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理明:四川方言称谓中的“二”

考古研史赏人物 2024-09-26 16:08:53

俞理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导。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四川省语言学会会长。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历史演变研究。其新著《汉语历史词汇语法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7)立足于丰富的基础材料和严密的分析,通过如“‘保镖’保的是什么”等一些有趣的例子,总结汉语词汇和语法历史发展的规则,归纳分析汉语词汇的基本特点。尝试用科学的分析手段揭示汉语历史词汇变化的诸多细节,准确描写变化的过程以及促成变化的各种因素,可以帮助读者很好地理解词汇历史语法和一些称谓的由来,尝试对一些流行的看法提出矫正,富有新见。

本文分享其中一篇《四川方言称谓中的“二”》,或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四川方言称谓中的“二”

本文讨论四川方言称谓中的“二”,是在汉语通语的基础上展开的。四川方言跟以普通话为代表的汉语通语有密切关系,本文基于二者既关联又区别的关系,从汉语通语入手,讨论这个问题。四川方言跟周边的其他方言也有不少相似点,本文关注的四川方言现象,可能也存在于周边的其他方言中,本文不作更多的牵及。另外,汉字使用中存在通假现象,比如有人把“花儿匠”写作“花二匠”,这也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1 汉语称谓中的“二”

汉语数词在称谓中有广泛的使用,包括表示基数的用法和表示序数的用法。

1. 汉语称谓中数词的基数意义

汉语称谓中表示基数的数词,通常表示一个确实的数量,比如,称父母为“二老”“双亲”,夫妻二人可以称“两口子”,也可以考虑年龄的差异,称“小两口”“老两口”,等等。

有些词的意义构略为复杂,字面上不太明确。比如,有些佛教徒结婚后才出家为僧,那么出家前的配偶就叫“本二”或“故二”,这里的“二”跟“两口子”的“两”意思相同,但已经指“原来组成两口子的人”,即僧人出家前的配偶,指一个人了。

过去称当大官的人为“八抬八座”,“八抬”指的是八个人抬的大轿,坐上这样的大轿是很大的官,“八抬”是指被八个人抬着走的那一个人,而不是那八个抬轿的人,有一批高级官员能够受到这样的待遇,因此,“八抬”就指这一类当大官的人。“八座”也作“八坐”,指古代中央各部门的长官,具体所指,历代不一,大体是六部长官加上总管各部左右宰相,也就是协助皇帝主持朝政的八位大臣。“八抬八座”合成一个同义连文的词,就指大官。

汉语基数词连用,往往不再表示实在的数量,有泛指的作用,它们在称谓词中的意义也是这样。比如“二三君子”表示的是人数不太多的各位君子,“三窝两块”表示众多的儿女,至于“三兄四弟”“四邻八舍”等称谓词中的数词,也都不是实指,把两个数词插入一个常用的称谓词中间,表示众多的这类人物。

有一种基数词连用比较特别,它表示的是两个基数的相乘关系,举例如下:“二八佳人”是指妙龄少女,二八相乘,是十六岁的意思;“三五少年”则指年轻人,因为三五相乘,指十五岁。这种表达有时存在歧解,比如曾有老年人开玩笑,自称“二八佳人”,因为两个八相乘,是六十四岁。总之,基数词在汉语称谓中可以表示实际的数量,可以如“二老”“八座”指一个具体范围内所有的人,也可以如“八抬”指跟这个具体范围的人有关之人。当两个数词和称谓词连用的时候,则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量,泛指某个范围内的众人,如“二三君子”“四邻八舍”等。利用数词的乘法计算关系来指人的年龄,可以形成一种委婉的表达。

2. 汉语称谓中数词的序数意义

汉语称谓中的序数,首先跟人的出生顺序,也就是排行有关。同父母生育的子女,按顺序排列,上古时期用“伯、仲、叔、季”等词,但这些表示排行的词数量有限,所以,从六朝开始,用序数词表示排行的情况普遍了起来,其中排行第一的多数用“大”,举例如下:女孩子通常称“娘”,依排行,可以有“大娘、二娘、三娘、四娘”等;而男孩子则称“郎”,有“大郎、二郎、三郎、四郎”等。与此相应,同辈的兄弟姐妹中,就有了“大哥、二哥”“三弟、四弟”或“大姊(大姐)、二姐”“三妹、四妹”等称谓。

妇女婚后,常常据丈夫的排行形成序列称谓,比如哥哥的妻子有大嫂、二嫂、三嫂等;古代也有称已婚妇女为娘的,兄弟妯娌之间也可以称大娘、二娘、三娘等。

称谓排序还有一个依据,是进入某一社会关系范围的时间。古代存在一夫多妻现象,妻妾多了,也有了排位的需要,像《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妻妾多人,正妻陈氏死后,继娶吴月娘仍称大娘,又娶二娘李娇儿、三娘卓二姐,卓二姐死后娶孟玉楼,仍称三娘,以及四娘孙雪娥、五娘潘金莲、六娘李瓶儿。妻妾之间,为首的妻子据地位称“大”,众妾自“二”以下以婚配先后为序,不计年龄和在家中的地位。这类的顺序关系,也广泛地出现在同一师傅门下的生徒中,通常,师兄师弟之间,如果是同时拜师,那么年龄就是排序的依据,但如果拜师的时间先后不同,那么,拜师的时间才是排序的依据,年龄不是考虑的因素。

从生育的序列关系到反映家庭地位序列关系,其中尊卑不再以年龄为主要依据了。在社会交际中,一些带有尊崇义的称谓词,主要是带“大”的称谓词,常常作为礼貌用词被使用,比如敬称年轻男子为“大郎、大哥”,年轻女子为“大姐、大妹”,已婚妇女则都称“大嫂”,年长的则有“大伯、大娘”之类。

亲属的排行关系用在了官场,就完全依据社会地位的排序来称呼人。明清地方官府,通常有四位朝廷任命的官员,州官称知府、太守,县官称知县,尊称老爷、大老爷、大爷、太爷,他们的佐官,则分别称二老爷、三老爷、四老爷,或二爷、三爷、四爷,也可以官衙称二衙、三衙、四衙,或二府、三府、四府。

“二”在数词序列中处在一个特殊的位置,在有主次之分而成双的事物中,它处在第二位,因此有副佐的意思,分化出一个新词“贰”,《说文》解释“贰”:“副益也。从贝,弍声。弍,古文二。”段玉裁、朱骏声都认为这是一个形声兼会意的字。“贰”专表副佐,但也可表数量,反之,一些表副佐的地方也可以用“二”,例如:

《礼记·坊记》:“君子有君不谋仕,唯卜之日称二君。”郑玄注:“卜之日,谓君有故而为之卜也。二当为贰。唯卜之时,辞得曰:君之贰,某尔。”

《后汉书·荀彧传》:“臣闻古之遣将,上设监督之重,下建副二之任。”

上述府县佐官的序列称谓,其中的“二”跟表示副佐的“二”是一致的,但是,在序列中,“二”以下是可以类推的,而跟“贰”同义的“二”却不可以类推为“三∼”“四∼”。如洋行经理是“大班”,副经理是“二班”,往下就没有“三班”“四班”等。

“二”的副佐义和序列义又引申出一些特殊的意义。宋元以下戏曲小说中,提到住宿饮食时常出现“小二”或“店小二”“小二哥”等,跟“小二”相对的,有时是店主人,例如:

元代施惠《幽闺记·兄弟弹冠》:“商贾纷纷,士庶群群,大门外马足车轮。主人招接,小二殷勤,俺这里客来多,客来便,客来频。”

《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诒书》:“主人家见他悬弓佩剑,军官打扮,不敢怠慢,上前相迎道:‘长官请坐。’便令小二点杯茶儿递上。”

但有的店里却只有小二主持营业,例如:

元代张国宾《相国寺公孙合汗衫》第一折:“小二哥开门来,我知道少下你房宿饭钱。”

元代无名氏《朱砂担滴水浮沤记》第一折:“小可是店小二,在此处开着个客店。”

原来,当时许多开店的往往依附当地豪强作后台,通过借他们的本钱、租用他们的房屋等方式,取得他们的保护,以避免经营中的社会治安风险,像《水浒传》中的郑屠、孔家兄弟、祝家庄庄主、五台山寺院等个人或团体都是这样的后台。店铺的经营者有这些强大的地方势力为靠山,便以“小二”自居。在这里,“小二”与幕前或幕后的主人相对,可以是被雇佣的人员,也可以指独自主持经营而向主人缴纳租金利息的人。

“小二”或作“二小”“二汉”,与主人相对,也可以指僮仆或雇工,例如:

《杀狗记·王婆逐客》:“小生:‘多感公公,只是窑中家伙一无所有,教我怎住得?’外:‘这也是,也罢,少刻着小二送锅碗之类与你便了。’”

《儒林外史》第三回:“(胡屠户)后面跟着一个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

吴立智《复苏》:“仿佛觉得人们在背后的指戳,好个没有出息的男人,跟在女人屁股后面当二小。”

旧说“阎王好见,小鬼难当”,官府或官宦人家的仆隶,往往仗势欺人,比他们的主人更难交涉。因此,社会上把官员豪贵称为老爷、太爷、大爷,把他们的属下或仆隶称为二爷、二太爷,例如:

清代华广生《白雪遗音·马头调·我与情人》:“我与情人说句知心话,你当了会子二爷,无挣下甚么,派门上,耽了多少惊和怕,派流差,受了多少打和骂,办差不周,就要耍人,劝情人,赚些银钱你回去罢。”

清代李绿园《歧路灯》第二十二回:“茅拔茹道:‘啥话不啥话,你问你门上二爷。’”

清代无名氏《施公案》第二百七十八回:“我们一天能赚几个钱,那里有这许多供应?求你们这些二太爷们积积德,在县太爷面前方便一句。”

清代竹秋氏《红闺春梦》第九回:“小徒自幼性情不好,倘有冒犯公子之处,要望连二爷从中照应,我断无不放心的。”

清代傅崇矩《成都通览·成都人之称谓》:“呼别人之家人曰某二爷、某大爷、某管家。”

“二”有副佐的意思,经营商店的掌柜之助手就是“二掌柜”,厨师的助手被称为“二把刀”,也泛指各类技艺不精的人,其他各类助手可以泛称“二把手”或“二手”。这些跟社会等级有关的“二”,表示的是次等的意思,跟排行不同,不能自由类推。

某些代理经营的人,也用“二”称呼,例如:包租大地主的土地,分租给零星佃户的人,被称为“二地主”;包租住房转租的,是“二房东”。

这类跟社会典型人物相关类同的人物用词,往往带有鄙视意义。举例如下:日本侵华期间,为日本人工作的中国人,称“二日本”;日本军队叫“皇军”,他们组织控制的军队(所谓皇协军),被称为“二皇”,讹写作“二黄”,其实他们的制服是黑色的;憎称日本人为“鬼子”,这些军队成员就是“二鬼子”。这些用词,都包含“次等”的意义。

“二”也可以表示“不纯正”“不典型”的意思,举例如下:改革开放之初追求摹仿香港时尚的人被称为“二港客”,等等。

这类称谓,由于写法上的变化,有些语源就不太清晰。举例如下:旧时武装的江湖帮会团伙,有叫“杆子、杆儿上、溜子”的,民间称他们为土匪。在称呼具有类似行为特征的人时,用“二杆子”表示粗鲁莽撞的人及不务正业的“二溜子”(这个词通常写作“二流子”)。

2 称谓中有四川地方特色的“二”

四川方言称谓中的“二”,在多数方面,都跟汉语通语保持一致,但也形成了一些有自己特色的用词。

1. 二簸簸

用次一等意义的“二”,构成“二簸簸”(《成都方言词典》写作“二跛跛”),李劼人《大波》中有这么一个用例:

你们默道我这二簸簸粮户的担子还不够重吗?唉,告诉你们,当了粮户,别个只算你的入,不算你的出。

簸簸,就是簸箕,二簸簸指比一般簸箕略小的簸箕,也就是次等的意思。粮户是指家有田产每年纳粮税的人,通常也指地主。二簸簸粮户,即小地主。梁德曼、黄尚军《成都方言词典》是这样解释“二簸簸”的:

二簸簸,同二簸箕。(1)很活动,不牢固:他说了些二簸簸的话,信不得。(2)不能做主的人:他是个二簸簸,说话不算数的。

“二簸簸”有次等、勉强凑数的意思,单独指人时有算不上数、不能做主的意思,充当形容词时有靠不住的意义。

2. 棒老二、老二

“二”由次等引申出劣等的意义。旧时社会上帮会流行,四川的帮会叫袍哥,是江湖上的人,用现在的话说,袍哥组织带有黑社会性质,常常参与赌博打架一类的活动。袍哥可分两类:一般不使用暴力的叫清水袍哥;常常使用暴力的叫浑水袍哥。浑水袍哥通常携带武器,被称为棒客,或者叫棒老二,简称“老二”,后来袍哥组织消散了,棒老二、老二在民间仍被用来称呼采用暴力抢劫的土匪,也常常被用作詈语骂强横霸道的人,例如:

蹇先艾《贵州道上》:“先生,那个晓得老赵还当过棒老二的!”自注:“棒老二,四川、贵州称土匪都叫‘棒老二’。”

克非《山河颂》三十:“你冷丰标是强盗,豺狼,棒老二,拐扒匠!你枉自披一张人皮!”

石定《公路从门前过》:“老汉笑道:‘我做不来这种事。要老二(土匪)才坐垭口抢人!’”

3. 土老二

处在顺序次位的“老二”有某种贬义,可以组成“土老二”,指没有见过世面的人,例如:

沙汀《和合乡的第一场电影》:“于是他又瞎吹了一番机器的神妙,而大部分观众已经开始原谅他了。但也有觉得伤脑筋的,于是截断他道:‘少麻些土老二吧,快赶紧弄好拿来放呵!’”

这个“土老二”可能跟“土老儿”还有一点关系,因为语音十分接近。但是,字面上表示次等的“二”无疑对这个词的形成起了作用,它也影响了下面的“农二哥”。

4. 农二哥、农二、栾二

使用表示次等的“二”的称谓词,在过去四川话中很常见的有“农二哥”,省称作“农二”。从正面来说,过去称工人为老大哥,农民便是二哥。从消极面来看,当时农村长期落后,当时一些政策明显有利于城市人口,农村人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受到限制,受到鄙视。仿照“跳龙门”的说法,人们希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被称为“跳农门”。因此,“农二哥”“农二”的叫法,消极意义明显,例如: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我妈给我找了个‘农二’。笑死人!”

陈乡《私人保镖》:“几个市井无赖欺负他们是‘农二哥’,恶语伤人还不算,在他们出了钱歌还没唱完的时候硬把话筒抢了过去。”

同时还出现贬义色彩更浓的“栾二”,如梁德曼、黄尚军《成都方言词典》就有:

栾二(哥)、栾豁(皮)、老栾,旧时对农民的蔑称。

“栾”是土气的意思,通过语素替换,“农二”或“农二哥”被说成了“栾二”或“栾二哥”,增加了新的贬抑色彩。

5. 二水公爷

李劼人小说《儿时影》中提到了“二水公爷”一词:

路上尘土又多,道路又窄,游人又多,最可恨的,就是那些驮米的瘦马,被一般二水公爷骑着,一颠一蹶,跑来跑去,弄得尘头十丈。

公爷,是对官宦人家子弟的称呼,“二水公爷”指的是算不上真正公爷的年轻人,其中的“二水”跟“二”一样,也是表示次等、充数的意思,跟后来的“二港客”相类。

6. 二老工人

“二”表示次等的意义可以用在形容词之前,表示在性质方面程度还差一点。“二老工人”就是指介于老工人与新工人之间的工人,例如:

魏继新《傻大姐》:“小柳呀,你是二老工人了,要多带带他。”

有了若干年工作经历的人,对于新来的工作者,当然算老工人,但是,对于资历更深的老工人,又显然算不上老,结果就有了“二老工人”的说法。

形容词前加“二”表示在程度上接近某种性质状态而又并未达到,在四川话中比较常见的是一种重叠的方式,比如《四川方言词典》中收了一些这样的词语(括号里是本文的说明):

二麻二麻,微醉的样子。(麻,指饮酒过量神志模糊。二麻,是接近麻而未麻。)

二通二通,半通不通。(即看起来懂了,其实并不懂。)

二甩二甩,不确定。(甩,不稳定。二甩,有点不稳当。)

二象二象,还不完全象。(象,本来是动词,表示相似,这里构成形容词。)

不少形容词可以在语用中自由进入以重叠方式构成的组合,如“二瓜二瓜”“二红二红”之类。也可以采用正反对举的方式表达这样的意思,如“二懂不懂”“二会不会”等表示接近于某种性状,但实际还没有达到这种性状。

“二”在称谓中因此有一种不可靠的含义,比如,做事粗心的人称“二恍恍”,喜欢炫耀而没有本领的人叫“二架梁”,等等。

7. 丘二

除了来自次等义的“二”的这些意义,四川方言中还有一个来自特殊序列义的称人词“丘二”,指帮工或受人雇用的人,例如:

沙汀《催粮》:“早知道这样,我不该退了佃当丘二!”

马识途《京华夜谭》第六回:“‘我走什么运,还不是当跑腿的丘二吗?’我自卑地说。”

“丘二”的来源,跟“丘八”有关。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军人在社会上作用明显,但同时也严重危害了社会的正常运转,人们用“兵”的析字格“丘八”来表达对他们的不满。丘八在社会上横行,也有人称为兵大爷、丘八大爷,他们当兵吃粮,没有固定的居所,处境并不如意。社会上失去自己的产业被雇佣的人,也处在一种漂泊的状态中,因此,把自己与丘大爷相比,称为丘二。

3 结 语

汉语的使用人口众多,地域分布又十分复杂,各地的历史背景和周边环境又不尽相同。因此,方言差异在所难免。本文讨论的四川话称谓中“二”的一些用法,正是在地域差异的影响下出现的汉语地方变体,它给汉语的使用带来了新的变化,增加了它的活力,但同时也给汉语带来了更多的分歧和纷扰。

本文摘编自《汉语历史词汇语法论集》(俞理明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7)一书,原刊《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第9 辑(韩国祥明大学韩中文化信息研究所2010 年8 月)。标题为编者所加。

0 阅读:1

考古研史赏人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