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友们,你有没有站在海边看过老渔夫钓鱼?
青岛码头边有位陈伯,总能在狂风巨浪里满载而归。
有次我好奇问他诀窍,他指着海面说:"看见远处那道银线没?
那是鱼群游动的轨迹,但要是突然出现个小漩涡,八成是鲨鱼在下面搅局——这时候下钩,鱼竿都能给你拽折了。"
这话我一直记得,直到在股市里赔光三成积蓄才恍然大悟——原来主力制造的"下跌中继",就是海里的假漩涡啊!
去年有股友向我诉苦,说在某新能源股上连栽三次跟头。
第一次60块抄底,跌到50块割肉。
第二次45块"抢反弹",结果跌到35块。
第三次30块"博反转",跌到18块还死死攥着。

我给他画了张走势图:"你看这三次反弹,像不像涨潮时的浪头?一浪比一浪低,就像退潮时留在沙滩上的泡沫。"
他连连点头称是,略有所思。
主力为何要费尽心思造这些假漩涡?
十年前我去找在某私募的朋友,无意间听到操盘手的对话:"要让散户觉得是捡便宜,其实是在替我们扛炸药包。"
原来这和渔汛期一个道理——大鱼群来临时,鲨鱼会故意搅动海水制造假象,把小鱼赶到浅滩再一网打尽。
主力在下跌中途制造反弹,就是要让抄底的散户变成"人肉缓冲垫",方便他们在更低的位置吸筹。
去年我跟踪过一只医药股,活脱脱就是教科书式的"假漩涡"。
股价从80元跌到60元时,突然连拉三根阳线回到68元,论坛里一片"二次起涨"的欢呼。
但细看就会发现端倪:反弹时的成交量只有下跌时的一半,像涨潮时缺了该有的浪涌。
果然,三周后股价直接砸穿50元,那些在68元高喊"价值投资"的散户,现在还在山顶站岗。

要识破这些把戏,得学会老渔夫的"三看"绝活:
一看量能潮汐。真正的底部反弹,成交量会像初升的太阳,每天比前一天更温暖。
而下跌中继的反弹,量能就像退潮时的浪花,一浪更比一浪小。
记得2018年茅台从800元跌到500元时,每次假反弹都伴随着量能萎缩,直到某天突然出现持续放量,那才是真底。
二看均线海流。把K线图缩到周线级别,3周线和17周线就像海里的暗流。
当这两条线还像麻花般纠缠下探时,任何反弹都可能是漩涡。
去年光伏龙头从60元跌到30元的过程中,每次反弹都在17周线处戛然而止,像撞上无形的防鲨网。
三看筹码暗礁。用同花顺的筹码分布功能,观察上方套牢盘的厚度。
如果股价像触礁的船,每次反弹都撞上密集的套牢区,那注定走不远。
就像今年初某科技股在40元位置堆积了12%的筹码,每次反弹到这里就掉头向下,分明是主力在借机派发。

前些天我在早市买虾,摊主老林给我上了最后一课。
他拿起两只竹节虾:"这只活蹦乱跳的别买,看着新鲜其实快死了;那只静静吐泡泡的才是真鲜活。"
股市何尝不是如此?真正见底的股票往往沉默如深潭,而那些上蹿下跳的"活跃股",多半是主力在甩卖最后的存货。
股友们,下次看到"触底反弹",不妨泡杯茶,把K线周期调到周线,像老渔夫观察潮汐那样看三天。
大海从不会骗人,骗人的是我们急于下钩的心。
当你学会等待真正的潮涌,自会等到满载而归的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