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模拟:用核弹轰炸中美朝三国首都,将造成1100多万人伤亡

科技舍 2024-12-04 15:19:52

美国《新闻周刊》最近发表了一篇令人瞠目结舌的文章,竟然用所谓的“核地图”程序,模拟了美军对中俄朝三国首都实施核打击的场景。

这篇文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如果美军动用威力最大的B-83核弹头轰炸北京、莫斯科和平壤会造成多大的杀伤。

信源:美国新闻周刊——核弹地图显示美国武器对朝鲜、俄罗斯、中国的影响

他们预计北京大约会有150万人死亡、300多万人受伤,莫斯科的废墟之上恐怕只剩下绝望,大约有140万俄罗斯人死亡,370万人受到伤害。

模拟器还预测,平壤遭到轰炸后,预计会有130万朝鲜人死亡,并造成110万人受伤,三国加起来的伤亡人数达到了1100多万。

面对这样触目惊心的数字,普通人看到这篇文章后,恐怕都会不寒而栗。

令人费解的是,《新闻周刊》的编辑和作者似乎完全没把这当回事。

他们反而像是在研究一道数学题,兴致勃勃地计算着在核爆炸的巨大蘑菇云下,会有多少无辜生命被轻易地抹杀。

他们显然忘记了,这些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是一个个幸福的家庭。

《新闻周刊》口中所谓的“严重后果”和“潜在下场”,恐怕永远无法用冰冷的数字来衡量。

面对《新闻周刊》发表的这篇核打击模拟文章,一些朋友或许会问,他们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美国的真实用意耐人寻味

从表面上看,它似乎只是一次简单的数据演练和学术探讨,但稍加审视就会发现,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意图。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危言耸听的表述,如“严重后果”、“毁灭性打击”、“核战争并非不可能”等。

通过这些夸张的字眼,《新闻周刊》显然是在刻意渲染紧张气氛,让读者产生一种世界大战随时可能爆发的恐慌感。

而这种人为制造的紧张氛围,恰恰为美国对外强硬政策提供了舆论土壤。

更值得玩味的是,文章反复强调了中俄朝三国首都可能遭受核打击的场景,并详细列出了可能造成的严重伤亡。

通过这种选择性报道,《新闻周刊》向读者传递的信息不过就是扭曲事实的一种手段。

他们可能是在渲染一种中俄朝在“威胁”美国,而美国只是“被迫采取行动”的氛围,这种卑鄙的手段,是美国惯用的招数。

但《新闻周刊》绝口不提的是,美国也一直在加速发展核武库,不断降低核武器使用门槛。

这是为什么?说到底,还是为了推行核威慑,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

美国或许想从心理上威慑对手,让对手知难而退,还可能通过炒作核战争风险,迫使盟友们进一步倒向美国,唯美国马首是瞻。

这种裹挟盟友、对抗对手的战略,早已是美国维护霸权的惯用伎俩。

综合分析,《新闻周刊》这篇文章的言外之意已经昭然若揭,那就是为美国军事战略做注脚,将中俄朝塑造成假想敌,继而为美国的强权政治和军事扩张张目。

他们刻意回避的一个基本事实是:

当今时代,任何一种威慑都不可能单向度进行,美国越是炒作使用核武器的风险,就越可能将自己推向险境。

真正的朋友之间不应该搞什么核威慑,而是要开诚布公地对话增进互信。

反观美国一边声称,要用外交方式化解争端,一边却在媒体上渲染核战争,一边呼吁各国履行核不扩散义务,一边却率先研发新型核武器。

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只会进一步加剧世界的不稳定性。

《新闻周刊》在渲染核战争场景时,似乎默认了一个荒谬的前提。

那就是只有美国能够对他国使用核武器,而其他国家只能俯首听命无力反抗,但现实并非如此。

核战争没有赢家,美国难独善其身

纵观全球核力量的格局,中俄两国都位列前茅,中国拥有东风-41、东风-5B等多型洲际导弹,射程覆盖美国本土。

俄罗斯更是世界上核弹头数量最多的国家,其“萨尔马特”重型洲际导弹、“白杨-M”导弹等武器也代表了核打击的最高水平。

即便是朝鲜,凭借“火星”-15等远程导弹,也已具备了一定的核反击能力,综合来看,美国要对中俄朝动用核武器,无异于自取灭亡。

事实上,任何一场核战争都不可能有赢家,历史已经证明在核武器面前,任何一方的优势都是相对的。

一旦战端开启,等待人类的只有两败俱伤的结局,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的惨烈场景历历在目,放射性污染的影响至今仍在持续。

在现代核武器面前,当年的惨剧只会重演,而且后果会更加不堪设想。

以美国本土为例,华盛顿、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都是核打击的重点目标。

这些城市人口稠密、政治、经济地位重要,一旦遭到攻击,美国将遭受难以想象的损失,即便是偏远地区,也难逃核武器的摧残。

“切尔诺贝利”和“福岛”事件已经告诉世人,核泄漏的破坏是全球性的。

放射性物质会通过空气、水源扩散到千里之外,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长期的伤害。

早在冷战时期,美苏之所以没有爆发直接冲突,就是因为双方都认识到了“核毁灭”的危险性,从而选择了克制。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美国一些媒体和政客似乎已经遗忘了历史的教训,重新陷入了单边主义的泥潭。

在《新闻周刊》刊发的这篇文章中,一个触目惊心的细节令人难以忽视。

那就是文章对中俄朝三国,可能遭受核打击后的平民伤亡数字的详细列举。

美式双标令人不齿

在作者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化为了冰冷的数据,仿佛只是一场军事演习后的统计报告。

这种漠视生命的做法,暴露了美国一些媒体和政客的心理,在他们眼中,其他国家的平民似乎都是可以任意处置的棋子,他们的死活不过是博弈中的得失。

这种反人道的逻辑,与二战时期的纳粹有何区别?

这种自以为是的傲慢,暴露了美国一些精英阶层根深蒂固的双重标准。

当他们口口声声指责别国有负国际责任时,可曾想过自己挑动战争、渲染仇恨的行为才是最不负责任的?

当他们对别国的人权状况说三道四时,可曾反思过自己国内种族歧视、贫富分化的问题?

这种“教师爷”心态的背后,恰恰暴露了美国想单方面主导世界的野心。

事实上,美国政府和主流媒体近年来的一系列表现,早已将大国应有的气度和责任感,丢到了九霄云外。

他们一边标榜自己是世界的“灯塔”,另一方面却在全球挑起争端,他们一边面要求别国遵守规则。

一个连起码的道德底线都不遵守的国家,还有什么资格去指责别人?

但美国政府和媒体中不乏理性、克制的声音,他们主张通过对话合作化解矛盾,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但近年来,这些正面的声音正在被“政治正确”所淹没,在选票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政客和媒体学会了靠渲染对立、制造矛盾来吸引眼球。

而《新闻周刊》这篇不负责任的文章,正是这种不良风气的缩影,在当今这个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从未如此紧密。

美国的政治和舆论精英们,是时候从狂热的民粹主义中冷静下来,去反思自身的问题了。

与其去编排核战争的剧本,渲染世界的对立,还不如多去想想如何搞好自己的事情,如何去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这不仅事关美国自身的未来,也事关人类社会的明天。

当我们的地球村还面临气候变化、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诸多挑战时,任何一种“法外之地”的心态都是不合时宜的。

与其去想象毁灭世界的场景,去渲染敌我对立的危险,我们更应该携手应对共同的挑战,去探讨合作共赢的可能。

一味指责他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唯有以平等、尊重、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彼此,人类社会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挑战中开辟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