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失败的恐惧,使人们陷入承担过多责任和逃避责任的恶性循环,这就是责任病毒。
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承担过多责任的领导者与逃避责任的追随者,可以说是谁也离不开谁。双方都是因为对方而扮演起现在的角色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论情况如何,我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掌握着制止责任病毒的力量。
一
什么是责任病毒?
人类的许多基本情感反应都有一种所谓“所有或没有”的特性。这可以追溯到肌肉收缩这个层面上,每条肌肉纤维要么“收缩”,要么“不收缩”。
在害怕的时候,这种非此即彼的情况尤其明显。害怕会导致对抗或逃跑两种反应。由此一来,对危险就只有如下反应:对抗或逃跑,承担责任或逃避责任。
我们选择哪种反应?对抗还是逃跑,承担责任还是逃避责任?
责任病毒从一方传到另一方,让人无从察觉,就像是看不见的微生物一样。无论是谁先开始,无论以什么方式,只要有一方做出一点举动,另一方就会走向相反的方向。
责任病毒会形成一个封闭的、自发的世界。这个世界中产生的信息会使我们更坚信自己的正确性,支持我们自己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会产生更多的信息,让我们越发相信自己是正确的。
我们不仅会自以为是地判定别人的能力水平,还会强化我们对他人的性格和积极性的消极看法。领导对员工的看法是,不负责任、懒惰而不思进取;而追随者对领导的看法是,傲慢、无礼、好斗。我们头脑中存有了这些偏见后,我们就会走极端,就会疏远对方。我们互相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们并没有停下来,想一想我们对他人的消极看法是否站得住脚。这样一来,通过沟通来扭转这种形势的机会就更小了。
我们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往往过于肤浅,更强化了这种非此即彼的思想方式。艾伦·朗格等心理学家曾证明,我们大多数人都想要得到更大的控制权。另一些心理学家,比如托马斯·吉洛维奇的研究表明,我们认为责任是不能分割的。换言之,不是你说了算,就是我大权在握,总之只有一个人能够有控制权。
这种封闭自发、非此即彼的思想方式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消极的看法。这种病毒不但不会自行消失,而且会传来传去,越来越厉害,变得更加难以对付。每个人都感到不舒服,都觉得哪儿有点不对劲儿,但是谁也说不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由于我们对正在发生的一切缺乏沟通,我们每个人都认定别人不行,都感到没有指望了。
这种没有指望的感觉事出有因。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不论是承担过多的责任还是逃避责任,通常都会导致失败。失败,或者惧怕失败的感觉,正是恶性循环的开始。不幸的是,第二次失败会触发新一轮病毒的产生,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整个组织崩溃。
由于病毒的作用,当失败来临的时候,逃避责任的一方会一下子跳到承担责任过多的一端,而原本承担责任过多的一方,又会一下子跳到逃避责任的一端。
这种跳跃可能来自对大厦将倾局面的绝望,也可能是因为我们试图使自己免受失败的痛苦。当我们承担责任过多时,我们会说:“我已经尽了全力,呕心沥血,苦苦支撑,可这些人全都忘恩负义。我受够了。也让别人来尝尝这个滋味吧。我得坐下来歇歇了。”
如果我们本来是逃避责任的一方,我们会说:“我把自己的命运托付在领导手中,可他根本不拿我当回事,对我的工作视而不见。我的失败就是由于他的无能。不行!我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随着这种跳跃,我们又开始了新的循环,或是逃避责任,或是承担过多责任。我们把自己的伙伴推到另一个极端,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失败。
这是个恶性循环:对失败的恐惧带来更多的失败,由此就源源不绝地产生更多的恐惧和更多的失败。
面对恐惧,我们经常是采取极端的行动,而不是先仔细权衡。我们可能会被自己万一失败的场景所吓倒,于是自己承担远远低于自己能力水平的责任,而让别人去承担高于他们能力水平的责任。也有可能我们被他人万一失败的场景所吓倒,于是我们承担超出自己能力水平的责任,而导致别人的能力逐渐萎缩。
责任病毒带来哪些危害?
1. 使协作覆灭:侵蚀真诚而富有成效的协作能力
2. 使互不信任和误解加深:误解导致不信任加剧,于是出现怨恨,从而造成机制僵化
3. 使决策能力萎缩:承担低于我们能力水平的责任,逐渐地,能力便会衰减
二
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个巴掌拍不响。承担过多责任的领导者与逃避责任的追随者,可以说是谁也离不开谁。双方都是因为对方而扮演起现在的角色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论情况如何,我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掌握着制止责任病毒的力量。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拒绝承担过多的责任或逃避责任。只要我们自己不中计,领导者就不会承担过多的责任,追随者也不会逃避责任,责任病毒自然就不会发作了。
只要我们能采取积极的行动,就能让我们的同事承担起适度的责任,而不是走向两个极端。他们对我们的看法也会改观,尽管他们自己可能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果我们以积极正面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他们就会感到我们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举动都是对他们有好处的。只要我们能够在责任阶梯上稍作调整,这个世界就会好很多。
随着我们每进一步,我们进行建设性的责任会谈的能力都会增强,同时我们帮助别人进行这种会谈的能力也会增强。每次我们无畏地面对失败,都会学到如何积极地对待失败,以及如何提高我们自己的能力。随着我们的经验和信心的增长,我们自己、我们周围的人和我们所属的组织,都会迎来自身增长的良性循环。
三
对主导价值观的反思
利用这四种工具,我们就能成功地打败责任病毒。但是,这四种工具也仅仅是抵消了主导价值观的负面影响而已。
更好的办法是对造成负面影响的主导价值观进行反思和调整。但是说来容易做来难,在我们的社会中,主导价值观无处不在。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如果没有它们,我们根本就无法沟通,无法协调我们的行动。
明智的决定与只赢不输
我们应该把做出明智的决定视为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只追求“赢”。至于这个明智的决定究竟反映了谁的观点并不重要。要做出明智的决定,我们就必须进行对话,而不能单方面地采取行动。单方面的决策无法了解和考虑到他人的资料、见解、经验和利益,最终的决定不会是最好的。只有抑制住自己想要赢的冲动,展开对话,我们才能做出更可靠、更明智的决定。
在进行责任划分时,同样要用“明智的决定”来取代“只赢不输”这条主导价值观。“只赢不输”使我们不与别人商量,就单方面地攫取更多的责任或者放弃责任,进而导致责任病毒的产生。把“明智的决定”作为主导价值观使我们与其他各方进行对话、讨论划分责任的最佳方式。或许对话后得出的结论并不理想,或者并未体现出我们的立场,但是我们交换了资料与见解,这本身就十分有益。
真心支持与保持控制
控制欲使我们要么攫取责任,把握一切;要么放弃责任,近乎什么都不管。它还促使我们单方面做出决定,而不去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
如果我们能抑制住自己保持控制的欲望,转而以发自内心的支持为目标,我们就可以与别人进行真正的对话和思想交流。不单方面做出决定而是进行对话的结果,就是我们能够更好地划分责任,决策也能够照顾到双方的想法。这样一来,领导者与追随者就不是互相打哑谜了,而是真心实意地支持最终决策。这个决策是通过他们之间开诚布公的对话得来的。
公开检查与避免尴尬
如果我们通过单方面承担过多或过少的责任的办法来避免尴尬的谈话,那么就只能得到错误的责任划分和错误的决策,而且还会导致疏于职守。
我们从来不挖掘、研究或讨论那些关于决策与表现的资料,而通过这些资料我们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提高自己的技能。一切只因为这可能给评估与被评估的各方带来尴尬。
如果把我们自己和别人的所有决定都拿出来进行公开的检查,这确实可能会带来尴尬,但是它也会带来更好的决策。说到底,天底下最尴尬的事情莫过于亲眼看到自己错误决定所带来的恶果。如果我们费尽心思决策,效果却不好的话,公开检查能够帮助我们从错误中学习、提高,从而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
表露真心与保持理智
我们总是试图保持理智,而这是错误的。我们害怕对自己的情绪失去控制而导致尴尬,所以就把自己的真实感情隐藏起来,只从理性的方面针对手头的问题展开讨论。没有任何交流或者决策能够百分之百地保持理智,一点不受情绪的影响。我们只是装得好像不受影响似的,而这种装腔作势会使对方摸不着头脑。他们知道在我们理智辩论的背后其实就是感情。于是他们只好猜测我们的真实感情究竟是什么样的。
他们能够感到我们压抑着的情绪有不好的一面——感到无助、被出卖、孤独、失望等。所以,猜测导致误解,误解导致互不信任。当别人压抑他们的情绪的时候,我们也会猜测、误解,甚至不信任对方。压抑自己的情绪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不可能成功的,而这种压抑又会给我们带来失败。
如果我们允许自己表露真心,就能够在思考过程中加上自己的情感因素。这样,别人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也会鼓励他们表露出自己的真实感情,我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如果我们试图一味压抑自己的情绪,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就会产生强烈的负面效应;如果我们不再压抑自己对某个问题、某个决定或某次交流的感觉,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在明智的决定、真心支持、公开检查和表露真心的主导价值观的指导下,我们就能形成真正的交互关系。在这些价值观面前,极端反应将会彻底消失,我们将承担合适的责任,而不是承担过多责任或者逃避责任。我们的决策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是自己的第一反应。决策之前和之后我们都将认真思索。思考和承担适当的责任水平将使我们的能力得到发展而不是逐渐萎缩。
只要遵循这样的价值观,我们不仅能够帮助自己,还能够保护别人不受责任病毒的危害。我们使他们在责任问题上不再倾向于走极端,而是承担起中等水平的责任,这样才会有更好的效果。所以,这些新的价值观不仅对我们自己有利,而且对别人也有利。
尽管有这么多的好处,由旧的价值观转换到新的价值观的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那种一次性解决战斗的想法完全不切实际,甚至可以说是荒唐的。我们要利用那四个工具建立信心,认准正确的方向,并循序渐进。这些工具将在新的价值观指导下促进和帮助你进行决策和责任划分。
作者:罗杰·马丁,原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院长,全球TOP50商业思想家之一
来源:《担当 责任病毒:如何分派任务和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