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不是嘴上说说而已,中国人是真的不结婚了。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数量仅有474.7万对。
(来源:民政部)
今年上半年还说,结婚登记数仅为343万对,大概在2014年同期的一半左右,创下近十年新低。
看了三季度的情况,估计今年的结婚人数应该在600万对左右,甚至有可能跌破600万。
2014年起,结婚登记数量连续9年逐年下滑。
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跌破1000万对、900万对、800万对、700万对,特别是,2020年的下降数量达到113万对。
2020年数据断崖式下滑,可能有新冠的原因,2023年结婚登记人数为768万对,是近十年来首次回升,原因也是一样的。
积压3年堆积的结婚需求,一下子释放,估计今年的出生人口也会迎来一波反弹,不少专家预测可能会破千万。
等到这部分需求释放完毕,就打回原形,不管是结婚还是生育,走势大概率还是下降。
结婚人口一降再降,适婚人口减少,男女性别比失衡、受教育程度高导致初婚年龄下降,都是客观原因,而房价、教育成本也是横亘在年轻人面前的大山。
结婚是出生人口的先行指标,结婚数据上不出去,25年的人口数据估计也不太好看。
国家是着急了,一茬一茬的刺激生育的政策下来,收效甚微。
如果个体连婚都不想接了,刺激生育的政策自然是无处发力、难上加难。
所以,我们看到最近印发的完善生育支持措施的文件,就提到要积极构建新型婚姻文化,大力倡导积极的婚恋观、生育观,加强人口国策教育,并将相关内容融入中小学、本专科教育。
为国生娃,从小抓起。
(来源:新华社)
结婚率下降,生育率下降,也不只是我们的问题,咱们还算情况好的。
隔壁日本也进入了结婚冰河期。
2023年结婚人数降至47.5万对,相比2022年下降了6%,战后首次跌破50万对。
单身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日本国家统计局将“50 岁未婚率”称为“终身不婚率”。
日本终生不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男性终身不婚率已经高达28.25%,每4个男性里就有一个终身不结婚,女性稍好一点,终身不婚率为17.81%。
估计再过十几年,在日本不结婚和结婚一样普遍。
日本社会学家认为,单身率居高不下背后是经济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以后,经济长期低迷,企业终身雇佣制度发生变化,职业前景下降,收入不稳定。
所以,日本年轻人既没有努力工作的动力,也没有追求婚姻的动力。
再看看美国,美国人也不热衷结婚,2020 年美国人的终身不婚率为 8.92%。
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40多岁的美国人中有四分之一从未结婚。
这批人在进入中年之前经历了两次经济衰退,2008年经济危机和2020年经济衰退。
最近的一次衰退,2020年4月,美国减少了2050万个工作岗位,失业率飙升至14.7%,一直到8月份,失业率都是两位数。
就业市场不理想,还要负担一笔数目不小的学生贷款,房价增长速度远超收入增幅,每个月拿出一大笔钱来租房。
在结婚面前的是生存和发展问题,事业和收入放在优先级更高的位置。推迟结婚时间或者直接选择不结婚,直接导致美国生育率持续走低。
中国年轻人不愿意走进婚姻,也有经济预期变差的原因,自己的未来都一片迷茫,拿什么给孩子一个未来。
而且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思想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单身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很多人觉得,没必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养育一个没有确定性的后代。
所以,结婚人口减少,生育率下降,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出手也很难扭转趋势。
现在我们仍然是一个普婚国家,不结婚的人在少数,但从日本、美国的例子看,未来结婚的人数可能会越来越少。
年轻人不结婚,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影响新生儿人数。
不生孩子,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是权衡利弊做出的最优选择,但对社会来说,人口减少的速度会出乎意料,可能会迎来断崖式下跌。
新生人口不足,公共体系都会受到影响,公立学校可能会减少,教师可能会缩编,消费没有新的增长点,经济在复苏起来的时候,动力也不会像之前那么足,耗时长一些。
另一边,老年人越来越多,寿命越来越长,社保养老压力会更大。
养老金替代率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养老金替代率已经从2000年的70%降至2020年41.3%,跌破国际警戒线,不排除未来还有下降的空间。
小巴想提醒大家,生还是不生,是个体选择,别人无权干涉。
但在这种大趋势下,社保养老金会受到冲击,还是要尽快开始为养老做储备,对冲第一支柱替代率下降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