲拥有更广泛的战略选择,从而迫使日本在经济和外交政策上更加紧密地追随美国,堪称一举三得。
就这样,经过一系列的外交试探和秘密沟通,1972 年 2 月,尼克松终于踏上了前往中国的历史性旅程。
当尼克松乘坐的专机抵达北京机场时,他走下舷梯,与前来迎接的周恩来总理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这一握手,不仅打破了中美两国长期以来的隔绝状态,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也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悔的尼克松
那么,尼克松为何后面感到后悔了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中国脱离了他的掌控.
一开始美国和尼克松是想通过与中国缓和关系,形成对苏联的战略牵制当,中国在与美国接触合作的过程中,始终坚守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中国明确表态,合作是基于平等互利、共同应对国际挑战的基础,绝无成为美国附庸的可能。
中国坚定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国际事务中秉持着自己的立场,不会对美国的指令言听计从,这种独立自主的态度,或许与尼克松政府最初设想的 “可控合作” 存在偏差。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在 1978 年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此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如同雨后春笋般迅猛提升,在经济领域,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吸引外资,发展制造业,逐步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国的快速崛起,使得美国逐渐意识到,这个曾经被视为可利用的合作伙伴,正一步步成长为其在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等多领域的强劲对手。
几十年间,中国各方面实力呈几何式增长,甚至在部分领域展现出超越美国的潜力,这无疑让尼克松深感自己当初的决策似乎 “养虎为患”,后悔之情油然而生。
另外,不得不提及的是尼克松因 “水门事件” 而下台这一重大变故。
“水门事件” 曝光后,尼克松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危机,最终不得不辞去总统职务,尼克松或许会设想,如果当初没有做出访华的决策,其国内政策走向是否会发生改变。
访华这一外交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国内大量的关注和资源,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分散了政府应对国内事务的精力。
尼克松或许会思考,若没有访华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他是否能够更专注于国内事务,避免陷入 “水门事件” 这样的政治漩涡,从而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
这种对政治生涯走向的假设性反思,也成为他后悔访华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参考信源:
上观新闻 “改变世界的一周” · 舆情 | 尼克松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