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2019年,一则新闻引起了全球华人的关注:一名华裔女兵站在美国军舰上,用流利的中文警告中国海军,这位名叫郑浩儿的年轻女子,她的行为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争议。
有人称她为叛徒,有人则为她的成就感到骄傲,这位华人女兵为何会出现在美国军舰上,她的选择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挣扎和考量?
追逐“美国梦”的代价
1992年,郑浩儿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富裕家庭,作为家中独生女,她从小就备受父母宠爱,然而在她10岁那年,一个决定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上世纪90年代末,一股移民热潮席卷中国,郑浩儿的父母听闻朋友们对美国的赞美,心中萌生了移民的想法。
他们日复一日地憧憬着美国的美好生活,这种向往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年幼的郑浩儿,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美国俨然成了一个完美的国度。
2002年,郑浩儿的父母下定决心,将家中所有资产变卖,举家搬迁到美国,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一家人踏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刚到美国,郑浩儿一家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首先是高昂的生活成本,美国的物价远超他们的预期,原本看似充裕的积蓄在这里显得捉襟见肘。
更让他们措手不及的是,作为中国公民在美国居住还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
除了经济压力,郑浩儿的父母还面临着求职的困境,他们的学历和工作经验在美国并不被认可,找工作变得异常艰难。
为了节省开支,一家人只能搬进一个条件较差的社区,周围环境复杂,设施简陋。
对于年仅10岁的郑浩儿来说,适应新环境更是一场艰苦的战斗,语言障碍成了她最大的挑战。
刚到美国时,郑浩儿的英语水平仅限于在中国学到的基础知识,与美国人日常交流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在学校里,郑浩儿常常因为语言不通而被同学们孤立,甚至遭受欺负,更让她难过的是,就连老师们似乎也对她这个“外来者”缺乏耐心。
面对这样的困境,郑浩儿决定奋起直追,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她用整个暑假的时间苦练英语。
每天都看美国动画片,反复跟读对白,试图模仿地道的美式发音,郑浩儿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尽快融入美国社会,摆脱“外国人”的标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郑浩儿逐渐意识到,即使她的英语说得再流利,也无法改变她是一个华裔的事实。
在美国,种族歧视依然存在,而且往往以一种隐晦的方式表现出来,尽管如此,郑浩儿并没有放弃。
她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希望通过优异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知名大学,主修时装设计专业。
大学毕业后,郑浩儿满怀希望地踏入职场,却再次遭遇挫折,尽管她拥有美国顶尖大学的学位,但因为没有美国国籍,许多大公司对她敬而远之。
最终,她只能在一家小公司谋得一份工作,薪资远低于同级别的美国同事,就在郑浩儿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沮丧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有一天,她无意中看到了一张美国征兵的海报,上面写着外国人也可以参军,而且表现优秀者有机会获得美国绿卡,这个信息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郑浩儿的未来。
然而参军真的是郑浩儿实现美国梦的最佳选择吗?在决定加入美国军队之前,她是否考虑过这个决定可能带来的影响?郑浩儿的参军之路,又会给她带来怎样的挑战和机遇呢?
为绿卡而战
看到征兵海报的那一刻,郑浩儿仿佛看到了希望,参军不仅能解决她的身份问题,还能为她提供一份稳定的工作,怀着复杂的心情,她决定报名参军。
2017年,郑浩儿开始了她的参军之旅,然而现实远比她想象的要艰难,作为一名华裔女性,她在新兵训练营里面临着双重挑战。
教官们似乎对她格外严厉,训练强度常常超过其他新兵,跑步训练中,郑浩儿常常被要求多跑两圈;体能测试时,她的标准也比其他人更高。
面对这些不公平的待遇,郑浩儿没有退缩,她告诉自己,这些挑战都是为了让她变得更强,每当感到疲惫不堪时,她就会想起那张绿卡,那是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经过一年的艰苦训练,郑浩儿终于在2018年通过了美国海军的测试,正式成为美国海岸警卫队的一员,然而,通过测试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作为一名华裔女兵,郑浩儿在军队中的处境并不轻松,有些同事对她抱有偏见,认为她不够忠诚,除了日常的训练任务,郑浩儿还常常被分配一些额外的杂务。
洗衣服、打扫卫生、帮厨房准备食材,这些原本不属于她职责范围的工作,却成了她的日常。
尽管如此,郑浩儿依然坚持着,她相信,只要表现出色,终有一天会得到认可,她努力学习各项技能,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表现赢得同事们的尊重。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9年10月,一次意外的事件改变了郑浩儿的命运,那天她所在的美国驱逐舰斯特拉顿号在例行巡航时,进入了中国声称的领海范围。
中国海军随即前来警告,要求美方立即离开,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舰长突然想起船上有一名会说中文的士兵。
他立即召来了正在打扫卫生的郑浩儿,让她担任临时翻译,郑浩儿站在甲板上,用流利的中文向中国海军传达美方的立场,她的表现让舰长和同事们刮目相看。
这次意外事件之后,郑浩儿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她不再需要做那些杂务,而是被正式任命为舰上的翻译官,她的工作变得更加重要,经常需要参与美国海岸警卫队与中国海警的沟通。
然而随着工作性质的改变,郑浩儿也开始面临更多的道德困境,作为一名华裔美国军人,她时常感到身份的矛盾。
当她站在美国军舰上,用中文警告中国海军时,她内心是否曾经动摇过?面对两个祖国的对峙,她如何平衡自己的立场?
在两个祖国之间的抉择
随着郑浩儿在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地位逐渐提升,她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最初的基础杂务,到如今负责与中国海警的沟通,她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这种重要性也带来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作为美国海岸警卫队中为数不多的华裔成员,郑浩儿的中文能力成为了她的独特优势,她经常被派往与中国海警进行交涉的任务中。
在这些任务中,她需要准确传达美方的立场,同时也要理解并转述中方的观点,这个角色让她处于两个祖国之间的夹缝中,每一次交涉都像是在文化和身份认同的钢丝上行走。
2019年10月那次引起轩然大波的事件,成为了郑浩儿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当时美国驱逐舰斯特拉顿号进入中国声称的领海范围,引发了中国海军的警告。
郑浩儿被临时召来担任翻译,站在甲板上用流利的中文向中国海军喊话,她的表现不仅赢得了美方同事的赞赏,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然而,这次事件也给郑浩儿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她的行为在网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有人称赞她的专业素养,也有人指责她背叛祖国。
面对这些争议,郑浩儿感到困惑和痛苦,她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思考自己的身份认同问题。
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郑浩儿表示:“我是美国海军,为美国做贡献,我感到非常骄傲,”
这番话引起了更多的争议,有人认为她是为了绿卡而放弃了自己的文化认同,也有人理解她在异国他乡求生存的不易。
事实上,郑浩儿的内心远比她表现出来的要复杂得多,每次执行任务时,她都需要在两种文化、两种价值观之间寻找平衡。
她努力保持专业,尽量不让个人情感影响工作,但在深夜独处时,她常常会想起自己在上海的童年,想起父母对她的期望,也会思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浩儿逐渐意识到,她的身份认同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她既是中国人,也是美国人。
她的经历让她对两种文化都有深刻的理解,这种跨文化的视角反而成为了她的优势。
在执行任务时,郑浩儿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缓解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她努力在传达美方立场的同时,也让中方理解美国的想法。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两国之间的沟通搭建一座桥梁,这种努力并非总能得到理解和认可。
有时候,她会被美方同事质疑是否对中国过于同情;有时候,又会被中方视为背叛者。
这种两难的处境让郑浩儿感到疲惫,但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她希望能够成为沟通的桥梁,而不是冲突的导火索。
结语
在全球化的今天,像郑浩儿这样的“文化混血儿”越来越多,全球化时代下个人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在两个祖国之间寻找平衡,郑浩儿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都是独特的,她的经历提醒我们,在日益紧密的国际关系中,跨文化理解和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章
参考来源:观察者网-忠告华裔美军士兵
观察者网2019-11-01“我,90后华裔女生,替美国向中国海警船喊话,感到很自豪”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
问题你还不是美国人,所以你就是汉奸。
长的像乌龟
感觉肯定过的比我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