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VS武周:两个改革者的结果的天差地别

天降神话 2025-02-15 21:52:06

汉代外戚集团并非仅仅是“皇权依附”,而是经过一番精心构建才得以形成的,它是一个具有相对较为复杂结构的政治附属体系。

王莽的崛起途径揭示了外戚干预朝政的最终形式:凭借道德方面的资本来换取政治上的选择权。

公元9年,王莽推行“王田令”,把全国的土地收归到国家所有,严禁进行买卖,这个时候规定每一户有男丁八口的人家授予九百亩田地。

这一政策给当时全国的200万奴婢群体造成了直接性的影响,预备通过再次分配土地的手段,去应对西汉末年所面临的兼并危机。

只是在仅仅过了四年之后(公元11年),由于贵族的强烈反抗以及市场处于混乱的状态,王莽无奈地被迫废除了这一政策。

武则天则展现了更高级的版本迭代。

公元684年,唐高宗去世后,她马上提拔了武承嗣、武三思等侄子,让他们去担任宰相。同时她把军队里关键的职位交给程务挺、张虔勖等亲近的人来掌管,以此掌握了左右羽林军。她称帝之后,把并州益州荆州扬州这四个重要都督府的兵权,全都集中到了武氏家族手里。

并州为李唐王朝之发源处,益州在财政上意义深重,扬州十分繁荣,在全国位居前列,荆州在军事方面分量颇重,拥有此四地之主导权,便能够直接阻断李唐复辟之重要道路。

意识形态操控:天命与佛光的双重认证

王莽的“篡汉代码”中最危险的变量是对儒家经典的解构重组。

他说《周礼》乃是政治的根本典范,实际上将儒学改造成了一个能够依照流程进行运作的思想工具。

公元10年施行的五均六筦政策,从名义上来看是在平定物价,实际上是经由政府把盐、铁酒等产业进行垄断,从而将全国范围内的商业利润收拢到中央。

但频繁的币制改革(先后铸造九种钱币)导致通货膨胀,根据《后汉书·刘盆子传》对赤眉军时期的描述据推测:“时三辅大饥,人相食…黄金一斤易粟一斛”新朝币改集中爆发的后果就使关中地区“米价暴涨至每石万钱”。

武则天的操作具备更高的技术含量。

她引进佛教的《大云经》来构建“弥勒转世”的叙事与此同时,依然保留着道教符号,以此维持传统精英的认同。

在公元688年建造的洛阳明堂,耗费了数百万缗,高度达到294尺(约88米),这座明堂成为了她“君权神授”的实物象征。

更重要的是,她将政事堂从门下省迁移至中书省,在制度层面上增强了决策的权力,这样一来,就使得宰相会议变成了执行的方式。

权力收束:从代理人到终极宿主

王莽的“新朝”实验呈现出了体系方面的缺陷:他试图通过回归古代的变革举动来囊括原有的社会架构,不过因为脱离了实际的情况,就如同计算能力耗尽那样而崩溃了。

在公元14年推行的“六筦”政策里要求对渔猎、纺织等39类行业进行征税,这直接导致了工商业凋敝、民生困苦和财政崩溃与社会动荡

并且强行地解放奴婢却未给他们分配土地,使得200万的劳动力转变为了流民,最终引发了赤眉军的起义。

武则天的“武周体系”更贴近现代云计算。

她凭借酷吏来俊臣等人把李唐宗室予以清除(仅在684-690年间就诛杀了李唐亲王12人),这个时候,率先开创了殿试制度,将科举录取的人数从每年平均30人提升到了100人。

这种“去中心化”的办法使得寒门士族所占的比率,从唐初的17%,迅速提升到了武周时期的43%,从而完全改变了权力的根基。

历史的终极剧本杀

王莽和武则天所留下的真正遗产,在于揭示了权力更迭背后的底层逻辑:任何一个王朝都存有能够被劫持的“后门程序”。

王莽于公元23年遇害之时,全国人口已然从西汉末年的6000万迅速下降到2000万;武则天在705年退位的时候,武周的疆域相较于唐高宗时期而言,扩充了12%。

数据背后,外戚网络能够突破权限限制的关键在于最后一个密码,血缘只是表面的表象,真正的核心在于制度存在着漏洞。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