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结婚的时候,不仅要看对方的人品,还要看对方老人怎样。
因为家里若是有一位“无德”的长辈,轻则天天鸡飞狗跳,重则一地鸡毛,三代人都被拖着过苦日子。
有些老人,一边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一边搅得儿女生活不得安宁。
更可怕的是,他们的影响不只是一天两天,而是代代相传。
老人“无德”毁三代:遇到这2种老人,堪称一个家庭的灾难。
一:“嘴巴刻薄、爱挑事”的老人
“嘴巴刻薄、爱挑事”的老人,嘴上不留情,背地里不干净,3句话能让人心里堵3天。
他们表面上是个热心长辈,实际上是个爱挑拨是非的“家庭搅屎棍”。
张阿姨的儿媳小倩生完孩子没多久就崩溃了,差点得了产后抑郁。
她不是不懂事,也不是不孝顺,而是婆婆太过分。
她刚生完孩子,身体虚得很,医生说要静养。
可张阿姨一句话:“你哪有那么娇气,我那时候生儿子,没几天就下地干活了。”就让小倩吃不下、睡不好,心里憋屈。
坐月子的时候,小倩吃了两口鸡汤,张阿姨就在厨房和邻居讲:“现在的媳妇啊,吃得多干得少,还要我伺候,我真是命苦。”
邻居转头告诉小倩,谁受得了?
更可气的是,张阿姨还常在亲戚面前装可怜:“我这儿媳啊,对我没一句好话,孩子我白带了,吃饭也不给我热一口。”
听起来多委屈,其实全是颠倒黑白。
家里氛围越来越差,小两口一见面就吵架。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里从没有笑声,有的只是冷脸和抱怨。
孩子也变得越来越敏感,稍微说一句就哭,动不动就躲在角落里发呆。
老师说,孩子在学校里也不合群,和别的孩子玩不到一块去。
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他在一个负能量满满的环境里长大,心灵早就受伤了。
一个爱挑事、嘴巴不饶人的老人,不只是破坏夫妻关系,更是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这样的“德行”,毁的真的是三代人。
二:“只索取、不付出、不讲理”的老人
很多人说,老人年纪大了,脾气难免差点。
但有些老人不是脾气差,是压根就没把儿女的生活放在眼里。
他们表面上是“我老了、你们要孝顺我”,实际上是“我自私,你们得全听我”。
老家李叔,去女儿家住的一年,差点把女儿逼疯。
他外孙刚上初一,正是最叛逆的年纪。
李叔搬过去住,本来是说帮忙照顾外孙,结果每天就是看电视、打麻将,啥也不干。
他最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我把你拉扯大,你现在就是该孝顺我。”
家里饭菜不如他意,他能摔筷子;
衣服没给她及时洗,他就发脾气;
孩子不听话,他不是教,而是骂:“你跟你爹一个德行,没出息。”
外孙一开始还叫他“姥爷”,后来都怕见到他。
学校打来电话说孩子上课睡觉、不交作业,李叔第一反应不是心疼,而是骂女儿:“你连个孩子都教不好,你还能干嘛?”
最可怕的是,他经常在孩子面前贬低孩子爸爸:“你爸爸啊,真是一点用都没有,我当初就不同意你妈妈嫁给这样的人,现在可不是,一家人受罪吧。”
孩子听多了,心里能不乱吗?
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需要鼓励和引导,结果在家天天被打击,自尊心全被磨没了。
最后,孩子有一次考试不及格,居然偷偷跑了出去。
那孩子在亲戚家躲了3天才肯回家,但从那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话少了,笑也没了。
你说,是孩子的问题吗?
不是,是那个“我只管享受,不管后果”的姥爷,把一个正在长大的孩子硬生生逼出了阴影。
这样的老人,看上去没干坏事,实际上天天在伤人。
他们不打不骂,却用语言和态度,一点点掏空这个家的温度。
三:有的老人,不是没文化,而是没“教养”
有些人会说,老人那一辈吃了很多苦,脾气难免不好。
可吃过苦,不代表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苦”。
一个人到了老年,最该有的是慈悲心和分寸感。
可偏偏有些老人,一辈子没学会什么是“尊重别人”。
他们觉得“我年纪大,我说了算”;觉得“你是儿女,就得听我的”;觉得“我付出过,就永远有理”。
这种思维,不但压垮儿女,也毁了孙辈的心性。
孩子在一个没有温情的家庭里长大,学不会爱,也学不会沟通。
长大后,他不是性格自卑,就是情绪暴躁。到那时候,毁掉的,不只是一个孩子的人生,而是这个家未来几十年的希望。
“我这都是为了你们好”“你们要孝顺我”“我含辛茹苦养你们大,不该对我好点?”
这些话听起来有理,仔细一看,背后全是自私。
他们从不关心儿女累不累,只关心自己吃没吃好、住得舒不舒服;
从不关心孩子过得开不开心,只关心自己有没有被当成“老祖宗”一样供着。
这样的老人,情感上是一口无底洞,理智上是一个断了根的树。他们看不见别人,只看见自己。
而他们带给家庭的,不是依靠,而是疲惫;不是温暖,而是寒心。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