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诛杀了朝廷派往云南的巡抚朱国治,自称兵马大元帅正式起兵造反;吴三桂镇守云南已经14年之久,可谓是根深蒂固,所以在起兵之初,很快便接连攻克整个贵州、湖南的衡州。
紧随其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之信两位藩王也附和吴三桂起兵;
除此之外,吴三桂在各地的党羽,比如:
四川提督郑蛟麟
四川总兵谭弘
四川巡抚罗森
四川总兵吴之茂
陕西提督王辅臣
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婿、孝庄养女孔四贞的夫君孙延龄
.....
先后起兵造反附和吴三桂,一时间,对于吴三桂而言形势十分有利。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吴三桂反叛的消息传到了京城,康熙的小舅舅佟国维活捉了想要逃走的吴三桂的嫡长子吴应熊。吴应熊被抓后,本就支持康熙裁撤三藩的兵部尚书纳兰明珠,建议康熙直接处死吴应熊,以此来断了吴三桂的后路。
康熙十三年四月,康熙正式下旨处死了吴应熊与其次子吴世霖,至于吴应熊其他的幼子暂且免死入宫幽禁。
就这样,吴应熊成功被父亲吴三桂送上了断头台。
其实吴应熊作为吴三桂的儿子,似乎从出生之日起便注定了是一个悲剧人物,虽然是高贵的和硕额驸,但是在朝中的地位一直很尴尬;因为父亲的缘故,终未能善终。
吴三桂究竟是如何,将儿子一步一步送上断头台的呢?
01崇祯十七年初,李自成的农民军势如破竹般直指京师,崇祯帝已经无可用之兵,只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坚守宁远城的吴三桂,并且在三月五日将吴三桂加封为平西伯,下旨吴三桂率兵火速赶往京城勤王护驾。
14天后,吴三桂的兵马到达山海关,又过3日,吴三桂率兵到达玉田(唐山)一带。
在路上吴三桂收到了李自成率兵攻破京师,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的消息,崇祯皇帝一死,标志着大明王朝的结束。对于吴三桂而言,便失去了依靠,不得不重新找寻新的主人。所以吴三桂便率兵返回了山海关,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都在考虑到底要归顺大清,还是归顺李自成。
而吴三桂确实一开始也决定了归顺李自成,但是在前往京师的路上得知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俘、家人被农民军所抓的消息,吴三桂愤而率兵重新返回了山海关。李自成亲自率兵攻打山海关,吴三桂不得不向清军求援。
吴三桂其实并未打算归降大清,只是让清睿亲王多尔衮襄助打败李自成而已。
而多尔衮又岂是随意被利用之人呢?
最终在多尔衮的逼迫下,吴三桂正式归顺大清,并且在清军的帮助下打败李自成,后引清军入关。多尔衮让吴三桂率兵继续讨伐李自成,而自己则是率兵进入京城,占领了北京城。
这年九月顺治帝一行人终于到达京师,正式定鼎燕京,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
清军入关后,很多明朝遗官纷纷归顺大清;
而跟其他降臣不同的是,吴三桂在归顺大清时便拥有一支部队,而在吴三桂归顺后朝廷也未将吴三桂的部队分散,而是让吴三桂继续统领。也就是说与其他的降臣相比,甚至跟另外三位异姓藩王相比,吴三桂拥有一支独立的自己能够统率的部队。
所以在满清入关初期,朝廷还是对吴三桂存有疑心,只是利用他对李自成的痛恨让其率兵追击李自成的农民军。
顺治二年在李自成的主力基本上消灭后,吴三桂便被调回,奉命前去镇守锦州。对于朝廷的安排,吴三桂很清楚是怎么回事,所以便不再提“帮崇祯帝报仇”的事情,而是将崇祯皇帝称之为“故主”,并且反复向朝廷言明自己已经归顺大清。
顺治四年,朝廷又命吴三桂入关,镇守关中;
吴三桂为了向朝廷表忠心,不遗余力地除掉朱明后裔;正是因为如此朝廷开始对吴三桂越来越倚重;顺治八年时吴三桂奉命入川,攻打张献忠部。仅仅几年的时间,吴三桂便先后平定重庆、四川两大重镇。
朝廷在倚重吴三桂的同时,也对吴三桂仍旧存有一定的戒心,所以在顺治十年时由孝庄太后做主,将太宗皇帝的幼女和硕恪纯公主下嫁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
和硕恪纯公主是太宗皇帝最后的妃嫔——庶妃察哈尔奇垒氏所生,也是太宗最年幼的一个女儿。顺治十年时顺治帝尚且只有16岁,自然没有合适的女儿来联姻。
而最合适的莫过于太宗皇帝的幼女,就这样吴应熊被封为和硕额驸,留在京城,并被顺治帝授予三等子爵。
虽然是高贵的额驸,但实际上是朝廷控制吴三桂的一个筹码,毕竟吴应熊是吴三桂的嫡长子,吴三桂即便是为了儿子也不敢对朝廷有二心。
顺治十四年,和硕恪纯公主被晋封为长公主,而吴应熊则是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衔。
咨尔和硕公主,乃朕之妹,敬慎居心柔嘉维则,母仪克奉......凤占允协,象服攸宜,是用封尔为和硕长公主
这一年吴应熊与妻子都得到加封,其实也是因为朝廷要继续重用其父的缘故。这一年吴三桂被授予平西大将军衔,率兵南下征伐云贵,攻打南明的最后一个政权——永历政权。
虽然和硕恪纯长公主是因为朝政的需要嫁给了吴应熊,但婚后二人感情还是不错的。
顺治十八年到康熙元年间,和硕恪纯长公主20岁左右的时候为吴应熊生下了嫡长子吴世霖,之后和硕恪纯长公主又为吴应熊生下两子两女。
从顺治十六年吴三桂攻克云南,镇守云南开始,一直到康熙十年,吴三桂已经在云南12年之久。而自从顺治朝末年开始,包括平西王吴三桂在内的三藩,便慢慢地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对于朝廷而言威胁越来越大。
甚至吴三桂想要做清朝的沐英(沐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之一,也是朱元璋最为倚重的养子,同太子朱标关系颇好,其子孙后代世代镇守云南,称云南沐府),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得以世代镇守云南。
然而吴三桂毕竟不是顺治帝养子,也非同康熙一起长大的兄弟,又如何能成为“沐英”呢?
而且对于吴三桂的想法,朝廷也是心知肚明;康熙很清楚:
吴三桂并非宋朝的功臣,而是唐朝的藩镇之流
所以到了康熙朝以后,朝廷便着手削减三藩势力:
首先朝廷将吴三桂手中的平西王大将军印收了回来
其次便是裁减三藩兵员,1665年康熙下旨裁减云南绿旗兵五千人,之后又将吴三桂精心培养的两支王牌军队改换到其他的驻点,吴三桂的心腹大将们也被一一调离云南;而且康熙还在1667年,巧妙地解除了吴三桂总管云南的权力,让吴三桂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王爷。
与此同时,康熙还用心安抚吴三桂,而“最为受益”的便是在京城为额驸的吴应熊。
康熙将姑父吴应熊晋升为少傅兼太子太保,还让姑父带着和硕恪纯长公主以及儿女们一起远赴云南,为吴三桂贺寿。
康熙此举确实让吴三桂暂且相信朝廷不会撤藩,而康熙却没有停止自己的行动。
康熙十二年,在广东镇守的平南王尚可喜已经72岁高龄,便上疏请求康熙能够准许其回辽东颐养天年,让其长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收到尚可喜的奏疏后,康熙帝十分高兴,因为康熙自除掉鳌拜后便在考虑如何撤藩的事情,尚可喜的奏疏恰好可以让康熙顺理成章地削藩。
在尚可喜上疏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也上疏请求撤藩。
如此情形下,即便是吴三桂再不情愿,也追随其后上疏康熙请求撤藩;吴三桂其实并非真的想要撤藩,是想要康熙能下旨宽慰他。康熙作为千古一帝,又如何不明白吴三桂的心思呢?
康熙也很清楚,若是自己裁撤三藩的话,很可能会引起三藩之乱;但是康熙认为:吴三桂已经跟朝廷对立很久的时间了,即便是不撤藩也可能会造反,还不如现在便撤藩。
“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
就这样康熙力排众议开始撤藩,然而这年十一月,吴三桂将康熙派往云南的云南巡抚朱国治诛杀,自称为兵马大元帅,开始起兵造反。
朝廷之所以将吴三桂的嫡长子吴应熊留在京城,就是为了牵制吴三桂。康熙也相信只要有吴应熊在京城,吴三桂便不会造反。
然而康熙错估了吴三桂,或许就连吴应熊也没想到,自己会被两个至亲的人背叛:
一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平西王吴三桂
一位是称自己姑父的侄儿——康熙皇帝玄烨
在康熙与吴三桂之间关系越来越微妙的同时,吴应熊也很清楚自己的脑袋可能随时会保不住。
不过这都不是吴应熊都能决定的,作为朝廷牵扯吴三桂的唯一筹码,康熙自然不会轻易让吴应熊离开京城。虽然吴应熊是康熙的姑父,但在朝政面前,对于康熙而言,吴应熊首先是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子,其次才是自己的姑父;而且在朝政面前无私情,原本和硕恪纯长公主嫁给吴应熊便是为了朝政的需要。
朝廷得知吴三桂起兵的消息后,便将吴应熊以及家人全都抓了起来。原本康熙还未决定处死吴应熊,但康熙十三年三月,兵部尚书王熙上疏康熙:诛杀吴应熊等人。
而王熙此建议,得到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一致同意。
这对于康熙而言,确实是一个难题。吴应熊虽然是吴三桂的嫡长子,但是也是康熙的亲姑父,在所有的外戚中吴应熊也算得上是一位称职的大臣。当年将和硕恪纯长公主下嫁吴应熊便是为了朝政的需要,如今若是再为了朝政的需要诛杀吴应熊以及吴应熊与和硕恪纯长公主所生的儿女,对于和硕恪纯长公主而言也确实很残忍。
康熙自然不忍处死姑父,但是为了防微杜渐,也为了大清,康熙又不得不暂且放弃私情,下定决心处死姑父。这年四月13日,康熙正式下旨处死吴应熊以及其嫡长子吴世霖,并且毁了吴三桂在关外的祖坟。
康熙此举,就是为了鼓励三军,寒吴三桂之胆。
就这样,吴应熊成为父亲起兵的牺牲品。
其实在吴三桂起兵之前,曾秘密派人前去告知儿子吴应熊,并且想要将吴应熊接回云南。但是吴应熊并没有答应,因为吴应熊很清楚一旦他离开京城,朝廷便明白“平西王要起兵了”,自然会有所应对。为了给父亲起兵拖延时间,吴应熊选择了留在了京城。
不过吴应熊将康熙“提前削藩”的决定告知了父亲,并且将庶长子吴世璠送出了京城。
其实吴应熊被康熙处死也并不“冤”,吴应熊在来到京城后,便一直为父亲传递京城的消息,对父亲十分孝顺。吴三桂之所以对朝廷了如指掌,吴应熊是功不可没的。对于姑父这样的作为,康熙自然也是十分痛恨。
当然作为吴三桂的嫡长子,吴三桂也非铁石心肠,对儿子置之不理。
吴三桂将自己的亲信胡心水送到京城,陪伴吴应熊身边,帮助儿子打理府上一切事物。只是吴三桂对权力的渴望,让他不得不放弃身在京城的儿子。
而康熙处死吴应熊的目的,确实也达到了:
吴三桂得知儿孙被处死的消息后,脸色铁青,手中的酒杯都拿不稳,直接摔在了地上,好半天才缓过劲来,很是无奈的长叹一声,说到:骑虎难下啊!
吴应熊的死,对于作为父亲的吴三桂而言既有失望,又有悔恨,还有悲痛。
或许是对儿子的愧疚,吴三桂对长孙吴世璠十分重视,让其留守云南。
康熙十七年三月,在接连失地的同时,为了鼓舞士气,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为周,并将长孙吴世璠封为皇太孙。
五个月后,吴三桂在军中病逝了,仅做了五个月的皇帝。
在吴三桂病重的时候,其心腹大臣便前往云南打算将皇太孙接到衡州交待后事。
然而吴世璠还未到衡州,吴三桂便去世了。
留在衡州的将领为了防止不测,暂且将吴三桂去世的消息隐瞒,每日都有仆人照旧侍奉吴三桂起居生活,就像是吴三桂还活着一样。
待吴三桂的女婿、心腹、侄儿们都到达衡州后,便开始商讨大计。
吴三桂的女婿之一胡国柱返回云南迎接吴世璠前来衡州奔丧、登基,然而留守云南郭壮图(也是吴三桂的女婿)坚决反对,因为郭壮图想要将女婿吴世璠控制在自己的手里,想让自己的女儿做皇后。
就这样,吴世璠最终也没有前往衡州,而是在贵阳迎接祖父的遗体,并在此继位。
康熙十八年,吴世璠为祖父上尊号为“太祖高皇帝”,为父亲上尊号为“孝恭皇帝”。
就这样已经被处死5年之久的吴应熊,虽然从未做过皇帝,但因为庶长子继位,而被追尊为皇帝。
然而自吴三桂去世后,吴军便一步一步涣散,败局已定。
康熙十九年,在衡州、汉中、重庆、成都等地接连被清军重新占领后,吴世璠便逃回了昆明。
康熙二十年十月,自知气数已尽的吴世璠换上皇帝所穿的衣服,在大殿上自刎而死。
这一年,吴世璠尚且只有16岁而已。
他的皇后郭氏,也自缢而死。
就这样,为时8年的三藩之乱彻底结束。
云南平定后,吴应熊与和硕恪纯长公主所生的两位幼子、其他的庶子也均被康熙处死。
吴应熊,作为吴三桂的儿子,似乎命运从出生之日起便注定了。其父吴三桂选择背叛大清,便是直接导致了儿子吴应熊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