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龙:掌握逆向投资心理学,克服人性上的弱点

鸿振财事 2024-05-20 08:29:32

杨德龙系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逆向投资心理学》是德国人汉诺·贝克写的,首度揭秘了巴菲特远离华尔街的真相。从章节来看,每章都有很好的可读性,因为书是比较有连贯性的,基本上从头到尾是一条主线写的,所以建议大家不要跳读,而要从头到尾地来阅读。

比如说,第一章就讲到了人们的盲从效应。很多人投资其实并不了解投资的风险,或者说投资的意义,很多时候是跟风投资。书里讲到了美国的一个邪教在丛林集体自杀的事件,难以想象这些邪教通过控制人的心理,能够让这些教徒和他一起癫狂、集体自杀,甚至有的父母把子女杀掉,然后再自杀,可以说集体的妄想症对于投资来说也是非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比如说在行情狂热的时候,市场泡沫很大,所有的人都知道市场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阶段,但是因为盲从,周围的人都在拼命做多、加杠杆,像2015年上半年一样,很难保持清醒,远离股市。同样在市场下跌的时候,大家也会盲从。例如春节前,市场跌到2,600点,就是因为很多人对后市悲观,加上市场大跌让很多人精神崩溃,所以不管是好股票还是差股票,都疯狂抛售。

从众效应实际上是心理学的一个效应,书中讲到了花车效应,例如一个花车在街上走,乐队在车上演奏,这时候人们会欢欣鼓舞地追随着这辆车,这辆车越走,紧跟在后面的人群越多。实际上游行队伍后面的人可能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也加入了游行队伍。这种行为的动机,实际上是追求归属感,因为人们愿意参与一个事件,很多时候是需要安全感、归属感的,从众能带来这种安全感。这其实也是因为,人类的祖先要与大自然作斗争,和猛兽作斗争,对于他们来说,要想活下来,一定要从众,和大家一起跑,这样猛兽就不会追上个别人;但如果落单了,就很可能被猛兽吃掉,这刻在了我们的骨子里,即盲从。疯狂的时候大家一起疯狂,恐慌的时候一起恐慌。

所以巴菲特为什么不住在华尔街,书中也有所介绍。我们知道大部分著名的投资大师都是在华尔街的,这次去美国参加完巴菲特股东大会,我也带着投资者去拜访了华尔街的一些金融机构,像摩根士丹利、美银证券等。全球很多金融精英、投资大佬都住在华尔街,和大家互通有无。但是巴菲特独立特行,不愿意从众,一直生活在他的家乡奥马哈,是美国中部一个相对比较小的小镇;这有点像我不在深圳这种大城市工作,而是躲在老家商丘做投资,是一样的。

那为什么呢?因为巴菲特不想受从众效应的影响,在华尔街很容易受到市场氛围的影响,比如说2007年华尔街很多人都在投次贷,但是巴菲特不投,他认为投次贷这种垃圾债很容易爆仓,看似还在小心翼翼地开车,但车子上、轮胎上可能扎了几个匕首,一有坑坑洼洼就会爆掉。果然在2008年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巴菲特毫发无损。2001年整个华尔街都在疯狂地追捧互联网,但是巴菲特完全没受到影响,也是因为他固守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投资消费和金融两大领域,几乎从来不碰科技股,后来买苹果也是因为苹果已经从一个科技股变成了消费股才去买。

所以每一章都可以看到从心理学到具体投资的案例,这本书写得比较通俗易懂,而且能够学到很多心理学的知识。巴菲特的名言就是,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这句话听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很难,因为贪婪和恐惧是人性的两大弱点,要做到谈何容易。

例如现在美国股市还在不断地创新高,很多投资者还在往里冲,但是过去几个季度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每季度减仓200亿美元左右。一季度末他账上的现金已经达到1,820亿美元,也就是说他有这么多仓位是买债券的,而不买股票。并且他讲到,二季度末现金余额可能会达到2,000亿美元,市场边涨他边撤,这需要克服贪婪的心理。这与很多人在市场上涨过程中舍不得离场,最后亏损到没利润才割肉,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认为在A股市场,同样要从心理上学习价值投资,摆脱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书中第五章写到了锚定效应和框架效应,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们厌恶损失,在涨的时候,可能赚一点钱就会卖掉,因为已经赚钱了,这很容易做决策。但一旦亏了钱,很多人就不愿意卖掉了,因为人们厌恶亏损,亏损不卖似乎只是一个浮亏,不会在心里难过,会觉得它早晚能涨回来。但正是这种心理,让很多人在市场大势已经向下的时候,还坚守那些股票,最后被套50%、80%,很难翻身,这其实是一种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就是投资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一些数值当作一个锚定点。例如你会把买入成本当做锚定点,为什么现在市场大跌但是还不卖股票呢?因为你觉得它的价格比买入价格低,你亏钱了,所以不愿意去卖,实际上全市场除了你,没有人关心你的买入价是多少。市场的涨跌,都是有客观规律的,锚定效应只是限定了你的操作。

还有就是,你会把股价的最高点当作一个锚定点,为什么你在市场趋势已经确立向下的时候不及时止损呢?因为你老是想着我在最高点的时候没卖,曾经到100没卖,那现在只有30,我怎么能卖呢?锚定效应也是影响到很多人的一个原因,书中做了一些心理实验,让你认清为什么锚定效应会起作用。

一个大型银行的分析师詹姆斯曾做过一个民意调查,邀请大约300名高薪的基金经理来估计伦敦的医生数量是高于还是低于自己电话号码的后四位。例如某位基金经理的电话号码后四位是3904,那么他就要估计伦敦的医生数量是多于还是少于3,904名。然后受试者需要对伦敦医生的数量进行实际数字的估计。实际上每个基金经理手机号的后四位都是随机的,和伦敦医生的数量没有任何关系。但是由于问题里面需要先比较伦敦医生的数量和电话号码的后四位,无形中会把电话号码的后四位当作一个锚定点,这就使得猜测的伦敦医生的数量和手机号码后四位非常接近。例如,如果基金经理电话号码的后四位大于7,000,那么他们估计的伦敦医生的数量平均是8,000名;而那些电话号码后四位小于3,000的人估计伦敦医生的平均数量是4,000。因此,其实每个人都很容易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哪怕两件事情其实没有什么关系。

里面还讲到了框架效应,框架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于一些表述会受到影响。例如对于卖肉的来说,大家都喜欢吃瘦肉,不喜欢吃肥肉,那么如果他的广告是,我这个肉有80%的瘦肉,你会觉得很有吸引力;但如果他的广告是有20%的肥肉,你就不想买。

实际上这两句话说的是同一件事,但对人的吸引力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个例子讲到,假设你的家乡有600名居民正在受一种流行病的威胁,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你必须从中选择一种。如果选择治疗方法A,会有200人获救;如果实施治疗方法B,有600人获救的概率是33%,无人获救的概率是67%。其实两种方法的预期值是一致的,都是200人可能获救,只是第一种是确定性的,第二种是一个概率。大部分询问者会选择治疗方法A,因为这样就确定有200人会获救,而不选择B,B虽然有33%的可能性是600人全部获救,但有67%的概率一个人都获救不了。即大家会选择确定性的收益。但如果换一种表述,现在有两种治疗方案,如果实施治疗方法C,会有400人确定死亡;选择D,无人死亡的概率是33%,600人都死亡的概率是67%。大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D,即当面对死亡或损失的时候,大家宁愿选择概率去赌一把。因为如果选择C,就是确定有400人会死亡,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还是希望有33%的概率一个都死不了。但这两种表述实际上没有任何差别,只是一个是获救,一个是死亡而已。

这就是不同的表述会影响到人们的选择,所以我们在做投资的时候要克服这种心理的影响,客观看待投资的成败。例如一个股票持有之后亏损了20%,然后因为存在锚定效应,你总会觉得自己亏了,不愿意卖掉,因为人们有厌恶损失,这又是一种心理。

那怎么克服呢?书中给出了一种方法,就是假设你现在并未持有这只股票,以现在的价格愿意去买吗?如果你不愿意,说明你应该把它卖掉,因为既然你不愿意按这个价格买入,说明你认为它后市还有很大的下跌空间,这时候无论买入成本是多少,该止损还是要止损的。

过去三年市场的下跌其实是阴跌,慢慢下跌的,并不是急跌。和2015年下半年连续跌停的情况并不一样,这时候就会逐步被渗透,刚开始套30%的时候可能会感觉到痛苦,跌到50%的时候可能会有点绝望,而套70%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麻木了,不敢打开账户,所以这种心理上的影响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实际上钝刀子割肉更痛,可能还不如急跌,直接击穿市场的底部,然后就开始上涨,大家的痛苦会减少一点。所以对于市场的阴跌,大家也要在心理学上克服这种锚定效应。

2 阅读:118

鸿振财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