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奕詝不仅仅是清朝12帝中最后一位掌握实权的皇帝,而且也是大清12帝中最后一位生有皇子公主的皇帝,咸丰帝之后的三位大清皇帝: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湉与宣统帝溥仪,都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而且咸丰帝的子嗣数量也并不多,仅生有两位皇子一位公主:
皇长子载淳,是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所生,咸丰帝还在时,叶赫那拉氏因为得宠而身怀有孕,在生下皇长子载淳后便被晋封为懿妃,不久又晋封为懿贵妃,在后宫时仅次于皇后钮祜禄氏的存在;也正因为叶赫那拉氏生下的皇长子载淳是板上钉钉的下一任皇帝,所以叶赫那拉氏在儿子登基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同慈安太后一起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病逝后,慈禧独自垂帘听政,一直到光绪三十四年病逝。
皇长女荣安公主,荣安公主是咸丰帝宠妃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所生,他他拉氏十分得宠,是咸丰帝后宫中最为得宠的后妃;不过因为其生下的是公主并非皇子,所以他他拉氏即便是再得宠,也没有成为慈禧太后的劲敌,得以安度余生。而且荣安公主得慈安与慈禧两宫皇太后格外的宠爱,被封为固伦公主出嫁。他他拉氏在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后,被晋封为了皇贵妃,去世后被安葬在定陵妃园寝中最为尊贵的位置。
皇次子悯郡王,悯郡王的生母便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玫贵妃徐佳氏,徐佳氏是大清最后一位生育皇子的后宫妃嫔。在无嫡子的情况下,所有庶出的皇子便都有被选为皇储的可能,如此一来徐佳氏便有了同皇长子载淳生母叶赫那拉氏(慈禧)较量的可能;既然是慈禧的劲敌之一,徐佳氏为何能善终,得两宫皇太后尊重呢?
出身低微但是大家闺秀玫贵妃徐佳氏出身内务府正黄旗包衣,其父徐诚意仅为没有品级的领催。
领催在满语中称之为“拨什库”,在“马甲”(八旗士兵)中挑选一些识字的来担任,负责掌管档册、官兵俸禄饷银的领取等。
作为上三旗包衣出身,徐佳氏年满13岁便可以参加内务府主持的选秀,只要是被选中便要入宫成为宫女,侍奉后宫妃嫔、皇太后、太妃或者是皇上。而徐佳氏便是通过内务府选秀的方式入宫,成为众多宫女中的一位。
作为宫女出身的妃嫔,徐佳氏的出身可以说十分低微。
但出身低微并不意味着徐佳氏的家境不好,徐佳氏的父亲虽然官职不高,但是其家资富有。所以徐佳氏从小便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出身;但即便是大家闺秀出身,徐佳氏作为正黄旗包衣出身,也需要按照朝廷制度参加选秀,入宫为宫女。
当然出身低微并不意味只能做宫女,在大清有很多出身包衣,但是仍旧成为宠妃,甚至成为太后
比如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出身正黄旗包衣,其父威武为护军参领;乌雅氏虽然刚入宫时为佟佳贵妃身边的宫女,但是因得宠于康熙皇帝,并且先后生下6个子女,而被封为德妃;而且其子胤禛为大清的第五位皇帝,乌雅氏也因此而被尊为皇太后,去世后与康熙同葬景陵;
再比如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出身正黄旗包衣,其父魏清泰为内管领;魏佳氏刚入宫的时候为孝贤皇后富察氏宫里的宫女,因得到乾隆皇帝宠爱,在未怀孕的情况便被晋封为令妃;后先后7次怀孕生下6个子女,而被晋封为令贵妃;继后纳喇氏断发后,魏佳氏晋封为皇贵妃统摄六宫,一直到去世;其子永琰被封为皇太子后,魏佳氏被追封为孝仪皇后。
除此之外,康熙的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惠妃乌拉那拉氏、荣妃马佳氏、成妃戴佳氏、良妃卫氏、定妃万琉哈氏,乾隆的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哲悯皇贵妃噶哈里富察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忻贵妃戴佳氏等,皆出身内务府包衣。
所以在大清,出身低微,出身内务府包衣,并不意味不能成为宠妃,不能成为皇后。
当然大部分包衣出身的女子,只能入宫为宫女,到一定年龄后出宫自行婚配。
而徐佳氏,便是众多宫女中很幸运的一个,被咸丰帝看中,成为咸丰帝宠妃之一。
由官女子德幸,被封玫常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徐佳氏出生,比咸丰帝小7岁;
咸丰三年(1853年)十一月,徐佳氏便由宫女直接册封为玫常在。可见徐佳氏应当是在咸丰帝刚登基到咸丰三年之间入宫的。常在之下还有答应,徐佳氏没有做答应,而是直接由宫女册封为常在,可想而知咸丰帝对徐佳氏有多宠爱。
其实在徐佳氏被封为玫常在之前,也就是咸丰三年三月,咸丰帝已经册封了一位官女子伊尔根觉罗氏为容常在;很显然伊尔根觉罗氏并没有让咸丰帝满意,咸丰帝这才有了再次从官女子中挑选一位后妃的打算,如此便看中了徐佳氏。
其实在伊尔根觉罗氏与徐佳氏被晋封为常在之前,咸丰帝继位后已经通过八旗选秀选了几位后妃,而且大多都在咸丰一朝时很是得宠:
孝钦显皇后钮祜禄氏(也就是慈安太后),以嫔位入宫,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诏封为皇后;
孝贞显皇后叶赫那拉氏(也就是慈禧),以贵人之位(兰贵人)入宫;
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也就是丽妃),以贵人之位(丽贵人)入宫;
婉贵妃索绰罗氏,出身包衣,官女子晋封为常在(婉常在),咸丰二年晋封为贵人;
而徐佳氏能够在这个节骨眼上,得宠于咸丰帝,可想而知徐佳氏确实容貌姣好、姿色出众。而单从她的封号“玫”便可看出,在满语中“玫”是“光辉、明亮”的意思,徐佳氏因为姿色美丽而讨得咸丰帝欢心。
徐佳氏得宠,虽然未身怀有孕,但还是在咸丰四年十二月被晋封为玫贵人。
除了徐佳氏外,还有两位宠妃也晋封了位份:
丽贵人他他拉氏,因怀孕而晋封为丽嫔,这是咸丰帝所有后妃中第一位身怀有孕的;
婉贵人索绰罗氏,被晋封为婉嫔;索绰罗氏虽然是包衣出身,但是其出身的家族是科举世家,在五代内便出7位进士、6位举人,咸丰帝即便是不宠爱索绰罗氏也会晋封其位份。
至于兰贵人叶赫那拉氏,在咸丰四年二月便已经因为得宠而被晋封为懿嫔。
可想而知,徐佳氏想要在后宫占有一席之地有多难。
他他拉氏与叶赫那拉氏都是通过外八旗选秀入宫,他他拉氏在咸丰四年怀孕,叶赫那拉氏是在咸丰五年怀孕,二人都有皇嗣与宠爱傍身;索绰罗氏有显赫的家族傍身,唯独徐佳氏虽然娘家家资富有,但毕竟出身低微,只能依靠咸丰帝的宠爱在后宫立足。
而咸丰帝后宫的宠妃众多,徐佳氏并不能独得咸丰帝宠爱。
所以像徐佳氏这样出身的后妃,一不小心便可能会失宠,甚至被降低位份。
果然咸丰五年,徐佳氏便在一个月内连降三级,降为了官女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咸丰五年,徐佳氏因为做错事,而惹怒了咸丰帝,咸丰帝一气之下在四月二十四日将其降为玫常在。而这仅仅是徐佳氏降低位份的开始:
很快咸丰帝得知,徐佳氏作为后宫妃嫔,居然私下里虐待宫中的宫女;按照大清的制度,若是后妃宫中的宫女犯错,需要交给内务府来进行惩处,后妃并不可私下里惩罚宫女。宫女虽然是包衣出身,但都是上三旗出身,而且很多宫女的出身甚至比后妃的出身还要高贵。
而徐佳氏,本就是宫女出身,却私下里虐待侍奉自己的宫女,此举确实很过分;
除此之外,徐佳氏还跟太监谈笑风生,丝毫没有顾及自己作为主子的威严。
如此咸丰帝又如何能不生气呢?
于是咸丰帝再次下旨,将徐佳氏直接由玫常在降为官女子。
在整个大清,从妃嫔直接降为宫女,并不多见;而徐佳氏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玟贵人,咸丰五年四月二十四日,降为玟常在。五月十七日,降为徐官女子。
不过咸丰帝确实也对徐佳氏念念不忘,虽然一气之下将其直接降为官女子,但是没多久,在咸丰六年五月便重新将徐佳氏册封为玫常在,而没多久又将徐佳氏重新晋封为玫贵人。
如此骤然起落,在整个大清都十分罕见。
毕竟被连降三级,便意味着得罪了皇帝,后宫佳丽三千的情况下,皇帝又如何能重新想起一位失宠降级的妃嫔呢?
而徐佳氏做到了。
与慈禧一较高下在徐佳氏重新得宠的时候,后宫中生育皇子公主的两位妃嫔:
荣安公主的生母他他拉氏,已经位居丽妃之位;
皇长子载淳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已经位居懿妃之位;
而徐佳氏也在盛宠之下身怀有孕,成为咸丰帝后宫中第三位身怀有孕的妃嫔。
他他拉氏虽然在盛宠上不比懿妃叶赫那拉氏少,但并未成为叶赫那拉氏的眼中钉,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他拉氏生下的是公主,而非皇子;所以即便是他他拉氏再得宠,都威胁不到叶赫那拉氏在后宫的地位。而叶赫那拉氏作为皇长子载淳的生母,咸丰七年正月再次晋封位份,晋封为懿贵妃,成为后宫第二位的存在。
而徐佳氏,若是来日生下一位公主的话,自然跟他他拉氏一样不仅能晋封位份,还能在后宫安度余生;但若是徐佳氏来日生下一位皇子,便是对懿贵妃与皇长子载淳最大的威胁。
所以自徐佳氏身怀有孕开始,便成为懿贵妃的眼中钉。
咸丰八年二月,徐佳氏顺利生产,而且生下了一位皇子,为皇二子。
如此一来,咸丰帝便有了两位皇子,在挑选皇储上便多了一个选择;毕竟皇后钮祜禄氏一直无所出,不管是皇长子还是皇二子都是庶出,自然是贤能者为皇储。
然而皇二子仅带给咸丰帝与徐佳氏短暂的愉悦,很快便夭折了。
如此一来,皇长子载淳便成为咸丰帝唯一的皇子,更是板上钉钉的皇储。
虽然皇二子夭折,但是咸丰帝仍旧晋封了徐佳氏的位份,将其晋封为玫嫔,算是给徐佳氏一个安慰。同徐佳氏一起诏封为嫔的,还有刚入宫不久的佟佳氏,佟佳氏出身勋贵家族——佟佳氏一族,同孝康章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慎成皇后同族,直接以嫔位入宫,被封为祺嫔。
咸丰帝有了新人陪伴在侧,而且因英法联军攻入京城而忧心,自然便没有心思过多地宠爱徐佳氏。而且痛失爱子的徐佳氏,自此抑郁寡欢,在咸丰一朝时再没有晋封位份。
止步于玫嫔,当然这对于包衣出身、还没有皇子公主傍身的徐佳氏而言,已经是很不错的结局了
不过徐佳氏,最终被晋封为了贵妃。
咸丰十一年,已经离开京城一年多的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逝。
这一年,徐佳氏尚且只有25岁,便开始守寡。
咸丰帝唯一的皇子、年仅6岁的载淳继承皇位,因皇子年幼,咸丰帝在生前为其留下8位顾命大臣来处理朝政;但是心存野心的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不甘心仅做颐养天年的圣母皇太后,所以便劝说母后皇太后钮祜禄氏,除掉八位顾命大臣。
(下文将叶赫那拉氏称之为慈禧,钮祜禄氏称之为慈安)
在得到母后皇太后慈安同意后,慈禧同留在京城的恭亲王奕䜣、醇郡王奕譞(慈禧的妹夫)一起发动辛酉之变,成功除掉了八位顾命大臣。如此一来,在同治帝尚且年幼不能亲政的情况下,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咸丰十一年十月,在除掉八位顾命大臣后,同治帝正式登基。
同治帝登基的第二天,便大封咸丰帝后宫诸妃,徐佳氏被晋封为玫妃;至于徐佳氏所生的皇二子,因为是咸丰帝仅有的两位皇子之一,而被同治帝追封为悯郡王。
就这样,徐佳氏正式开始颐养天年的太妃生活。
同治十三年,同治帝病重时,两宫皇太后为了冲喜,大封后宫,徐佳氏再次得到晋封,被晋封为玫贵妃。
而不久同治帝便病逝了,光绪帝载湉继位。
不管在位的皇帝是谁,自始至终掌握大清实权的都是两宫皇太后。
对于徐佳氏而言,她都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看着这一切,毕竟对于徐佳氏而言不管谁来做皇帝,她都是一位无足轻重的先帝太妃而已。
在光绪帝继位19年后,徐佳氏病逝,终年53岁,被葬入定陵妃园寝。
结语徐佳氏虽然出身低微,但是作为咸丰帝宠妃之一,她的经历还是丰富的:
1850年,也就是道光30年,道光帝病逝,咸丰帝继位;
1851年,也就是咸丰元年,咸丰帝登基的次年,大清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为时13年之久;
1852年,也就是咸丰二年,咸丰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通过外八旗选秀入宫:慈安、慈禧与庄静皇贵妃(固伦荣安公主生母),此三人也是徐佳氏在后宫争宠的劲敌;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咸丰帝仓皇逃亡热河行宫;
1861年,也就是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在行宫病逝,徐佳氏开始守寡;年仅6岁的同治帝继位,慈禧与慈安发动辛酉之变,开始垂帘听政;
1874年,也就是同治十三年,同治帝病逝,孝哲毅皇后没多久也去世了;光绪帝继位,慈禧与慈安继续垂帘听政
......
徐佳氏经历了大清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不过对于她一个后宫妃嫔而言,似乎并不重要;毕竟她“不能干政”,也无皇子在朝处理朝政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