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最近大家比较关心的猴痘。
中国疾控中心在7月14日发布了6月的猴痘疫情监测数据。
今年6月,内地新增106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广东省报告48例、北京市报告45例、江苏省报告8例、湖北省报告2例、山东省报告2例和浙江省报告1例。
按照疾控中心的报告,这次猴痘疫情主要特点:
1、绝大多数病例为男男性行为人群,主要通过男男性接触传播。
2、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低,除性接触以外的绝大多数密切接触者未发生感染。
3、大部分病例就诊时发现,少数病例为密切接触者追踪筛查发现。
关于猴痘,去年欧美开始流行的时候,我也有第一时间分析过。
总体来说,现在猴痘疫情,主要传播方式,仍然还是“负距离”接触为主。
所以,大家也不用担心。
不过,我们也需要注意,目前只是说“主要通过男男性接触传播”,这里是“主要”,而非全部。
从国外去年猴痘的疫情发展情况看,虽然猴痘疫情主要是在特殊群体传播,但也并非绝对。
我其实也不太建议,舆论宣传上,刻意强调猴痘传播的特殊群体。
这样容易给公众一个错觉,就是认为只有特殊群体才会感染猴痘,而忽略了“主要”这两个字。
去年,美国也有研究,猴痘病毒在实验室气溶胶中感染性超90小时。
但大家也不用一看到气溶胶就担忧。
猴痘虽然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但猴痘的传染性相比新冠病毒来说,是弱非常多。
国外猴痘疫情都一年了,也没有出现猴痘疫情大规模扩散的现象。
所以,我们理性来说,可以总结。
猴痘传播,主要是靠性接触传播,而密切接触虽然有小概率传染,但概率和数量都不会太多。
最关键是,猴痘是一个有强烈外在特征的,俗称“毁容病毒”。
所以,一个人感染猴痘的特征很明显,这也是猴痘传染性不强的原因之一。
你如果看到一个疑似感染猴痘的人,肯定会离得远远的,只要没有密切接触,感染概率就很小。
猴痘之所以引发这么广泛关注,主要是猴痘的特征太吓人,具体图片我就不贴了,我也不建议大家去搜。
反正“毁容病毒”也不是瞎说的。
总之,我们不要因为猴痘主要是在男男性行为人群里传播,就放松警惕。
但也不用因为猴痘有其他方式感染,就过度担忧。
猴痘的传染性,并不强。
有人让我给每周投票加个猴痘,不过我觉得应该没这个必要。
一个是猴痘的感染病例确实不多。
别看6月新增106例,但放到全国人口基数上,这个数字并不多。
就以新冠病毒为例,在3月份的疫情静默期,其实中疾控报告的每日新增感染人数,仍然有4000多人。
这还只是抽样数据。
而猴痘由于现在关注度比较大,基本上有发现到的病例,都会及时通报。
再加上猴痘的特征太明显、且吓人,遗漏的可能性较低。
所以,6月报告的106例,应该就已经占了大部分病例。
这个感染数字并不大,我估计我读者里有感染猴痘的,可能一个都没有,所以发投票的意义不大。
全世界的猴痘疫情,在去年8月出现单日新增1000例的峰值后,就迅速下降。
在今年基本就是每日新增十几例的水平,实际影响并大。
所以,要防住猴痘,应该还是比较容易的,大家不用担忧。
根据欧美的猴痘疫情,在特殊的易感群体,感染一轮后,猴痘疫情就会快速下降。
因为猴痘是DNA病毒,不像新冠病毒这样的RNA病毒那么容易变异,所以猴痘病毒二次感染概率极低。
其实猴痘只是因为毁容特点,比较容易引发人们恐慌担忧。
相比之下,新冠病毒这个实际危害更大,且更善于伪装的病毒,就显得更狡猾。
新冠病毒传染性超强,虽然致死率现在要低很多,但已经演变成靠长期慢性病来威胁人们健康,危害更加隐蔽。
新冠病毒容易让人们忽略它的长期危害,从而任由它一波又一波的传播,给全世界人类套上一个长期慢性病的负面BUFF。
而猴痘这种,发病特征太过于明显和吓人,人们一发现猴痘疫情,就比较容易第一时间防治,掐断传播路径。
从病毒进化的角度来看,猴痘跟新冠病毒比起来,就是弱鸡。
但明明新冠病毒所带来的实际危害要比猴痘大得多,但我们舆论对新冠病毒则无视居多,反倒对猴痘的关注度还更高。
对猴痘的监测和防治是有必要的,但公众和舆论,并不需要为此太过于担忧。
另外,由于新冠病毒对人体免疫力的长期伤害,导致当前全世界范围内,以前一些危害不大的常见病毒,显得危害更大,比如RSV。而一些以前不常见的病毒和细菌也能流行。
这是欧美过去一年普遍发生过的事情。
对此,我们社会也要有一些舆论预期管理。
我们个人也要有预期和准备。
平时少熬夜,保持好饮食和作息,保持愉悦心情,在疫情高峰期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减少感染概率。
健康是未来竞争的关键因素。
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