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清史的应该知道,咸丰帝的后宫妃嫔大多出身都比较低。18位后妃中有8位出身包衣,比如玫贵妃徐佳氏与婉贵妃索绰罗氏;即便是出身外八旗的后妃,其门第出身也比较低,比如咸丰帝最宠爱的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其父庆海仅为主事;璷妃那拉氏的父亲全如仅为主事,璹嫔叶赫那拉氏的父亲桂祥仅为员外郎......
正因为这些后妃的出身都比较低,所以刚入宫时的位份大多为常在或者贵人,有的甚至是官女子出身;即便是得宠后其位份也不高,能晋封为嫔便已经是很不错的结果了。
至于她们最终的贵妃之位、妃位,是因为长寿,历经同治、光绪两朝,甚至是同治、光绪、宣统三朝而一步一步尊封而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咸丰帝的后宫便没有出身显赫的妃嫔,在咸丰帝18位后妃中,有三位直接以嫔位入宫:
一位便是预备皇后钮祜禄氏,出身勋贵家族—弘毅公家族。咸丰帝的嫡妻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其母为和硕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的女儿、和硕郑亲王端华的姐姐,而钮祜禄氏的亲姑姑是大学士端华的嫡福晋。如此显赫的门第出身、皇亲贵戚的身份,让钮祜禄氏理所应当成为预备皇后入宫。咸丰二年四月二十七日,钮祜禄氏以贞嫔的位份入宫,入宫后仅40天的时间便被诏封为皇后。钮祜禄氏,便是慈禧太后一生中最为忌惮的慈安太后(孝贞显皇后)。
一位便是道光帝第二位皇后孝慎成皇后的侄女佟佳氏,佟佳氏出身勋贵家族——巴虎特克慎系佟佳氏一族。佟佳氏是康熙皇帝的大舅舅佟国纲的六世孙女,因出身显赫直接由母家送入宫,并未参加选秀,而且刚入宫便册封为祺嫔;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而被尊为祺皇贵太妃,去世后追谥为端恪皇贵妃。
而最后一位便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玶常在伊尔根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还是非常值得一提的,她不仅直接以英嫔的位位入宫,而且还是跟预备皇后同日入宫;很显然咸丰帝在挑选预备皇后人选时也考虑过伊尔根觉罗氏,而且一开始确实十分中意伊尔根觉罗氏。
但为何最终将钮祜禄氏册封为皇后呢?
伊尔根觉罗氏又为何被接连降低位份,咸丰六年便去世了呢?
玶常在出身满洲正黄旗,严格来说其姓氏为瓦尔喀伊尔根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为满清八大姓氏之一,因所世居的地方不同而又分为多个分支:
比如世居瓦尔喀地方的,便是为瓦尔喀伊尔根觉罗氏;
比如世居叶赫地方的,便是为叶赫伊尔根觉罗氏;
比如世居乌拉地方的,便是为乌拉伊尔根觉罗氏
除此之外还有建州伊尔根觉罗氏、长白山伊尔根觉罗氏.......
而玶常在因为祖上世代居住在瓦尔喀,所以为瓦尔喀伊尔根觉罗氏。在满清,瓦尔喀伊尔根觉罗氏族出了很多的朝廷重臣,比如满文的创制者噶盖、康熙的宠臣伊桑阿(索额图的女婿)、伊桑阿的儿子伊都立(胤祥的连襟)、伊桑阿的孙儿福僧格(胤祥的女婿)。
不过玶常在跟这些朝廷重臣并非出身同一分支,其先祖赫臣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开国功臣。
在太祖努尔哈赤还在时,赫臣便带着自己的族人归顺了后金(大清)。在奉命出使叶赫的时候宁死不屈,而以身殉国。赫臣的儿子克宜福,亲手为父亲报仇,位至吏部理事官;在太宗皇帝皇太极病逝后,克宜福同两黄旗大臣一起坚决拥护福临登基,在顺治一朝时位至福陵总管,并且得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
能够有世职可以承袭,可想而知玶常在所在的家族在满清初期门第还是不错的。
只是玶常在这一支属于家族中的小宗,并没有承袭世职的资格,在大清入关后玶常在这一支便慢慢地没落下来,其祖上只是担任一些微官末吏。
不过从嘉庆朝开始,玶常在这一支的门第开始发生变化:
(下文中将坪常在称之为伊尔根觉罗氏)
伊尔根觉罗氏的曾祖父成格,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出生,嘉庆元年(1796年)28岁时考中三甲进士得以入仕。在嘉庆朝二十二年的时间,位至山西巡抚。
对于门第比较低的成格来说,能够在年过半百的时候成为封疆大吏,确实着实很不容易。
到了道光一朝时,成格虽然曾因事而被降为主事,但是很快便复起,道光三年任刑部左侍郎,道光五年为广东巡抚,道光八年为热河都统,道光十四年为刑部尚书,成为名副其实的朝廷重臣。
正因为成格成为历经嘉庆、道光两朝的重臣、名臣,其家族的门第有了明显的提高。
而正是从成格开始,伊尔根觉罗氏的娘家不仅频出进士、举人,而且开始同权臣之家、宗室子弟联姻:
伊尔根觉罗氏的祖父英淳,是成格的长子,任笔帖式;
伊尔根觉罗氏的叔祖父英桂,是道光十五年的举人,位至员外郎,因父亲的缘故得以娶大学士穆彰阿的女儿郭佳氏为妻。穆彰阿进士出身,在军机大臣的位置上二十余年的时间,因善于揣摩道光帝的心意,而十分得宠,位极人臣。伊尔根觉罗氏的叔祖能够娶到权倾朝野的大学士穆彰阿的女儿郭佳氏为妻,便可想而知成格在道光一朝时在朝中的地位有多高。
只是到了咸丰帝登基后,穆彰阿被咸丰帝所厌恶,革职后再没有复起。
英桂生有三个儿子,其中次子宝昌是同治十三年的进士,按照辈分的话伊尔根觉罗氏要称宝昌为堂叔。而宝昌入仕后,位至副都统衔参赞大臣。
伊尔根觉罗氏的祖父英淳一共生有五个儿子:
长子端昌,为伊尔根觉罗氏的大伯父,以荫生的身份入仕,位至监察御史;
次子廉昌,为伊尔根觉罗氏的二伯父,是道光二十一年的进士,位至员外郎;
三子培昌,为伊尔根觉罗氏的三伯父,是道光二十三年的举人,位至主事;
四子彦昌,便是伊尔根觉罗氏的父亲,是道光二十七年的进士,位至主事兼国子监祭酒;
五子绍昌,是伊尔根觉罗氏的叔叔,是道光十四年的举人,位至员外郎。绍昌的一个女儿,在参加选秀的时候被选中,不过并未入宫为后妃,而是指婚给了端郡王载漪为嫡福晋。载漪是惇亲王奕誴的儿子,被过继给了瑞敏郡王奕誌(嘉庆帝的孙儿、绵忻的儿子)为嗣子,承袭端郡王爵位。
按照辈分的话,端郡王嫡福晋是伊尔根觉罗氏的表姐妹。
到了道光一朝时,伊尔根觉罗氏所在的家族,不仅同大学士穆彰阿所在的家族联姻,而且还出了一位端郡王嫡福晋,其门第再次得到明显的提升;此时伊尔根觉罗氏所在的家族,虽然还不能跟旧勋家族:额亦都家族、巴虎特克慎系佟佳氏族相比,但作为新崛起的新贵家族,是朝中很多大臣都想要与之联姻的对象,以此来稳固家族在朝中的地位。
而咸丰帝,作为刚登基不久的新帝,自然也十分中意伊尔根觉罗氏这样的家族。
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伊尔根觉罗氏参加了咸丰二年的外八旗选秀。
在咸丰帝登基的时候,其嫡妻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已经去世月余,也就是说咸丰帝登基后后位虚悬,咸丰帝确实急需要举行八旗选秀,挑选一位出身不错的女子来填补后位。
而能够担得起后位的,除了出身勋贵家族的女子外,便是新崛起的新贵家族出身的女子。
像同治帝的皇后——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便是出身新贵家族的女子,其家族从嘉庆朝开始崛起。因祖父赛尚阿位极人臣的缘故,家族开始同权臣之家、宗室子弟联姻。而最终决定让慈安选择阿鲁特氏为同治帝皇后的原因,便是因为阿鲁特氏的外祖母是慈安的亲姑姑。
当然慈安也是看中了阿鲁特氏出身书香门第、大家闺秀,其父崇绮是大清唯一一位旗人状元。
而伊尔根觉罗氏虽然跟孝哲毅皇后的出身很是相似,但毕竟不如孝哲毅皇后的出身显赫,毕竟伊尔根觉罗氏并没有一位女儿为太后的外祖母,也没有一位入阁拜相、位至首席军机大臣的祖父赛尚阿。
如此一来,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能够“完败”出身勋贵家族的富察氏(孝贤皇后伯父马齐的七世孙女:淑慎皇贵妃)成为同治帝的皇后;
而伊尔根觉罗氏却不能“完败”出身勋贵家族——额亦都家族的钮祜禄氏,成为咸丰帝的皇后。
虽然不能被册封为母仪天下的皇后,但是伊尔根觉罗氏却能直接以英嫔的位份,与预备皇后钮祜禄氏(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以贞嫔位份入宫)同日入宫(四月二十七日),便可想而知在咸丰帝的心目当中,伊尔根觉罗氏的地位有多高。
伊尔根觉罗氏入宫十二天后,五月初九,后宫又进了两位新人:
兰贵人叶赫那拉氏(慈禧)
丽贵人他他拉氏(庄静皇贵妃)
与伊尔根觉罗氏同日入宫的贞嫔钮祜禄氏、十二日后入宫的兰贵人、丽贵人,是咸丰帝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三位后妃。而伊尔根觉罗氏,能够同如此三位劲敌差不多时间入宫,可想而知伊尔根觉罗氏想要得到咸丰帝的宠爱有多难。
而兰贵人与丽贵人入宫三日后,咸丰帝后宫又入了一位新人:
春贵人明安氏,出身满洲镶黄旗,总兵官德明的女儿
春贵人对于伊尔根觉罗氏来说也很重要,因为二人关系十分要好,而且一起降低位份。
伊尔根觉罗氏入宫后,居住在储秀宫,而预备皇后钮祜禄氏则是居住在钟粹宫;兰贵人与丽贵人入宫后,与伊尔根觉罗氏(英嫔)同住储秀宫。
身居嫔位,而且同住一宫,兰贵人与丽贵人见到伊尔根觉罗氏自然要行礼。
这年五月二十七日,贞嫔钮祜禄氏连升两级,被诏封为贞贵妃;
这年六月初八,贞贵妃再次连升两级,直接诏封为皇后。
而钮祜禄氏,成为大清晋升最快的继后。
按照伊尔根觉罗氏刚入宫时的位份,咸丰帝即便是不打算将其册封为皇后,也应当是作为预备高级后妃的人选;按理说在钮祜禄氏诏封为贵妃、皇后的同时,伊尔根觉罗氏理应被晋封为贵妃,再不济也应当是妃。
然而伊尔根觉罗氏不仅没有晋封位份,反而在后宫中的实际地位还不如一位贵人。
这年九月,内务府在呈报储秀宫事务的时候,储秀宫三位主位的位序是:
丽贵人、英嫔伊尔根觉罗氏、兰贵人
在咸丰帝的后宫除了皇后钮祜禄氏外,便还有一位云嫔武佳氏(咸丰帝还是皇子时潜邸的侧福晋),虽然云嫔是咸丰帝身边的旧人,伊尔根觉罗氏入宫较晚,但是伊尔根觉罗氏却位居云嫔之上,为嫔位之首,为后宫第二位的存在。云嫔出身包衣,自然不如伊尔根觉罗氏的出身,只要伊尔根觉罗氏能够得到咸丰帝的宠爱,生下皇子或者公主的话,晋封为贵妃都不在话下。
然而伊尔根觉罗氏入宫仅四五个月的时间,便已经失宠,而且在后宫的实际地位排在了咸丰帝的宠妃丽贵人他他拉氏之后。
然而这仅仅是伊尔根觉罗氏失宠的开始:
咸丰三年九月初二,咸丰帝下旨:英嫔位列云嫔之后;
此时的伊尔根觉罗氏,成为后宫第三位的存在;
咸丰三年九月初三,咸丰帝下旨:英嫔降为伊贵人,春贵人降为明答应。
“伊”并非封号,“明”也非封号,而是二人姓氏的首字;可见伊尔根觉罗氏与好姐妹明安氏不仅被降低了位份,而且还褫夺了封号。
看过《甄嬛传》的应该知道,妃嫔被褫夺封号,远比一般的降低位份要严重的多。
可想而知,伊尔根觉罗氏与明安氏着实“犯了大错”,惹怒了咸丰帝。
咸丰五年正月初四,云嫔武佳氏病逝。
在此之前,兰贵人晋封为了懿嫔,丽贵人晋封为了丽嫔,婉贵人晋封为了婉嫔。
而伊尔根觉罗氏,仍旧还在贵人的位份上。
甚至在这年二月二十四日,再次被咸丰帝降低位份,降为了伊常在。而且没多久搬出储秀宫,至于伊尔根觉罗氏的好姐妹明常在,则是被降为明答应。
而在这年年底,伊尔根觉罗氏已经搬到了景仁宫居住。
其母在这年十二月病逝,失去母亲后的伊尔根觉罗氏不仅没有得到咸丰帝的宽慰恢复位份,甚至还再次降低位份,降为伊答应。
咸丰六年正月,伊尔根觉罗氏的父亲彦昌病逝。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伊尔根觉罗氏不仅失去了双亲,而且还被降为妃嫔最低等的等级——答应。
这对于任何一位妃嫔来说,打击都是非常大的。
咸丰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伊尔根觉罗氏被封为玶常在,虽然位份上得到了晋升,但是远不能跟刚入宫时相提并论。有人可能会纳闷:咸丰帝既然接连降低伊尔根觉罗氏的位份,必定对其已经厌恶至极,为何还要再次晋升她的位份呢?
咸丰六年七月十五日,伊尔根觉罗氏病逝。
很显然,咸丰帝晋升伊尔根觉罗氏的位份,是在为其冲喜。
同治四年,伊尔根觉罗氏被正式下葬定陵妃园寝。其宝顶的位置在最后一排最左边的位置,又有谁能想到定陵妃园寝角落中很不起眼的玶常在,便是曾经同慈安太后同日入宫、风光一时的英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